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课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一步 任务导航
1.列举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2.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创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
4.列举两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制度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第二步 知识梳理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管理制度
1.列举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2.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创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
a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b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c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d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第二步 知识梳理
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制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隋:州县二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节度使
宋: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4.列举两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制度
第二步 知识梳理
积极:
a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
b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c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消极:
a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
b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c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第三步 典型例题
1.据载,商朝君主太甲因不清明,被臣下伊尹放逐于桐宫;周厉王因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朝政,时人对此却不以为怪。这反映了当时( )
A.君臣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C.宗法血缘关系逐渐瓦解
D.廷议方式有助于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
B
第三步 典型例题
2.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并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A
第三步 典型例题
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A
第三步 典型例题
4.(2022·江苏高考)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B
第三步 典型例题
5.明成祖起,陆续派遣总督、巡抚到各地临时处置事务,明中期督抚成为常设机构。督抚管辖数省或一省,地位在三司、总兵之上,同时被授予便宜行事之权。督抚的设立旨在( )
A.提高地方机构的政务处置能力
B.形成完善的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维护统一
D.明确职责分工以提高行政效率
A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课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第一步 任务导航
1.列出古代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
2.归纳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
3.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4.14世纪初法国和14世纪中期英国分别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5.列举近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的政治制度,评价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第二步 知识梳理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共和政体(贵族寡头特征)
罗马帝国:君主专制
1.列出古代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
2.归纳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
a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
b都维护奴隶制度
c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第二步 知识梳理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度)
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3.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4.14世纪初法国和14世纪中期英国分别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5.列举近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的政治制度,评价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评价: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局限:性别歧视(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种族歧视(如:美国宪法一度承认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发展: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第三步 典型例题
1.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 )
A.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 B.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
C.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 D.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2.下表是关于某国政体特征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国是( )
C
机构 职能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所有官职均无薪金
元老院 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执政官 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执行相关决议
A.雅典 B.斯巴达C.罗马共和国 D.波斯
第三步 典型例题
3.下面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该令状表明当时( )
A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A.英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B.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D.议会维护国王与贵族利益
第三步 典型例题
4.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议会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英国政局长期稳定
B.使政府工作透明度有所降低
C.有利于推动政府改善工作
D.说明内阁是国家政策制定者
C
第三步 典型例题
5.下图漫画《联合则生,分裂则亡》中,作者将北美13个州比喻为支撑美利坚合众国的13根支柱,并按批准宪法的先后排序排列。漫画折射出美国实行的是( )
B
A.三权分立原则 B.联邦共和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课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一步 任务导航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特点
2.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的制度探索及意义
4.写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5.如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二步 知识梳理
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制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特点
2.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第二步 知识梳理
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全面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行政区—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的制度探索及意义
4.写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步 知识梳理
(1)国情:由中国特殊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等决定
(2)艰巨曲折性:经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失败
(3)坚定性:坚定不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人民性: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5)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
5.如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三步 典型例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旨在( )
A.加速清朝统治垮台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
C.完善宪法修订程序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2.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3.1928年,国民党在《训政纲领》中规定: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这表明( )
A.政党政治在中国实现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国民党执政能力提升
D.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B
第三步 典型例题
4.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 )
A.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
C.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A
第三步 典型例题
5.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这篇文章( )
A.初步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B.阐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
C.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施政方针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D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课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步 任务导航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特点
2.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的制度探索及意义
4.写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5.如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一步 任务导航
1.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评价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评价
3.概述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共同的进步意义和改革成败的标准
4.概述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张及意义
5.总结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第二步 知识梳理
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评价: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1.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评价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评价
内容: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
评价:加快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二步 知识梳理
进步意义: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3.概述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共同的进步意义和改革成败的标准
4.概述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张及意义
时代背景: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主张: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变革政治。
意义: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b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c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二步 知识梳理
a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b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e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f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总结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第三步 典型例题
1.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
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
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
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
A
第三步 典型例题
2.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
A
第三步 典型例题
3.作为反对派,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变法“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刘挚也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 )
A.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B.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C.崇文抑武受到冲击 D.统治集团党争激烈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4.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评价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过于贪大求全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树敌太多缺少社会支持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5.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
A.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
C.触动官吏既得利益 D.亟需打破百姓习惯
D
第三步 典型例题
6.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表(单位:%)。这一情况的出现得益于( )
C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80 69.2 64.7
牧业 15 22.1 25.7
林业 3.4 5.2 4.3
渔业 1.6 3.5 5.3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