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1-6课;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题,分值72分)
1.仰望星空,观象授时,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考古材料证明,距今约47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由十三根夯土柱组成,形成了十二条宽窄不一的观测缝,第二条对应冬至,第七条对应春秋分,第十二条对应夏至。这可以用于研究( )
A.早期国家的初步形成 B.黄河流域的领先地位
C.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2.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
3.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巩固了分封制度 B.导致了王室衰微
C.有助于文化传播 D.引起了诸侯纷争
4.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取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春秋初期的晋国有宗族十一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这些现象说明( )
A.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 D.百家争鸣局面受到压制
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 )
A.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 B.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
C.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重建 D.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
6.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争霸战争激烈 B.文化认同加强 C.等级观念弱化 D.君主权力加强
7.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8.云梦秦简中《秦律十八种》规定:“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君鬼臣忠,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还强调,为官为吏要有“怵惕之心”即戒备畏惧之心。由此可见秦朝( )
A.强调忠君爱国 B.提倡以吏为师 C.注重吏治建设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 )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
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0.汉武帝时在全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在长安附近开凿漕渠、白渠沟引泾水,注入渭水,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其他新开水渠、陂池也很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地区开发加速
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 D.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11.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12.汉武帝初置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成帝时刺史不遵循诏条,超越权限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西汉后期,刺史越权行为更加普遍。这种转变反映出( )
A.吏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B.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除
C.地方行政效能得到提高 D.刺史由监察官向政务官转化
13.表1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表1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14.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 )
A.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15.“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16.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已具备“德”,并建国号为“汉”,继而将得天下。前秦统治者苻坚也在强调了“受命”“有德”后进一步统一黄河流域。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较高
C.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 D.南北统治政权积极谋求国家统一
17.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8.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表“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 )
A.君主权力受强力制约 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
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晌 D.天人感应思想形成
19.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20.《隋书》记载:隋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全国共有890.7546万户,人口4601.9956万口,垦田55854041万顷。与20年前相比,户数增长2.5倍,人口增加5倍。这表明当时( )
A.高产作物广泛传播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D.户籍制度臻于完善
21.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图片,如图3、图4、图5所示。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丝绸之路的复兴与繁荣 B.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22.图1所示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纸本《马与骆驼图》(9世纪)。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后期( )
图1
A.盛世局面衰败 B.丝路贸易盛况 C.朝贡贸易发达 D.西域交通条件
23.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4.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服饰改革的意义。(6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盐铁专营应不应废止?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营政策,进行全面总结辩论。
贤良文学一方认为:“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固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并指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盐铁贾贵,百姓不便”。他们还认为盐铁专营吸引了大量商贾为官,权与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
桑弘羊一方则认为:盐铁归之于民,“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成也”。如此发展,则会形成“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悲而田宗强”的局面。他们进一步指出:“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双方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D B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D C A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D A D
1.【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此时是国家雏形出现,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距今约47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显然,仅凭材料也无法得出:这时国家尚未正式形成,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陶寺古观象台”的有关情况,但是并没有与中国境内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也就不能得出“黄河流域的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单一的文化遗产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与商朝相比,西周的王室与诸侯的主体都有血缘关系,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而封国内的民众血缘关系被打破,则有利于诸侯对封国的管理,即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故选B项;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排除A项;“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早期国家),排除C项;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负责保存天子祭祀……布历农时”可知,周朝“祝史”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远赴或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说明此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原因,因果倒置,排除B项;诸侯纷争的主要原因是天子式微,与祝史无关,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可知,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春秋时期的分封体制已经名存实亡,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之下,应该表现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非兼并战争频发,排除A项;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是指整个社会开始追求统一,而材料仅体现的局部的兼并,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尊周室……抑兼并”“侵犯周王室……制止”可知,“尊周室”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故选D项;齐桓公“尊王攘夷”是借周王的“旗号”抢占大义,发展齐国的势力,以争当诸侯中的霸主,为齐国谋取利益,并不是恢复传统政治秩序,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排除B项;春秋时期,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氏族群体被“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所取代,这反映出不同的氏族群体在频繁的交流过程中,其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使得“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并且,兼并战争的最终趋势是国家统一,排除A项;氏族群体和地域组织与“等级观念”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统一的君主,并且题干所述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与“君主权力”无关,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春耕时……以谷还币”可知,借贷有利于劳动者正常生产的进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国家在春耕时“资子之币”,是借贷关系,而非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说明国家提供借贷,但借贷不一定是高利贷,排除B项;材料涉及“资(贷)子之币”,但“货币经济比较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是对为官的德行要求: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君鬼臣忠,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意思是:忠君爱国是为官的基本;出为官的要忠君爱国;“怵惕之心”,即强调为官为吏心中要常怀畏惧之心,才能做到恪尽职守。三段话都是强调吏治建设,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忠君爱国”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以吏为师”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朝”“外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而进行的中央机构的调整,实行中外朝制,据图示,中朝是决策机构,而丞相所在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被架空,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排除A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外朝仍有行政权,只是成为执行机构,排除B项;中央集权所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材料是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修水利,由于水利建设体现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说明当时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故选D项;中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开发,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武帝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前中期,新帝继位后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于关中地区,这是削弱关东而增强关中的力量,同时便于就近控制潜在的反抗因素,其目的是为加强集权,故选D项;无为而治指让百姓修养生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关中与关东力量的问题,与统治思想无关,排除B项;迁民政策并非仅针对关东藩国,也包括汉郡,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到汉成帝时期,刺史不时地超越其权限,而“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到西汉后期,其越权行为“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变化反映出其职能的转变,即由监察官逐渐发展为政务官,故选D项;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无关,并且,在西汉后期,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是加强,而不是“解除”,排除B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刺史参与地方政务,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或影响,排除C项。
1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为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情况,未体现政治中心是否发生转移,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表中变化表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能说明外戚专权问题缓解,排除B项;此时依然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名存实亡,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可知,南朝梁武帝时,分割了中枢机构的权力,其意在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五省制的权力机构是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枢机构的分权则是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不能得出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士族与庶族是社会地位的身份界定,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略
16.【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纷纷宣称受命于天,继而拥有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这表明胡人族群吸收借鉴汉族统治方式,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题干所述史实说明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以“德”为旗帜建立政权,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道德修养较高,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了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和苻坚,并不能扩大为整个“华夏族群”,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苻坚仅是统一了黄河流域,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鼓励江南人北迁,有利于南北方的文化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北魏对江南人北迁的政策性鼓励,不能说明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排除A项;据材料“民间称之为‘吴人坊’”可知,北迁的南人聚集一处,有自己的特色,说明依然存在民族差异,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政府鼓励江南人北迁,没有涉及比方经济的恢复问题,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儒学的一部分,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孝文帝发布罪己诏说明其治国理念受到了儒学的影响,故选C项;君主的权力在封建制时代都是至高无上的,罪己诏只是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所以不能据此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了强力制约,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到西汉和北魏时期皇帝发布罪己诏的数量,所以无法将两个朝代进行比对,也就没法得出北魏灾异现象多于西汉的结论,排除B项;孝文帝发布罪己诏说明他已经接受并且践行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可以看出中原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强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在强调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北魏统一的北方黄何流域,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并未冲击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统一后人口和户数等都获得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今“大索貌阅”,就是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打击了贵族地主隐匿人口的现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高产作物广泛传播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户口等数量多涉及隋朝统治范围内,并未主要说明是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项;户籍制度主要涉及人口,对于垦田等未涉及,且“臻于完善”过于绝对,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均可用于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在地理位置上,唐蕃会盟碑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交河故城、唐蕃会盟碑是唐政权管理少数民族和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友好往来的见证,不属于中外关系,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据该图片的题目——《马与骆驼图》及所学(唐朝的民族关系)可知在当时西域的交通运输中,马和骆驼发挥了一定作用,故选D项;虽然该图片的时间是9世纪,但是图片仅是显示了“马与骆驼”这些交通运输工具,与经济的衰败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由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贸易衰落,而不是“繁荣景象”,排除B项;朝贡贸易涉及的是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马与骆驼”等交通运输工具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的平叛全局制书中强调,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各路自备武装和物资,这使得节度使、观察使等向商贾收税,强化了地方的实力,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故选A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的盛世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此时间之前,排除C项;唐玄宗的做法旨在缓解平叛的财政压力,并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西晋到唐朝,地方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整体呈现不断提高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D项;题干柱状图仅能够反映传统门第观念的不断弱化,但是远未达到“颠覆”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柱状图的变化能够体现出科举制的实行,但是这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扩大为“全面提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4分)
(1)观点: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4分)
背景: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4分)
(2)意义: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可知服饰应利民、便用;据材料一“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知服饰须因时势而变。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及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以及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据材料二“在南北朝时期,……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可知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据材料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可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可知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26.【答案】(14分)
贤良文学一方代表民间力量(或儒家知识分子),要求废止盐铁专营。(2分)
其理由如下:盐铁专营不利于教化民众(或导致民风败化);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官营产品质量差、价格贵,不方便民众日常使用;盐铁专营,造成官商勾结,加剧贫富分化等。(3分,答出3点即可)
桑弘羊一方代表政府官员,认为盐铁专营不应废止。(2分)
其理由如下:盐铁归于民间,则不利于控制百姓;盐铁专营可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盐铁专营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等。(3分,答出3点即可)
盐铁专营废止之争体现了双方治国理念的不同(或儒法治国理念的不同):从安定国家稳定边境等角度来看,盐铁专营政策不应废除,历代王朝对这一制度的继承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从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给民间造成的危害,以及维持王朝长远统治的角度来看,盐铁专营政策急需调整或收缩。(4分,一分为二从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据所学可知,之所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基于此,首先要明确他们所归属的不同阶级: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时期,贤良文学是通过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代表的是儒家知识分子;据材料“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可知他们代表的是政府官员。其次,要明确他们对“盐铁专营”的不同态度:据材料“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等内容可知,贤良文学一方要求废止盐铁专营;据材料“则会形成‘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悲而田宗强’的局面”、“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将何以赡之”等内容可知桑弘羊一方认为盐铁专营不应废止。
然后要结合材料具体阐释其观点不同的原因:就贤良文学一方而言,据材料“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可知盐铁专营不利于教化民众;据材料“今郡固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据材料“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盐铁贾贵,百姓不便”可知官营产品质量差、价格贵,不方便民众日常使用;据材料“盐铁专营吸引了大量商贾为官,权与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可知盐铁专营,造成官商勾结,加剧贫富分化。就桑弘羊所代表的政府一方而言,据材料“则会形成‘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悲而田宗强’的局面”可知盐铁归于民间,则不利于控制百姓以及盐铁专营可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可知盐铁专营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最后,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辩证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总体分析:盐铁专营废止之争体现了双方治国理念的不同:从安定国家稳定边境等角度来看,盐铁专营政策不应废除,历代王朝对这一制度的继承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从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给民间造成的危害,以及维持王朝长远统治的角度来看,盐铁专营政策急需调整或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