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 耻。)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士人:泛指所有人。)
D.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漫浪:随意。)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
A.要紧,重要 B.着急 C.急切
3.[字形]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舅父 述说 津津有味 悲欢离和
B.厌烦 仿问 一知半解 呕心沥血
C.书刊 繁锁 真情实感 云淡日丽
D.质朴 教诲 索然无味 别出心裁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列词语中“断”的意思与这句中的意思一样的是( )
A.断断续续 B.从不间断 C.独断专行 D.断不能信
5.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犹恐失之(仍然 担心) 不耻下问(耻辱 通“瞎问”)
B.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睡觉 好处) 漫浪诵读(随意)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 曾经) 眼口岂不到乎?(难道)
D.记亦不能久也(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紧,重要)
二、填空题
6.读拼音,写词语。
sòng dú ( ) héng xīn( ) suǒ wèi ( ) quē yī bù kě ( )
bù chǐ xià wèn ( ) huì rén bú juàn( ) qǐ bú shì( )
7.重点句子品析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8.比一比,组词语
悔( ) 谐( ) 诵( ) 缺( )
诲( ) 皆( ) 涌( ) 缸( )
9.辨字组词
诲( ) 谓( ) 诵( )
晦( ) 喂( ) 颂( )
10.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 耻:
句意: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矣: 岂:
句意: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节选自《古人谈读书》)
11.“识”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认识:②知识、见识。语段中“识”的意思是( )。
1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的“此三者”是指 、 、 。
1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 、
14.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忆读书》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我的“长生果”》
15.第一个文段中最能概括朱熹观点的句子是
16.你赞同第二个文段或第三个文段中作者的哪一种读书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明理由。
17.请为第三个文段中的学校图书馆推荐在课内外读过的一首有关读书的诗词,把它默写在下面的方框里,书写时注意整洁、美观。
四、书面表达
18.习作。
这一课,有许多读书名言,相信会让你感触良多。选择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写下真实的学习感言。题目为:我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
【微写指导】古人谈读书,那是经验所得,出自肺腑。这些读书名言,穿越悠长的历史,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弥足珍贵。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是什么,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与之相关的经验教训,这句话今后会怎么影响着你,可以按这个思路来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25.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 耻。)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士人:泛指所有人。)
D.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漫浪:随意。)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句意: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耻:以……为耻。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智慧。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出自曾国藩,句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D.“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漫浪:随意。
选项C的加点字词解释有误。故选C。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
A.要紧,重要 B.着急 C.急切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选自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句子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由此可得,“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中的“急”意思是要紧,重要。故答案选A。
3.[字形]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舅父 述说 津津有味 悲欢离和
B.厌烦 仿问 一知半解 呕心沥血
C.书刊 繁锁 真情实感 云淡日丽
D.质朴 教诲 索然无味 别出心裁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有误,悲欢离合:指人生中经常遇到的悲伤、欢乐、离别、团聚四种境遇。故“悲欢离和”的“和”错误。
B.有误,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故“仿问”的“仿”错误。
C.有误,繁琐:繁杂琐碎。故“繁锁”的“锁”错误。
D.全部正确。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列词语中“断”的意思与这句中的意思一样的是( )
A.断断续续 B.从不间断 C.独断专行 D.断不能信
【答案】D
【详解】“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意思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从不间断:一直没有中断。
独断专行: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断不能信:绝对不能相信。
5.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犹恐失之(仍然 担心) 不耻下问(耻辱 通“瞎问”)
B.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睡觉 好处) 漫浪诵读(随意)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 曾经) 眼口岂不到乎?(难道)
D.记亦不能久也(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紧,重要)
【答案】A
【详解】考查字词解释。
A.不耻下问: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
二、填空题
6.读拼音,写词语。
sòng dú ( ) héng xīn( ) suǒ wèi ( ) quē yī bù kě ( )
bù chǐ xià wèn ( ) huì rén bú juàn( ) qǐ bú shì( )
【答案】 诵读 恒心 所谓 缺一不可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岂不是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诵、恒、谓、缺、耻、诲、倦、岂”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重点句子品析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答案】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应当把学习过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地积累、总结、沉淀。“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应当有所收获就感到满足了。“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应当热情、耐心地教导学生。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孔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认为“学”与“思”应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这句话详细阐述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关键词语的进行赏析句子的效果。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翻译: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是默默记住,学习要做到“不满足”,教人要做到“不厌倦”。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出自《古人谈读书》,意思: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亲自去实践、学习,付诸行动,不能只是空想。
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有三到》意思: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
8.比一比,组词语
悔( ) 谐( ) 诵( ) 缺( )
诲( ) 皆( ) 涌( ) 缸( )
【答案】 后悔 和谐 朗诵 缺少 教诲 皆大欢喜 汹涌 水缸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后悔;和谐;朗诵;缺少;教诲;皆大欢喜;汹涌;水缸。
9.辨字组词
诲( ) 谓( ) 诵( )
晦( ) 喂( ) 颂( )
【答案】 教诲 所谓 背诵 隐晦 喂食 歌颂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教诲;所谓;背诵;隐晦;喂食;歌颂。
10.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 耻:
句意: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矣: 岂:
句意:
【答案】 勤勉。 以……为耻。 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难道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不会到吗?
【详解】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勤勉。 以……为耻。 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难道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不会到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节选自《古人谈读书》)
11.“识”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认识:②知识、见识。语段中“识”的意思是( )。
1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的“此三者”是指 、 、 。
1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 、
14.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答案】11.② 12. 志 识 恒 13. 河伯观海 井底之蛙 14.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些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分析】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1.本题考查多义字掌握。
涉及句子“有识则知学问无尽”句意是“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这里“识”意思是“见识”。②正确。
12.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结合第一句内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三者分别是“志”“识”“恒”。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寓言积累。
结合文中“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可知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河伯观海”说的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河伯很自大,看见身边的小溪流很满足,很张狂。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大海。启发: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井底之蛙”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出自《庄子·秋水》。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识”意思是“见识”,“足”意思是“满足”,“如”意思是“像。句子翻译为: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些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忆读书》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我的“长生果”》
15.第一个文段中最能概括朱熹观点的句子是
16.你赞同第二个文段或第三个文段中作者的哪一种读书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明理由。
17.请为第三个文段中的学校图书馆推荐在课内外读过的一首有关读书的诗词,把它默写在下面的方框里,书写时注意整洁、美观。
【答案】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6.我赞同第三文段中的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因为,做笔记不仅可以锻炼我的记忆力,帮助我积累更多、更优美的词语、句子,也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 1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一个文段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这句话最能概括朱熹的观点。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以结合第二个文段和第三个文段来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一点作答即可。
如:我赞同第三个文段中的读书方法。因为边读书边做笔记,能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17.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
根据平时的积累,来书写一首有关读书的诗词,书写时做到整洁、美观即可。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书面表达
18.习作。
这一课,有许多读书名言,相信会让你感触良多。选择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写下真实的学习感言。题目为:我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
【微写指导】古人谈读书,那是经验所得,出自肺腑。这些读书名言,穿越悠长的历史,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弥足珍贵。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是什么,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与之相关的经验教训,这句话今后会怎么影响着你,可以按这个思路来写。
【答案】范文:
我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
一句闪光的名言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一生,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指导着我们学习和生活,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我喜欢许多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志者事竟成”,句句激励着我,其中我最喜欢还是菲利普所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记得去年暑假,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知了无休无止地叫着,外面的小伙伴有的热得买冷饮吃,有的爸爸妈妈带着去游泳,而我却在家里写暑假作业。闷热的天气使我汗流不止,作业又遇到了不会做的,我“想破了脑袋”还算不出结果。我赶紧拿出电话手表向同学求助,同学竟然不在线,急得我额头上直冒汗,我两手一摊,生气地大喊:“不写了。”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坐在书桌前,随手翻开了一本课外书,这时书中的一句格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映入了我的眼帘,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是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之后才发明了电灯。想到这里,我一下子有了精神,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对自己说:“别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我再次拿出了草稿纸,一遍、两遍、三遍……终于,我算对了。
顿时,我感觉一阵凉风拂面而来,之前的烦躁都烟消云散了,原来那道题目也不是很难嘛,最后还不是被我给攻克了。
“失败乃成功之母”,让我明白了: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失败,我们要越挫越勇,才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命题作文。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选择一句进行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开头:点明读书的名言对我们读书的影响。
过程:点出喜欢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然后具体写出围绕这句名言有哪些故事,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