课题: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科目:生物
教学对象:?初二
课时: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三章最后一节,是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历程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是生物进化这一章的核心内容。而对整个单元知识的融合与发展而言,本节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本节还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教材内容较繁杂,概念和结论性语句特别多,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教学,此讲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真实事例以及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数量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学校“公能引领、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我们生物组从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普遍对生物课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熟悉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通过平时实验课对学生的观察和课堂提问,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小组合作也比较有实效。在知识方面,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一些零星、不全面的认识,但还欠缺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基本上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让学生体验科学理论的研究过程,是我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为下一节的理论总结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难度都较大的实验课,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为核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探索、去研究,加强合作交流,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有效地组织好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复习题
复习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知识
2、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思考并回答问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指出像始祖鸟、恐龙这样的生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但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类群可以说是千姿百态,那么为什么物种会灭绝而新物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目标表述清晰、简洁,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的方向。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师呈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真实事例
提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出示夏天和冬天的雷鸟以及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图片
?????教师出示多种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
3、引导学生回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明确模拟探究实验的目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4、教师出示讨论题: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3)、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1、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案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并对变化的原因作出推测,教师暂不做评判。
2、学生自主分析保护色的概念和作用
??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设计统计表并进行模拟实验
4、各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留下悬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学生在惊叹于生物的保护色与环境如此一致的同时,自然会想要探究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4、?学生做到真合作、真探究、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大组汇报,总结归纳
1、听取学生汇报,进行相应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引导学生分析生物进化的内因、外因。
1、学生利用实物投影,真实展示实验结果,交流问题答案,得出结论。
2、在模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生物进化的原因,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小组,要让他们分析原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1、再现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实例,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桦尺蠖的黑色变异对它的生存和繁衍来说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为什么?
(2 )、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3、教师出示有关拟态和警戒色的相关图片
1、查找自主探究时认知的不足,应用新知进行完整的解释。
2、思考分析
3、观察,分析其作用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补充知识,开阔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形式的,与七年级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相呼应。
五、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出示检测题
畅谈收获,完成检测题
重温学习目标,自我检查,体验成功。
七、教学评价设计
项???目
自评
组评
师评
说??明
课堂表现
A??=???优秀
B??=???良好
C??=??及格
D??=??较差
小组合作
达标测评(课堂练习)
??总??????评:
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根据指标体系、指标要求、权值分为4个等级:
????????A级:得分90分~100分,?优秀;
????????B级:得分75分~89分,??良好;
????????C级:得分60分~74分,??及格;
????????D级:得分59分以下,?????较差。
八、板书设计
生?(?内因)
物——————遗传和变异
进??????????????(基础)—————?适?
化?????????????????????????????????者
的??(外因)???????????????????????生
原——————环境的改变————??-存
因????????????(选择作用)???????????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事例分析、图片标本、模拟实验等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让学生对英国100多年前桦尺蠖的体色进化进行小组讨论和推测,没有马上进行评价,而是在学生进一步学习后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标本等,由保护色逐渐向高级的拟态,以及对警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多种方式,拓展了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对教材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增加了可操作性,实验结果较理想。主要改进是:一是纸片颜色增加为五种;二是增设了一组背景颜色与纸片颜色都不相近的组别。
5、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恰当选择了实物投影仪,清晰地展现学生的实验记录并全部由学生完成分析和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学科的知识将统计结果用折线图、柱形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环节应更紧凑些,反馈提高的环节应更充分些。
3、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小组长的调动,使每一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
课件29张PPT。1、始祖鸟是 进化到 的过渡类型。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3、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重要方
法是 。
4、科学家通过对 的纵向比较和 的
横向比较来推断 的大致过程。爬行动物鸟类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化石比较化石现存物种生物进化回顾旧知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尝试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学会数据和图表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培养环保意识。
(2)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学习目标事例分析~讨论交流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的树林里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 1850年,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百年后,这里变成了工业城市,工厂林立烟雾弥漫,煤烟杀死了地衣,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又有一些生物学家来考察,令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桦尺蠖却成了少数。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浅色个体占多数)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蠖 (深色个体占多数)1850年考察1950年考察请你推测: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2、你还能举出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1、保护色有什么作用?躲避敌害、捕食猎物草丛中的鸟草丛中的虎这些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想一想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做出假设: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分组: 6—7人一组
组长:组织、发令
督察:监督、补充幸存者后代(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
捕食者:(要随机捕食,每代捕食15次,每次捕食1个。)
猎物:小纸片
记录员:记录每代开始数和幸存者数
记录表: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记录表讨论和交流: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
最多?这与纸片 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
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3、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得出结论: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积累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适者生存这里有几只桦尺蠖?应用新知哪种颜色的桦尺蠖易被发现?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型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黑色型桦尺蠖具有保护色而容易存活下来。周围环境变化,环境和鸟对桦尺蠖的选择作用 1、桦尺蠖的黑色变异对它的生存和繁衍来说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为什么?
2、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延伸思考考考你的眼力拟态开阔视野警戒色巩固提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 C、变异是有害的,对进化产生不利的
影响?? D、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生物才能
生 存和繁衍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其结果是
A.具有漂亮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
目多
B.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
目多
C.具有鲜艳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
目多
D.具有暗淡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
目多3、金环蛇具有黄白相间的醒目条纹、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判断题
1、在生物的种群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
变异。(?? )
2、生物能够长期生存的原因,是生物
能按照环境的要求进行变化。(?? )
3、如果昆虫的体色鲜艳就不利于它的
生存。(?? )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