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藤野先生(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26 12:40:4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藤野先生》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1921年12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 ( http: / / www.21cnjy.com )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二、认定目标:
1.学习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2.解词:
1)烂熳:
2)绯红:
3)顿挫:
4)宛如:
5)标致:
6)流言:
7)驿站:
8)客死:
9)物以稀贵:
10)解剖:
11)疑惑:
12)畸形:
13)瞥见:
14)决意:
15)美其名曰:
16)杳:
17)喝彩: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地点?
2.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章在写“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中具体描写了哪五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4.文章中的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5.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7.“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为什么?
8.作者在写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9.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10.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希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11.“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1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吃惊、不安、感激?
13.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1教育网
1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15.文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作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6.藤野先生是普通人,为什么37段中说他伟大?
17.文章中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18.文章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19.说说本文的叙述线索。
二、把握主旨: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1cnjy.com
三、拓展延伸:
1.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练笔:运用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班内一位同学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猜猜他是谁?)www.21-cn-jy.com
要求:1)不得超过100字。
2)不能有过于明显的提示语。
3)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补充阅读: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此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21·cn·jy·com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2·1·c·n·j·y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
您好!阔别二十余年,您一切安好吧!
二十多年的时间,并没有拂去您在我心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象,反而是更加的清晰和高大了。我忘不了您在仙台对我不倦的教诲;对我热心的希望;在我离开时,对我的依依不舍。在仙台,我与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已经明白,您对我的所作所为,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您衷心于医学事业,对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在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医术,还得到了一笔终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我为有您这样的先生而骄傲与自豪。【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借此机会,我要对您说声“对不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不能亲口对您说,希望您能谅解)。当年我离开仙台后,并没有去学生物学,而是去从事文学了。当时我告诉您我将不学医学时,我仿佛觉得您有点悲哀,因此才编了这么一个谎言,希望您能欣慰点。虽然,我弃医从文了,可是我的国家还很弱。这不仅仅是肉体,更可悲的是灵魂的“贫弱”,所以我想,拯救国人的灵魂比拯救国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但无论我的路怎么走,我永远都感谢您!
离别了这么多年,我竟没有给您写过一封信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过一张照相,实在是愧疚莫及。我想,您对我一定非常失望吧。您给我修改的讲义,我弄丢了。但您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的寓居的东墙,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您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又忽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21·世纪*教育网
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因为有您,我再一次感谢您,我尊敬的先生。

平安、健康!
学生周树人敬上
1926年7月23日
谨忆周树人君:
周树人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2-1-c-n-j-y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21*cnjy*com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教学反思:
《1.藤野先生》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14)决意:拿定主意。
15)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16)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7)喝彩:大声叫好。
四、整体感知: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2):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3—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地点?
三个地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纠正“我”的解剖图(16—19)(纠正解剖图)——表现先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尊重科学。(严格要求)【来源:21cnj*y.co*m】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20—22)(关心实习)——表现先生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真诚关怀)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23)(了解裹脚)——表现先生认真求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精神)【出处:21教育名师】
⑤我离开前到藤野先生家告别(35)(离前道别)——表现先生对我的关心、依依惜别之情。(珍视情谊)
4.文章中的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www-2-1-cnjy-com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匿名信事件——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
9.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版权所有:21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
1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5.文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作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21*cnjy*com
16.藤野先生是普通人,为什么37段中说他伟大?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谨,教学认真,能以公众之心对待来自各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我”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做到这些实在难能可贵。所以说他伟大。
17.文章中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勇气。
“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4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9张PPT)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 “鲁迅”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1921年12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1.学习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认定目标: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fēi
jiàn


shùn
yù ɡěnɡ
pōu
xié

xùn

jié
yǎo
huì
piē
yì cuò
wù jí
1)烂熳:
2)绯红:
3)顿挫:
4)宛如:
5)标致:
6)流言:
7)驿站:
8)客死:
9)物以稀贵:
10)解剖:
11)疑惑:
12)畸形:
13)瞥见:
14)决意:
15)美其名曰:
16)杳:
17)喝彩:
2.解词:
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红色,鲜红。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好像。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休息,住宿的地方。
死在异国他乡。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破开。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
很快地看一下。
拿定主意。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大声叫好。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2):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3—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地点?
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在北京。
2.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典型事例: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1—3)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4—5)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6—23)
4)匿名信事件(24—28)
5)看电影事件(29—31)
6)“我”与藤野先生道别(32—35)
7)“我”怀念藤野先生(36—38)
3.文章在写“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中具体描写了哪五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①添改“我”的讲义(11—15)(添改讲义)——表现先生正直热忱,工作负责,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②纠正“我”的解剖图(16—19)(纠正解剖图)——表现先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尊重科学。(严格要求)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20—22)(关心实习)——表现先生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真诚关怀)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23)(了解裹脚)——表现先生认真求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精神)
⑤我离开前到藤野先生家告别(35)(离前道别)——表现先生对我的关心、依依惜别之情。(珍视情谊)
4.文章中的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匿名信事件——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5.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表现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丑态以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7.“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8.作者在写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出了作者的忧国爱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9.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0.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希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不可以。“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11.“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1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吃惊、不安、感激?
“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是中国人的热情关心。
13.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做出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1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15.文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作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16.藤野先生是普通人,为什么37段中说他伟大?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众之心对待来自各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我”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做到这些实在难能可贵。所以说他伟大。
17.文章中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勇气。
“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18.文章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19.说说本文的叙述线索。
明线: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的往事。
暗线: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把握主旨: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寿镜吾老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2.练笔:运用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班内一位同学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猜猜他是谁?)
要求:
1)不得超过100字。
2)不能有过于明显的提示语。
3)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补充阅读: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此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
您好!阔别二十余年,您一切安好吧!
二十多年的时间,并没有拂去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反而是更加的清晰和高大了。我忘不了您在仙台对我不倦的教诲;对我热心的希望;在我离开时,对我的依依不舍。在仙台,我与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已经明白,您对我的所作所为,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您衷心于医学事业,对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在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医术,还得到了一笔终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我为有您这样的先生而骄傲与自豪。
借此机会,我要对您说声“对不起”(我不能亲口对您说,希望您能谅解)。当年我离开仙台后,并没有去学生物学,而是去从事文学了。当时我告诉您我将不学医学时,我仿佛觉得您有点悲哀,因此才编了这么一个谎言,希望您能欣慰点。虽然,我弃医从文了,可是我的国家还很弱。这不仅仅是肉体,更可悲的是灵魂的“贫弱”,所以我想,拯救国人的灵魂比拯救国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但无论我的路怎么走,我永远都感谢您!
离别了这么多年,我竟没有给您写过一封信或寄过一张照相,实在是愧疚莫及。我想,您对我一定非常失望吧。您给我修改的讲义,我弄丢了。但您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的寓居的东墙,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您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又忽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因为有您,我再一次感谢您,我尊敬的先生。

平安、健康!
学生周树人敬上
1926年7月23日
谨忆周树人君:
周树人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制作:乔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