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4 20: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了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醋 酱油 食盐水 炉具清洁剂
pH 2 5 7 12
A.醋 B.酱油 C.食盐水 D.炉具清洁剂
2.(3分)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制造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
A.Mg B.Fe2O3 C.CO2 D.Fe
3.(3分)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丽总结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除指示剂外图①中的物质可能是(  )
A.FeCl3 B.CO C.CO2 D.CuO
4.(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
A.镁条和稀硫酸
B.大理石和稀盐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浓硫酸和水
5.(3分)已知氢氧化锂(LiOH)是碱性蓄电池电解质的添加剂,可增加电容量12%~15%,提高使用寿命2~3倍.其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下列对氢氧化锂的化学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B.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C.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D.能与氧化铜反应
6.(3分)古罗马贵族阶层发现一种金属器皿,用其盛葡萄酒可除掉酒中的酸而使酒味纯正。已知,除酸过程酸与金属间发生了置换反应。下列有关推断肯定错误的是(  )
A.葡萄酒的pH<7
B.葡萄酒属于混合物
C.除酸过程的反应产物之一为H2
D.该金属比铜更不活泼
7.(3分)下列关于酸和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熟石灰能参与中和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浓硫酸可使有机物发生炭化现象,体现出吸水性
C.浓盐酸瓶口可观察到白雾,具有挥发性
D.烧碱易潮解,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干燥
8.(3分)化学上有“酸去锈、碱去油”的说法。某课外活动小组用炉具清洁剂和厕所清洁剂开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炉具清洁剂的pH为13
B.炉具清洁剂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C.在大理石上滴厕所清洁剂会产生气泡
D.厕所清洁剂去除铁锈后溶液显黄色
9.(3分)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表.在这些液体中一定呈酸性的是(  )
血浆 乳汁 唾液 胆汁 胰液 胃液
pH范围 7.35~7.45 6.6~7 6.6~7.1 7.1~7.3 7.5~8.0 0.9~1.5
A.血浆 B.胃液 C.乳汁 D.唾液
10.(3分)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X显酸性
B.Y可能是水
C.Z可能是肥皂水
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1.(3分)在K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KOH溶液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盐酸中
B.将P点对应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纯净物
C.M→N的过程中,KCl质量不断增加
D.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12.(3分)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13.(3分)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A.
B.
C.
D.
14.(3分)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时,剩余固体是氧化铜
B.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uCl2
C.N、P点时,溶液的pH:N<P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g
二、填空题
15.(7分)酸和碱等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又白又硬。这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厕所清洁剂和炉具清洁剂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炉具清洁剂中含有    (写化学式),利用其能与油脂反应的性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3)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任写其一),固体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水而变成过饱和溶液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在空气中久置一段时间,能生成白色粉末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发生的变化:   。
(4)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6.(6分)小芳结合所学有关酸、碱的知识,用如图1所示总结了盐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即盐酸与这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性质①,小芳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性质②,盐酸常用于金属的除锈,用盐酸除去生锈铁钉表面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图2)来说明性质③反应的发生过程,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从图2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4)为了验证性质④反应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
A.Na2CO3
B.CuSO4
C.NaCl
17.(6分)小明同学对研究物质的酸碱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使用pH试纸测得家中某些物质近似的pH如表:
物质 洁厕精 苹果汁 护发素 玉米粥
pH 1 3 6 7~8
物质 洗发水 肥皂液 厨房清洁剂
pH 8 10 12
小明将自制的紫菜汁滴入上述7种物质中,发现紫菜汁与紫色石蕊溶液的变化相似,将紫菜汁滴入肥皂液中,液体变成绿色。
(1)若将紫菜汁滴入护发素中,你认为液体的颜色    (填“不变”“变红色”或“变绿色”)。
(2)通过研究,小明同学懂得了洗发时先用洗发水再用护发素的科学道理,查阅资料:人体胃液pH在0.5 1.5之间,小明同学懂得了患胃酸过多的病人不能空腹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
(3)要洗去学校餐厅地面上的油垢,小明同学准备从家中选择带    (填“a”或“b”)。
a.“洁厕灵”
b.“厨房清洁剂”
三、实验题
18.(11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   (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计算题
19.(10分)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50g稀硫酸样品于烧杯中,将10%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五、科学探究题
20.(18分)进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途径,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1)用控制变量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二
①实验一目的是探究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②实验二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添加酸碱指示剂。某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溶液不变色。于是针对此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科学探究。
A.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三: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觉得猜想一不正确,其理由是:   。
B.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pH    7(填“>”、“=”或“<”) 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案一不同),验证猜想三成立,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2023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物质的pH小于7时显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由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醋的pH最小,因此醋的酸性最强。
故选:A。
2.【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某些盐反应。
【解答】解:A、镁为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为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与酸反应;C符合题意;
D、铁为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A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氯化铁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但氯化铁属于盐,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不能与碱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氧化铜不能与碱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分析】根据题意,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说明药品接触生成了气体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说明是药品接触放出热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镁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选项错误。
B、大理石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温度恢复至常温,又恢复原状,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分析】根据氢氧化锂(LiOH)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可知,氢氧化锂(LiOH)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但不能与氧化铜反应.
【解答】解:根据题意: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所以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其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但不能和金属氧化物氧化铜反应。
故选:D。
6.【分析】A、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B、根据葡萄酒中含有酒精、水、酸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除酸过程酸与金属间发生了置换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其盛葡萄酒可除掉酒中的酸而使酒味纯正,则葡萄酒显酸性,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B、葡萄酒中含有酒精、水、酸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除酸过程酸与金属间发生了置换反应,则除酸过程的反应产物之一为H2,故选项说法正确。
D、除酸过程酸与金属间发生了置换反应,说明该金属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则该金属比铜更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分析】A、氢氧化钙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A、氢氧化钙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浓硫酸可使有机物发生炭化现象,体现出氧化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浓盐酸瓶口可观察到白雾,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小液滴,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烧碱易潮解,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干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8.【分析】根据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厕所清洁剂有强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解答】解:A、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测得炉具清洁剂pH=13,故选项正确;
B、炉具清洁剂呈强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错误;
C、厕所清洁剂有强酸性,能与大理石反应,会产生气泡,故选项正确;
D、厕所清洁剂呈酸性,除铁锈后溶液显黄色,故选项正确;
故选:B。
9.【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血浆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B、胃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正确;
C、乳汁的pH为6.6~7,显酸性或中性,故选项错误;
D、唾液的pH为6.6~7.1,显酸性或中性或碱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分析】依据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X的pH为1,小于7,呈酸性,故A正确;
B、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水呈中性,因此Y可能是水,故B正确;
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肥皂水显碱性,可能是肥皂水,故C正确;
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D不正确。
故选:D。
11.【分析】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放热。
【解答】解:A、该实验中,溶液pH逐渐升高,是将KOH溶液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盐酸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将P点(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钾)对应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纯净物氯化钾,该选项说法正确;
C、M→P的过程中,KCl质量不断增加,P→N的过程中,KCl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放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分析】根据题意,A指示剂在pH小于6.2时显黄色;在6.2﹣7.6之间显绿色;在大于7.6时显蓝色;B指示剂在pH小于10时显无色,大于10时显粉红色,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A指示剂在pH小于6.2时显黄色,则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B指示剂在pH小于10时显无色,大于10时显粉红色,乙能使B指示剂显粉红色,则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分别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蓝色、绿色,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终溶液显碱性,最后溶液不一定显绿色,也可能显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中鸡蛋进入瓶内,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B、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C、C中气球变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D、D中塑料瓶变瘪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
故选:B。
14.【分析】根据铜与盐酸不反应,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显中性溶液pH=7,显碱性溶液pH大于7分析。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M点时,氧化铜部分反应,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故A错误;
B、M、N点时,氧化铜部分反应、氧化铜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uCl2,故B正确;
C、N点时,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pH=7,P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小于7,溶液的pH是N>P,故C错误;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bg,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5.【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的用途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盐酸与氧化铁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又白又硬,这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2)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利用其能与油脂反应的性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故答案为:NaOH;
(3)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火碱、烧碱、苛性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水而变成过饱和溶液的状态,这种现象叫潮解;在空气中久置一段时间,能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故答案为:火碱或烧碱或苛性钠;潮解;2NaOH+CO2=Na2CO3+H2O;
(4)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故答案为:6HCl+Fe2O3=2FeCl3+3H2O。
16.【分析】(1)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4)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为了验证性质①,小芳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中,溶液变成红色。
故填:红。
(2)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表示为:NaOH+HCl═NaCl+H2O;
从图2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填:NaOH+HCl═NaCl+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为了验证性质④反应能够发生,选择的物质是碳酸钠,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A。
17.【分析】(1)根据紫色石蕊遇酸变红的性质判断;
(2)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分析判断;
(3)根据油污能和碱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紫色石蕊遇酸变红,紫菜汁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变化相似,若将紫菜汁滴入护发素中,护发素显酸性,故液体的颜色会变红色;
(2)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患胃酸过多的病人不能空腹食用呈酸性的物质,故不能食用苹果汁,食用苹果汁会加重病情,应食用弱碱性的食物.
(3)厨房洗洁剂呈碱性,能除去油污,故要洗去学校餐厅地面上的油垢,小明同学应准备从家中选择带厨房清洁剂.
故答案为:(1)变红色;
(2)苹果汁;
(3)b。
三、实验题
18.【分析】(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加入酚酞可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变化,可很好的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并结合物理学的压强指示分析解答;
(3)根据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解:(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加入酚酞可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2)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变化,可很好的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若二者不反应,则两边压强相等,液面无变化,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升高,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左端的压强减小,从而证明二者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试管①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案为:(1)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升高;2NaOH+CO2=Na2CO3+H2O;
(3)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
四、计算题
19.【分析】根据给出的图分析反应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进而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当滴加NaOH溶液至a点时,由于溶液此时pH小于7,显酸性,也就是硫酸有剩余,此时的溶质为剩余的硫酸和生成的硫酸钠,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Na2SO4和H2SO4;
(2)当pH为7时,此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g,则消耗NaOH溶液中的NaOH质量为8g×10%=0.8g,
设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的溶质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0.8g x
x=0.98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9%。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故答案为:(1)Na2SO4和H2SO4;
(2)4.9%。
五、科学探究题
20.【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方法和实验的过程分析回答;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①硝酸钾在低温不溶,加热继续溶解,实验一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②氯化钠不溶于酒精,而溶于水。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剂的量。
(2)A、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觉得猜想一不正确,其理由是: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①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pH<7 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②取反应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产生气泡 猜想三成立
故答案为:(1)①温度;②溶剂的量;
(2)A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①<;②取反应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