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学案+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学案+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27 08:01:09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预学案】
学习目标: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三民主义的评价。
预习检测(基础题):
1.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2.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你认为文中的“主题”应该是
A.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
B.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C.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使之与民族资产阶级一起革命
3.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B.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二,一日“平均地权”,一日“土地国有”
C.“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5.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教学案】
重点探究:
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 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 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1924年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其 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 时期的旗帜。
【巩固性学案】
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2.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3.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4.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5.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其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6.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就是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大潮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顺应的是当时世界的
A.政治民主化潮流B.民族主义潮流C.社会主义潮流D.经济全球化潮流
7.“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
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 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8.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强调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9.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近代科学的兴起 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三民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民权主义。(3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民权主义。(3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民权主义。(3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民权主义。(3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民权主义。(3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导课
1、单元引言:投影三次历史巨变
2、出示图片,缅怀孙中山。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3、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主要活动,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
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
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师生交流看书。教师点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2、提出:学生看书列举:中国同盟会 纲领 《民报发刊词》
3、内容:学生看书解释,教师投影内容
4、从内容中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意义(提一下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回忆列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捍卫共和的重大事件。
过渡:实践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当中的有一次重要的飞跃。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中心问题探索
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将内容做成表格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新三民主义影响及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小结:以问题代替小结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孙中山一生中两次转变,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课件48张PPT。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20













果醒站富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走欧美式的道路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中国崛起”之路民主革命先行者新中国的缔造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不敢发动群众有广泛群众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16届亚运会火炬于10月13日在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进行广东省内第一站的传递。中山站火炬传递的起点设在孙文纪念公园并途经孙文东路,是为了响应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日与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同一天的特别意义,并表达故乡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选择博爱路,则与孙中山先生博爱思想密切相关。
中山古称香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该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是著名侨乡,祖籍中山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亚运会与孙中山孙中山——岭南文化10大名片之一,也是全国文化名片中山大学广东中山市北京中山公园中山装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图为孙中山的遗容。背景为南京中山陵。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少年壮志 1879 年,孙中山前往檀香山投奔他的哥哥孙眉,受到纯西方教育,使他认识到满清政府统治下封建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初步启发了他改良祖国的愿望。1884年孙中山回国,在香港求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1892年毕业。一度在澳门、广州行医。??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早在1879年,孙中山就进入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1887年他转入香港雅丽西医医院学习,课余他常与同窗好友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他对洪秀全的事业非常向往,称洪秀全为反清的第一人。朋友们戏称他为“洪秀全第二”,他也欣然自命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设议院,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为什么?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 胡适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zuan)泰(开平人)所作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①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救国改良方案先后失败。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如何?①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神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救国改良方案先后失败。 ③经济、阶级因素: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 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中国近代史》 思考:1900年后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的变化?④ 思想因素:西学东渐,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③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①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神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救国改良方案先后失败。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义。
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⑤个人因素: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成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学习、考察西方社会
政治,丰富了民主革命
思想。④思想因素:西学东渐,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③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救国改良方案先后失败。1899年的孙中山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实地考察了欧美社会的利弊1.三民主义的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改良方案先后失败。西学东渐,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的失败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一、(旧)三民主义的提出(20世纪初)提出1905同盟会成立①1905年 同盟会纲领
②《民报·发刊词》上, 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来源:
(1)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
(2)孙中山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 采取暴力革命的道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①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把满洲贵族和广大满洲人民区分开来,和当时民族复仇主义划清界限。③采取了暴力革命道路,和改良派划清了界限。◆ 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①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②充分体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没有把地主阶级当作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三民主义的内容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其击之。”
“兄弟所认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 采取改良的办法,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 ①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思 考 :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民族
主义民权
主义民生
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政治
革命社会
革命民族
革命内容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满洲贵族≠平分土地(旧)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⑵进步性: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⑶局限性:①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②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根源: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失 败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年组织“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活 动结 果辛亥革命(1911)
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1917、1920两次护法运动三民主义的实践因“宋教仁案”因袁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与国会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教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内容: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②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3)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实质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各国条约继续有效)
C.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D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
①导火线:宋教仁(国民党代理理事长)被杀
时间: 1913年3月
②目的与经过: 为保卫辛亥革命果实,1913年7月至9月,主战场:江西(李烈钧)与江苏(黄兴)
③结果:失败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就开始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第一任总理跟他不和,几个月就下台了。他自己任命总理,绕开国会,搞专权。同盟会意识到,要想反对袁世凯专权,就必须要利用《临时约法》的力量,所以,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赢得国会大选,这样,国民党的领导人就应该出任内阁总理,由于这个内阁总理是选出来的,不会听袁世凯的。当时国民党的理事长孙中山先生忙于发展实业,由宋教仁出任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要组阁,袁世凯明白这个内阁是不会听命于自己的,所以,先收买宋教仁,不成,就刺杀了宋教仁。
真相大白之后,孙中山、黄兴起兵讨袁,这就是二次革命。但年轻的革命军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的对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孙中山先生非常悲愤,这一次他是被他亲手缔造的中华民国通缉——我是中华民国的国父,结果中华民国来通缉我,搞没搞错?他跑到日本,另组中华革命党反袁。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C护国运动
①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②经过:1915年底至1916年。袁世凯一当上皇帝,孙中山就发表《讨袁宣言》,云南都督蔡锷将军等组织护国军,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其它省纷纷响应。护国军才一万多人,还兵分四路去进攻袁世凯,袁世凯的十多万北洋军竟然打不过护国军。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他还想赖在总统位置上,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6月6日在绝望中病死。 ③成功说: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
④ 失败说: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护法运动“南与北一丘之貉!”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护法运动
①原因:袁世凯一死,副总统黎元洪接任总统,段祺瑞接任国务总理。孙中山希望段祺瑞恢复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和恢复《临时约法》。但段祺瑞一不要总统,二不要国会,三拒绝恢复约法,更加专权。
②经过: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 人物:孙中山、陆荣廷和唐继尧
③ 失败说: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材料1: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2: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从材料看: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以欧美为师以俄为师1、背景(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仍有强烈的爱国救国之心。(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4)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精神 2、提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广州 第一次国共合作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影响和帮助。《宣言》:
接受中共主张
确立三大政策
重解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材料:(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民权主义。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内容: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2: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新三民主义的评价①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③它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新三民主义的实践)(1)局限性: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⑵进步性:②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北伐、黄埔军校) ① 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平均地权。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相同点 ② 都以民权为核心, 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 ③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帝”,民族平等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增加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还提出扶助工农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要点 比较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探究1: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新 三 民 主 义反帝国主义侵略民权为平民所有
建立革命阶级联盟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 政 策民族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与手段,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表现。探究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国。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反



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基本原则一致本质区别:中共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纲领原则的区别
1、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
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是以政治
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仅限于实行平均
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
2、中共领导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
标。★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贯彻了三大政策的精神革命纲领、
奋斗目标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方法、途径推动国民
革命发展核心1905191219111924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1913—192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24—1927国民革命运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你能用史实说明吗? 革命活动创建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促成国共合作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四次转变 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伟大的转变孙中山精神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实现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3、勇于开拓创兴,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不断追求真理,
4、百折不挠的进取斗争精神。
5、天下为公,关注普通民众的博大胸怀。课堂练习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2.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3.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4.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5.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道理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 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是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会议6.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民族压迫
C、主张民族平等 D、反对满洲民族7.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民族压迫 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
A.反对帝国主义
B.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9、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10.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