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预学案】
学习目标:
1.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主学习:
完成《课课通》的知识体系填空。
【教学案】
预习检测(基础题):
1.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2.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獶.严复
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辐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5.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重点探究: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于林则徐主持编译的《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他成了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魏源提出“ ”,他们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 运动,也是资产阶级 运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 思想的传播。
典例精研(提高题):
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4.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我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当堂巩固(基础题):
1.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2.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3.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5.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巩固性学案】(提高题)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回答:⑴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⑵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⑶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⑷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答案: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⑶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⑷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单元线索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器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
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 制度
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思想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合作探究】1: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③鸦片战争——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举措:
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海国图志》,1842年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合作探究】3: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合作探究】4: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合作探究】5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阅读导与练P92思维启迪2)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
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合作探究】6: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合作探究】7: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
(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①时间:1898年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 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合作探究】8:“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合作探究】9: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4)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小结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如何?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
④清政府:后来被动接受,实行部分中央机构近代化 。
(2)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课件28张PPT。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明崇祯 )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英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7、18世纪中英两国力量对比:路在何方?器物 (技术)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思想
(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洋务派)君主立宪(维新派)
民主共和(革命派)民主、科学(激进派)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由浅入深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马克思主义传播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和实践;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思考题1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 ——乾隆皇帝(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 ①鸦片战争的影响;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目的:抵御外敌。内容:学习西方制造战舰、枪炮及练兵的方法等军事技术。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共同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 ——林则徐 (4)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二、三思考: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有何积极影响?有什么局限性?积极影响: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局限: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1)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
(2)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
(3)鸦片战争惊醒仁人志士目的(实质):强国御侮、维护封建统治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国图志》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5、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 思考题2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指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什么事情??破屋子指: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窟窿”指: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思考题2 :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材料: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实践:洋务运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设新式学堂(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遇到顽固派的阻挠以及帝国主义的破坏。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思维拓展1:嫁接封建制度小农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结合漫画思考“中体西用”的含义,实质。能否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 :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实践:开展洋务运动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进步: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保守: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梁启超《水调歌头.甲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实践:破产标志:评价:思考3:(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末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材料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实践: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思考题4:
材料一 曾国藩:“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改良政治。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曾国藩和郑观应的观点?郑:政治: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主张兴办学校。(2)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二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一有什么进步?曾: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进步:从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实践: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人物 郑观应 王韬主张政治:革新,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文化: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评价①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为康、梁思想产生提供理论基础。局限性:没有完整体系,没有实践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抨击君主专制
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其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思维拓展2: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没有实践。1、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
2、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都主张变法;主张振兴工商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学习科学技术。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主张:特点:借助经学宣传维新变法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起了中学生的读物。……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胡适
材料二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①起到了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的作用;
②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④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思考题5: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主张:特点:借助经学宣传维新变法意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代表:主张:特点:意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器物
(技术)维新思想(维新派)民主共和(革命派)资产阶级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思维拓展3: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 “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材料二 戊戌新政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1)依据材料二,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句话的含义。(2分)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2分)材料三 戊戌新政不只继承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 “保国”。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西方的进化论。戊戌新政主导力量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更为广泛、深入,不仅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改革,即使经济、文化领域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3)概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2分)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2)依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哪些方面超越洋务运动?
(3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学进一步传播。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