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五单元之《与朱元思书》(10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浙江湖州)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1-c-n-j-y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从流飘荡 (2)猛浪若奔 (3)互相轩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1)从:顺、随。(2)奔:飞奔的马。(3)邈:向远处延伸(答“远,这里作动词用”亦可)(3分,每小题1分。)21·cn·jy·com
2.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意思对即可。)
3.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3分,意思对即可。)【版权所有:21教育】
(二)
(2012年湖北咸宁)
与朱元思书(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
①任意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一百许里 / 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 / 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分)
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
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21cnjy.com
答案: 1、( 2分,每题0.5分)①任凭,听凭;②随着(跟随);③同样,一样;④向上
2、( 2分)C
3、( 4分,每小题2分)①(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轩邈”“高处,远处”1分;句意1分)
②(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经纶”-“治理”1分;句意1分) 21*cnjy*com
4、( 2分,每字0.5分)高、险(峻);清、急
5、( 2分)D
(三)
(2012年自贡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 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 俱:都。
B、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用:使用。
C、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用来。
D、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21*cnjy*com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答案:1、C 2、B 3、C 4、D
(四)
(2012大连)
与朱元思书
??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猿则百叫无绝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译文:
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1.(3分)(1)凭借(依仗) (2)停止(断绝,消失) (3)通“返”,返回(回去)
2.(2分)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2分)表达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对朋友婉言相劝);从侧面衬托了山水的奇异之美。
(五)
(2013年江苏盐城)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21世纪教育网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www-2-1-cnjy-com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出处:21教育名师】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来源:21cnj*y.co*m】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答案:1.(4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
2.(2分)A
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4.(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六)
(2013年百色)
与朱元思书
吴均21世纪教育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 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 求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21·世纪*教育网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4.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分)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分)
5.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为称赏。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太守,召朴主簿,日引③与赋诗。(节选《梁书》,卷四十九)
注: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③引:召引,这里可理解为“请”。
答案:1.D(D项均为“遮蔽”;A项:前者为“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后者为“消失,停止”;B项:前者通“啭”鸟叫声,后者为“转身”;C项:前者为“美丽的”,后者为“喜欢”)
2.A(A项:前者为连词,可译为“就”,“便”,也可不译,后者为表示转折的连词“却”B项:均为动词“跟随”;C项:均为代词“┄┄的人”;D项:均为动词“给”)
3.D(“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4.(1)译文:(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分,关键词“轩邈”翻译错扣1分)(2)译文: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2分,关键词“反”翻译错扣1分)
5.介绍吴均的生平及才华(文章得到名家称赞)
(七)
(2014年十堰)
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www.21-cn-jy.com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3分)C 2.(3分)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3.(3分)D
4.(3分)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从上述任一方面作答即可,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有具体内容给1分,针对内容简析给2分。只有内容或简析以及内容、简析不对应不给分;简析不简洁、不明确给1分。)
二、对比阅读:
(一)
(2012年绥化市)
阅读文言文,回答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
3.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4.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答案:1、(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2.(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
3.【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4.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评分说明:(3分)选出句子1分,赏析句子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
(2013年宿迁)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负势竞上 (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 (4)倘能从我游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3.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案:1.(1)凭借(仗恃,依靠,依仗)(2)至(到) (3)举起(抬起,展开)(4)跟随(随从,跟着,随着)21教育网
2.(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
3.甲段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三)
(2013年南充)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徒语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1)向高处,向远处(2)同“返”返回(3)叫(4)难道
2. (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2)山谷中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3.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灵活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之高,水之绿。2·1·c·n·j·y
4.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归隐的高洁情趣。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五单元之《五柳先生传》(4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山东临沂)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1cnjy.com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21·cn·jy·com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2.(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3.(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
(二)
(2013年浙江湖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1教育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亲旧知其如此 (3)不汲汲于富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1.(1)处所,地方(2)这里指旧交,旧友(3)心情急切的样子
2.(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3.(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是符合率真的性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
(2013年莆田)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1·世纪*教育网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3分)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4分)
答案:1.(4分,每小题1分)
(1)喜爱(喜欢) (2)体会(领会)
(3)期望(希望) (4)经常(常常)
2.(6分,每小题3分)
(1)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何许”“不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www.21-cn-jy.com
(2)不为贫贱而忧愁(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汲汲”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www-2-1-cnjy-com
3.(3分)
读书(好读书)(1分)喝酒(性嗜酒)(1分)写文章(著文章)(1分)
4.(4分)
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
(2014年湖北咸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1-c-n-j-y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回去,回家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2·1·c·n·j·y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答案:1.(2分) A
2.(3分) A
3.(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必须翻译正确,一个1分,错两个不得分)
①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关键词:环堵、萧然、穿结)
②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关键词:兹、俦)
4.(3分) D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五单元之《诗词曲五首》(16份)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
(2012年贵州铜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出处:21教育名师】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答案:(共6分)(2分)(1)凄凉地,弃置身
(4分)(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二)
(2012年江西南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1.D(2分)2.D(2分)
(三)
(2013年辽宁锦州)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1·c·n·j·y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四)
(2014年辽宁朝阳)
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以下问题。(3分)
(1)题目中“酬乐天”是什么意思?(1分)
答:
(2)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
B颔联用“烂柯人”之典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
D“长精种”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答案:(1)(1分)以诗赠答(酬答)白居易 (2)(2分)B
(五)
(2014年广西崇左)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www-2-1-cnjy-com
D.尾联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B
《赤壁》
《过零丁洋》
(一)
(2013年白银)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以“风飘絮”喻 ,以“雨打萍”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21cnjy.com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 (2分)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1分)。坎坷的身世或身世浮沉(1分)
2.(3分)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或者: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来源:21cnj*y.co*m】
(二)
(2013年江西南昌)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7.D(2分) 8.C(2分)
(三)
(2014年湖南衡阳)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
答:
2.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1.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21教育网
2.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四)
(2012年昆明市)
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2分)
答案: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修辞方法、构成1分,内容感情1分。只答“对偶”并分析给1分,另答对偶不加分)www.21-cn-jy.com
(五)
(2012年大庆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3分)
9.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2分)
答案:1、(3分)“经书”或“儒家经典”或“读书做官”;像那被吹散的柳絮;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2分)议论;爱国 21*cnjy*com
(六)
(2012年贵州六盘水)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3分)
2.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3分)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意思相近即可)
2.(3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七)
(2012年河南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答案: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意思对即可。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2-1-c-n-j-y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
(2012年四川眉山)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版权所有:21教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2分)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答案:(1)又恐 何似 (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21*cnjy*com
(二)
(2013年湖北仙桃、潜江等地)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这首词中“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
2.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 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答案:1.无眠 人生(2分) 2. D(2分)
(三)
(2014年乌鲁木齐)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员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答案:A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
(2014年白银)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的作者是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21·cn·jy·com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答:
答案:1. (3分) 张养浩 聚 怒
2. (2分)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五单元之《送东阳马生序》(19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浙江宁波)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1cnjy.com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⑴勝人持汤沃灌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天下缟素
C.吾妻之美我者 D.一狼洞其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1)热水 (2)通“披”,穿(2分,每题1分)
2.C(2分)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2分,意思符合即可)
4.①学习要勤奋刻苦。 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2分,每点1分)
(二)
(2012年黑龙江哈尔滨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www-2-1-cnjy-com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叩: (2)被:
2.(4分)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幼时即嗜学。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2分)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解决“无书”的办法:
(2)解决“无师”的办法:
答案:1.(2分)(1)请教 (2)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4分)(1)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2)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3.(2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三)
(2012年娄底市)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C.右备容臭(臭味) 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无从致书以观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以其境过清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B.选文第二段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第一段“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形成对比。
C.选文最后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21世纪教育网
D.本文主旨在劝学,写法上叙议结合,主要采用议论方式,直接表明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译文: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5.选文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1.C(“臭味”应改为“香料”)
2.D(A项介词,“用”的意思;B项连词,“来”的意思;C项连词,“以致”的意思)
3.D(选文是以叙事代说理,理在事中。)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4.(1)又苦于(1分)没有大师、名人交游,(1分)(向他们请教)。
(2)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1分)大体就是这样(1分)。
5.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用原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回答亦可)(2分).k.Com]
(四)
(2012年乌鲁木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录必,走送之
A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B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 其真无马邪
2、请将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作者所说的自己求学的“勤且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分)
答案: 1.A
2.(6分)(1)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3分)21·世纪*教育网
(2)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把我)蒙盖好,很久才缓和过来。(3分)
3.(4分)[&K]勤:勤奋抄书读书;勤于求师请教。艰:从师路途艰难;求学生活艰苦。
(五)
(2012年张家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1*cnjy*com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0
(1) 录毕,走送之 走:
(2) 媵人持汤沃灌 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3、选段从行、住、 、 四方面写错了余幼时求学的 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能动摇求学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4分,每空1分)21·cn·jy·com
4、你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答案: 1、(1)跑(2)热水
2、(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衣 食 以中有足乐者
4、因为“我”好学,以书为乐:因为“我”勤学好问;因为“我”不畏艰辛(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可得满分)
(六)
(2013年广东广州)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3.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2. C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3.(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4. D
(七)
(2013年义乌)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计日以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
C.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所不为也
D.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2·1·c·n·j·y
A.辍耕之垄上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肉食者谋之 D.无丝竹之乱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请你从选文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好参考答案。(2分)
答案:1.A(2分)
2.B(2分)
3.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意对即可)
4.示例:问题: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答案:无书、无师。(2分,从内容角度准确拟题1分,拟定的答案合理得1分)
(八)
(2013年自贡)
阅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的。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泽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答案:1 .C 2.B 3.D 4.D
(九)
(2014年北京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
(2)援疑质理 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的感悟。(4分)
句子:
感悟:
答案:1.游:交往 质:询问 解析:实词背诵,课下注释。
2(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2)所以,虽然我是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是“把”。
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十)
(2014年四川雅安)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7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舍 太丘舍去
B、余幼时即嗜学 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深数尺 广故数言欲亡
2.选出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当余之从师也 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 以头抢地尔
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
D、故余虽愚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答案:1.选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A、学舍,书馆/离开;B、我/多;D、几/屡次、多次】21教育网
2.选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B、来/用;C、他们/难道】
3.翻译: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1分),提出疑难,讯问道理(1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www.21-cn-jy.com
(大意1分,“左右”“援”“质”“以为”四个得分点,2分,错1-2个得分点,扣1分;错3-4个得分点,扣2分。)
二、对比阅读:
(一)
(2012年丹东市)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①纴(rèn)纺织。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21世纪教育网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
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
3.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来源:学,
科,网21世纪教育网]
4.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5.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
6.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
答案: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
2、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
3、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
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
5、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
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
6、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来源:21cnj*y.co*m】
(二)
(2012年黑河市)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腰:
(2)知:
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1.(1)腰:腰佩。(2)知:通“智”,聪明。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3.对比 语录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5.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评分说明:(3分)结合“不贤而内自省”1分,联系甲段内容加以论述1分,语句通顺1分。
(三)
(2012年河北省)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21世纪教育网
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 舍 四 支 僵 劲 不 能 动 媵 人 持 汤 沃 灌 以 衾 拥 覆 久 而 乃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乃时吞纸以实腹:
(4)卒成学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答: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答:
答案: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拖;拖着 因为 时常;经常 终于
3、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4、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四)
(2012年襄阳)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答案: 1.(1)于是,就。 (2)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
2.C (2分)
3.(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1分) (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共2分)
4.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1分)。(共2分)
5.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2分)
(五)
(2013年浙江丽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2)礼愈至( )
(3)日煮粥一釜( )
(4)馈以佳肴(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来源XXK]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答案:1(1)担心(2)周到或周全(3)每天(4)赠送或馈赠
2.C
3.(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1)宋濂(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3)家贫苦读。
5.言之成理即可。(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的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求得真知。2-1-c-n-j-y
(2)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 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出处:21教育名师】
(六)
(2013年山东济宁)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答案: 1.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2.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版权所有:21教育】
(七)
(2013年昭通)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师谓其父母曰 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答案:1.(2分)(1)假(借 ) (2)谓(对,告诉 )
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八)
(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题。(14分)
【选段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段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思是“已经”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之怠 B.走送之
C.令辱之 D.处江湖之远
3.下列句子中“亡”的读音、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亡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宋濂,明代文学家。选段(一)开篇一个“嗜”字,写出他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超过一般人。他曾经为了学习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老师磕头请教。21*cnjy*com
B.选段(二)中兼有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凸显最高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必曰”中的“其”就是“斯人”。
C.选段(三)既表现陈胜的领导才干,又表现他的机智勇敢。在“尉”拔剑出鞘时,陈胜与吴广合作,夺下“尉”手中的剑,共同杀死了两个“尉”。
D.《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出自《宋学士文集》。文章辞藻华美,内容充实。选段(一)中作者描写自己恭敬、虔诚地向老师请教的情景十分传神。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案:1.C(2分) 2.D(2分) 3.C(2分) 4.B(2分)
5.(1)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3分)
(2)假使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分)
(九)
(2014年贵州黔东南州)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洵,字明允,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请用“/”标示下列句吕的语意停顿。(2分)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 (2)年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为 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缊袍敝衣 (2)主人日再食
(3)闭户益读书 (4)遂通《六经》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译文:
4.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答:
5.古代名人苦读的故事很多,请你再写出两个。(2分)
① ②
答案:1.(2分)①媵 人/ 持 汤 沃 灌 ②年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为 学
2. (4分)①破 ② 每天 ③更加 ④于是,就
3.(4分)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4.(3分)示例: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或只要学习,就为时不晚)(言之有理即可)
5.(2分)示例:囊莹映雪 凿壁倫光等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五单元之《马说》(7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3年淮安)
马说
韩愈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2·1·c·n·j·y
答: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来
答:
答案:1.(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2)显露、表现(3)一样(对待)、等同(4)驱使、鞭打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比较简单。
2.(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比如,①中“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3.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强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因为此题是课后练习,所以比较简单。
4.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www.21-cn-jy.com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作品赏析。作答时,注意两点: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二)
(2014年四川凉山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世纪*教育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1、 C(正确的方法)
2、C(A第一个助词是“的”之意,第二个是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第一个应是“按照”的意 思,第二个应是“来”的意思;D第一个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作代词翻译为“他”。)
3、 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
4、“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句式正确给1分,重点词1分,语言流畅1分。(3分)
二、对比阅读:
(一)
(2012年湖北黄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② 的主旨。
答案: 1.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3.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5.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二)
(2013年山西省卷)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cnjy.co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1·cn·jy·com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答案:1.(1)pián (2)sù (2分)
2.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3.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4.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5.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三)
(2013年本溪)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来源:21cnj*y.co*m】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2分)
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2分)
答案:1.C
2.(1)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2)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www-2-1-cnjy-com
3.有人提醒光武帝提防冯异有谋反之心;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4.【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四)
(2014年山东济宁)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答案: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五)
(2014年湖北孝感)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2-1-c-n-j-y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21*cnjy*com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21*cnjy*com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21教育网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1、B
2、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版权所有:21教育】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3、D
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