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B.“等闲”的意思是等到空闲的时候。
C.“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D.“走泥丸”的意思是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
2.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3.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4.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仔细推敲。(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比较恰当的解释)
5.只等闲( )
A.只要等到空闲的时候。
B.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事罢了。
C.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6.万水千山( )
A.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B.无数的山和无数的水,实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7.三军( )
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8.尽开颜( )
A.大家全都笑了。
B.脸上都有了红润的颜色。
C.所有的人脸上都现出高兴的样子。
9.对这首《七律·长征》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
B.诗中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C.这首诗气势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的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D.这首诗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填空题
10.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三军过后尽开颜。
11.按要求写词语。
例:虫(蜻蜓)扌(抚摸)
氵 木 亻 足
1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云崖:
13.根据语境,默写《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
1.老师经常用“ ”鼓舞我们克服困难。
2.读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 ”这句诗。
3.《抢渡金沙江》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的诗句是“ ”。
14.回顾诗歌,完成练习。
作者描述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诗中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势,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过五岭、 、 、 、翻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
三、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都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2)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他的领导机关,他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15.我知道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 (2)
16.我能试着给短文分层,用“‖”标出来。
看图,完成练习。
注: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7.长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是:
18.从图中可以看出《七律·长征》一诗写的是发生在 年的事情。
19.你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些故事?写出一个。
四、书面表达
20.小练笔 (选做)
学校举办关于“长征精神”的朗诵比赛,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一下本次朗诵比赛的情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B.“等闲”的意思是等到空闲的时候。
C.“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D.“走泥丸”的意思是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字词的理解和识记。
A选项正确。
B选项有误,本诗中“等闲”意思是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等闲”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选项正确。
D选项正确。
2.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都笑逐颜开。”尽“的意思是”全,都”。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尽“的意思是“消失“。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尽”的意思是“饮完,饮尽”。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尽”的意思是“完;完毕”。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意思是: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尽“的意思是“全都”。
选D。
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3.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4.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答案】3.A 4.C
【分析】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意思。
万水千山只等闲: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平常。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意思。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走,滚动。
仔细推敲。(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比较恰当的解释)
5.只等闲( )
A.只要等到空闲的时候。
B.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事罢了。
C.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6.万水千山( )
A.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B.无数的山和无数的水,实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7.三军( )
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8.尽开颜( )
A.大家全都笑了。
B.脸上都有了红润的颜色。
C.所有的人脸上都现出高兴的样子。
【答案】5.C 6.B 7.C 8.C
【解析】5.略
6.略
7.略
8.略
9.对这首《七律·长征》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
B.诗中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C.这首诗气势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的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D.这首诗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词的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ABD项赏析正确,C项中“写的细腻委婉有声有色。”赏析不恰当。因此答案为C项。
二、填空题
10.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诗句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1.按要求写词语。
例:虫(蜻蜓)扌(抚摸)
氵 木 亻 足
【答案】 清水 构成 停下 趴下
【详解】这道题是要求把所给的部首加一个偏旁,组成一个新字,然后用这个新字组一个词,如:氵(清水)、木(构成)、亻(停下)、足(趴下)。
【点评】先看清题的要求,再做题就容易。平时多注意区别、比较。掌握字的结构。
1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云崖:
【答案】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高耸入云的山崖。
【解析】略
13.根据语境,默写《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
1.老师经常用“ ”鼓舞我们克服困难。
2.读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 ”这句诗。
3.《抢渡金沙江》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的诗句是“ ”。
【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意思的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品析句子所关联的《七律 长征》中的句子。所以注意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能熟练背诵,还要掌握和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云崖暖。
14.回顾诗歌,完成练习。
作者描述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诗中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势,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过五岭、 、 、 、翻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
【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从课文中提取归纳相关信息,答题时注意用词凝练准确。
三、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都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2)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他的领导机关,他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15.我知道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 (2)
16.我能试着给短文分层,用“‖”标出来。
【答案】15. 反问 设问 16.第一层:第1、2两句。
第二层:从“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第三层:从“总而言之”到最后。
【解析】15.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句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答,答案在句中。句子: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句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答案为:反问 设问。
16.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为:第一层:第1、2两句。第二层:从“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第三层:从“总而言之”到最后。
看图,完成练习。
注: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7.长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是:
18.从图中可以看出《七律·长征》一诗写的是发生在 年的事情。
19.你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些故事?写出一个。
【答案】17.1934年10月,瑞金 1936年10月,会宁 18.1935 19.长征途中,三位生病的战士疲惫不堪,无法跟上大部队,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了照顾他们牺牲了自己。
【解析】1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长征是在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6年10月在会宁结束。
18.本题考查理解图片内容。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根据长征的起止时间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发生在1935年的事情。
19.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写一个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通过影视作品或书籍等途径了解到的故事。
如:《一袋干粮》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四、书面表达
20.小练笔 (选做)
学校举办关于“长征精神”的朗诵比赛,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一下本次朗诵比赛的情况。
【答案】比赛时间马上到了!我们在后台最后排练了一次。在帷幕将要拉开时,站上了比赛的舞台。此时此刻,我的两只手不断地搓着衣角,就那样没有意识地搓着……紫红色的帷幕佯着我们的朗诵声徐徐拉开。顿时,美妙的声音荡漾在整个舞台上空。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观察比赛现场,留意给你触动最深的人物。在写作时,可以先集中描写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或场景,也可以先整体描写比赛现场的情况。注意点面结合,重点要突出,内容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