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目
录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生情况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六
板书设计
七
归纳与总结
关于教材
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三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他主张德治。自从宋、元、明、清以从来,一直 都都把《孟子》当做必读书,如同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一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进而提出人皆有“四端”,而“四 端’之说,对修身治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教材
关于学情
贰
二、
关于学情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与阅读,学生应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贰
学生对于文言文习并不陌生,高中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
壹
教学目标
叁
三、教学目标
理解孟子的“大丈夫”概念,涵养“浩然之气”,砥砺独立人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和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章句之意,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
赏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说语言,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
肆
教学方法
四
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1、通过背诵。
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2、师生讨论。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体教学方法就是品之以读,沁之以情,用诗意的表达、动情的朗读体会语言。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伍
教学过程
五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了解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仁政学说
性善论
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否矛盾?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
1、新课导入
2、资料铺垫
3、全文语句分析
4、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陆
板书设计
六
第一部分: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
“四心”:
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
“四端”:
仁、义、礼、智
归纳与总结
柒
经过以上授课、说教过程,学生基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存在的问题有所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所突破。但是金无足赤,教学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必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七、归纳与总结
所以在这之后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面对的不同问题进行发现和解答,也让学生明白,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始终都是教学生活中的主导。
七、归纳与总结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明白,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七、归纳与总结
至此,我的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说课内容结束。
学海无涯,身为教师更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我愿与学生共勉,这是我的幸运,亦是我的荣耀。
感谢聆听 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