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2课《拿来主义》同步检测(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12课《拿来主义》同步检测(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4 19:49:16

文档简介

第12课《拿来主义》同步检测题
一.课内阅读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地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C.“抛来”和“抛给”的含义不同,“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故选C。
2.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D.“强调继承的重要性”错误,这句话说的是“拿来”的意义,“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故选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B.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C.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对比论证”错误,张冠李戴,应为“类比论证”。“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是“发了疯”;中国自认为“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认为地大物博,所以只是送去,不想拿来,结果“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两者是相似,不是相反,所以是类比,不是对比。
故选A。
4.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D.“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错误,曲解文意,这句话说的是“拿来”的意义,“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故选D。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错误,强加因果,“过去的‘闭关主义’”与'“现在的‘送去主义’”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A。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①至⑦段立中有破,……⑧至⑩段破中有立”错误。“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应该是①至⑦段破中有立,⑧至⑩段立中有破。
故选A。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错误。“放一把火烧光”是完全否定,“接受一切”是完全肯定。作者以这两种行为为喻,意在证明“过于否定或者完全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选项取消“过于”和“完全”的限制,说法绝对。
故选C。
8.请概括文本论证特点。
【答案】①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破后立。
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③多用反语,语言幽默、犀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用了不少篇幅说“送去主义”,历陈它的弊害,然后急转直下,亮出自己的观点。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最后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破后立。
文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等等,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中国有些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也如同尼采一样十分危险,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送去主义”的错误;作者将清政府奉行的“闭关主义”和国民政府炫耀的“送去主义”加以对比,又把国民政府的“送去主义”同外国列强施行的“送来主义”加以对比,为进一步揭露列强“送来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又把“送来”与“拿来”进行对比,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可见,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大师”“发扬国光”“进步”等处多用反语,加强讽刺语气,语言幽默、犀利。
9.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答案】①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
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会吸收、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可概括出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根据原文“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可概括出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
根据原文“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可概括出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做法,还要吸收和创新。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③”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②科斗子:小蝌蚪。③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答案】A
【解析】A项,由文中“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我”不是不认同,但因为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
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
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答案】A
【解析】A项,“情节曲折生动”有误,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散文特色,细腻温婉,情节性不强。
12.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案】①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
②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
③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1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鉴赏。(6分)
【答案】①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
②“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
③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④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
【解析】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了解了反衬的特点,便于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
三.语言表达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许许多多的人走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又来了。思想在变,时代在变,( )。鲁迅遗产变成民族史的恒定的一部分的时候,便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辐射到人间的无穷的光源。庆幸的是,我生命最好的时光,沐浴在这个精神里。几十年间,有了诸多心得与体会,自己虽没有进步,但看到一代代青年走来,觉得有很大的欢喜。鲁迅遗风,已经成了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无论你承认与否,实际上,同孔子一样,已成了我们最有感召力的民族精神史上的存在。《鲁迅全集》仿佛一部圣经,,我们一时是说不完的。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变的是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
B.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对几代人是不变的。
C.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是不变的。
D.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是几代人不变的。
【答案】C
【解析】
括号前面说“思想在变,时代在变”,括号内应当说“什么是不变的”,排除A项;B项语序错误,第二个“对”介词滥用,且“情思对几代人是不变的”主客倒置;D项语序错误,“对鲁迅的打量”不合常规语序。
1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答案】D
【解析】
画线句“辐射到人间的无穷的光源”是比喻,把鲁迅遗产比作辐射到人间的无穷的光源。A.“其又何尤”是反问;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偶,“忧劳”对“逸豫”,“兴国”对“亡身”;C.“苍苍”是借代,用颜色代指花白的头发;D.“剑拔十寻”是比喻,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原文画线句与D项都是比喻。
1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修改为:它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史上最有感召力的存在。
【解析】
原句语病有:主语残缺,应在“已”前面加上“它”;语序不当,“民族精神史上的”应放到“最有感召力的”前面。整个句子修改为:它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史上最有感召力的存在。
(二)阅读下面相关的文字,完成17~18题。
17.下面是关于鲁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语文课本的评论文《鲁迅虽“被出走”风景犹在“窗外”》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文题及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1)_______。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2)_____。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3)_____。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4)____,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巅峰。不过,他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5)_______。因此,鲁迅“被出走”不是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后来人”能否真正填补这一空白。毕竟,这些被拿下的文章都是历经多年检验,而被证明是“最优秀、最经典”的。如果“后来人”力有不逮,(6)____?
【答案】(1)可谓针锋相对 (2)如今已然过时了 (3)也不乏名篇佳作
(4)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5)也确实多了些 (6)岂不是平添遗憾
18.将下列7个分散的短句按顺序排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只填序号)_________
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 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 ⑥总的来说,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答案】⑦③①④⑥②⑤第12课《拿来主义》同步检测题
一.课内阅读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地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2.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B.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C.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8.请概括文本论证特点。
9.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③”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②科斗子:小蝌蚪。③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
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
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12.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鉴赏。(6分)
三.语言表达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许许多多的人走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又来了。思想在变,时代在变,( )。鲁迅遗产变成民族史的恒定的一部分的时候,便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辐射到人间的无穷的光源。庆幸的是,我生命最好的时光,沐浴在这个精神里。几十年间,有了诸多心得与体会,自己虽没有进步,但看到一代代青年走来,觉得有很大的欢喜。鲁迅遗风,已经成了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无论你承认与否,实际上,同孔子一样,已成了我们最有感召力的民族精神史上的存在。《鲁迅全集》仿佛一部圣经,,我们一时是说不完的。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变的是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
B.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对几代人是不变的。
C.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是不变的。
D.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是几代人不变的。
1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1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相关的文字,完成17~18题。
17.下面是关于鲁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语文课本的评论文《鲁迅虽“被出走”风景犹在“窗外”》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文题及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1)_______。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2)_____。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3)_____。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4)____,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巅峰。不过,他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5)_______。因此,鲁迅“被出走”不是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后来人”能否真正填补这一空白。毕竟,这些被拿下的文章都是历经多年检验,而被证明是“最优秀、最经典”的。如果“后来人”力有不逮,(6)____?
18.将下列7个分散的短句按顺序排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只填序号)_________
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 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 ⑥总的来说,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