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影响: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5、成果:硕果累累
(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
(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3)电影: “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芜。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京剧成样板戏“一统天下”。
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
(1)文学作品:
①“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如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如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翼才《铺花的歧路》等。
③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2)影视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知识结构】
【互动探究】
材料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扬弃兼顾,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
材料二:外来文化
我们现在在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体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大力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材料三: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前人创造出来迄今仍发挥影响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支流,是新文化的源泉,但并非新文化的本原。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途径: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而生产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裂痕。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问题:结合材料及本课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部分知识分子受到压抑???????? D.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
2.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双百”方针是在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
A.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B.出现了《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等出色作品????
C.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出现了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4.“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艺术界呈现出哪些繁荣的景象
①许多新素材、主题得以开拓? ② 采用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生动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风貌? ④ 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邓小平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这段话的背景是
①“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②党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③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下图表现的是1957年2月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B.文革时期样板戏一枝独秀
C.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D.“文革”结束后,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7.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8.“双百”方针是指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D.文艺上“百花齐放”,科技上“百家争鸣”
9.1956年~1966年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他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 ?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 ?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分析材料三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
第20课
1.D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矛盾,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
2.B 牢记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故答案为B。
3.B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B项是建国初期的作品。故答案为B。
4.C ③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容,因为选项中提到了“新时期”。故答案为C。
5.A ④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故答案为A。
6.A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57年,而C、D两项都出现在结束后。图片反映的是:“双百”方针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使人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涌现出一批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故答案为A。
7.C 注意题干的时间是1957年。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故答案为C。
8.A 含义: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故答案为A。
9.A “双百”方针有利于知识分子开拓创新。故答案为A。
10.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有关问题: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一问不难;第(2)问考查“双百”仿真的含义,要抓住两个领域;第(3)问考查“双百”方针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和影响;第(4)问考查对“双百”方针的认识和态度,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文艺与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的关系。
答案:(1)强调必须实施“双百”方针。
(2)“双百”方针是指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1、“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问题探究
2、历史比较
3、情景再现
4、影视赏析
1、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曲折的年代
2、“双百”方针是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文艺的春天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的某些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故本课将运用电脑多媒体进行历史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抽象的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把握。同时采用启发设问和问卷探究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历史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指导读书法、探索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讲授、讨论课
板书:
一、“双百”方针提出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程: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和阐述“双百”方针
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3、结果: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二、曲折的年代
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和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双百”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考考你】你知道当今中国两岸三地有哪些大型的电影奖项评选吗?播放视频,介绍《百花奖》。
[讲授新课]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百花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发展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
【小组讨论,百家争鸣】
阅读教材97页,“双百”方针提出后,到“文革”前我国的文艺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发挥想象,请以最形象的方式(画、写、简单手工艺……),把这种状况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双百”方针提出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自主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问题:请从教材中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消的原因。
材料二问题:结合材料,你能简单分析“文革”期间电影创作的情况吗?
展示材料三(学思之窗)
材料四问题: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板戏合适吗?为什么?结合材料二、三、四,简单分析“文革”期间国内电影业的发展状况。
材料五问题:为什么江青要全力推广样板戏?
教师归纳: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和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片中所讲的“历史的机遇”是什么?这个机遇为中国的文艺科学事业带来什么影响?(播放《百花奖》片断)
教师归纳: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双百”方针,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探究升华】假如让你用坐标图像表示“双百”提出后我国文艺科学的发展趋势,你会怎样作图?以这趋势为根据,你认为在党和政府在发展科学文艺事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延伸探究】从12月开始,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月又来临了。从身边同学们的兴趣等方面出发,你能否设计一些有特色的项目,为我们的艺术节增添活力和光彩?
[巩固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提纲,梳理基本知识点
课件43张PPT。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 1.什么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双百” 方针?方针的贯彻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2. 为什么“双百”方针后来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出现曲折年代?曲折的具体表现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文革结束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呈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一.“双百”方针的提出“百花齐放”是指 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 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一个 的同时也是 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内涵:文学艺术学术上基本性长期性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D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A一.“双百”方针的提出2.背景:(2)1956年开始探索 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发挥 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 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知识分子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D4.影响及成果:(1)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3.提出1956.4毛泽东在 .作品:老舍—话剧《 》; 郭沫若—历史剧《 》; 杨沫—长篇小说《 》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电影:“ ”,(2)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难忘的1959年二、曲折发展——“双百”方针贯彻受挫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 的影响②把 问题当成 问题,把 说成 . A、一些优秀作品被受到错误批判
B、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C、样板戏一统天下
王蒙——《 》
艾青——《 》
昆曲——《 》
电影:《 》、《 》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左倾错误学术政治学术争论阶级斗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蝉的歌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三.文艺的春天1)文革结束后,清算 错误
2)恢复 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 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2.繁荣景象(2)影视作品: (1)文学作品---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反映文革的 文学. 文学;反映改革实践.社会生活等文学作品(3)文化的多样化,日益走向世界。“左”倾“双百”“五讲”“四美”反思伤痕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讨论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文化方针
内容侧重学术领域
反映学术民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
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 “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有何认识?课堂总结活力初现----遭遇挫折----重现春天变化:原因:“双百”方针能否贯彻;
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认识:“双百”方针实质上是在文化领域的民主化.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A巩固练习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人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闹,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
A.出现了《雷锋之歌》、《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白蛇传》《十五贯》等剧目在戏剧舞台上开始上演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风骚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
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11.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B.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话剧《关汉卿》剧照《五朵金花》 《青春之歌》为 1959年国庆35部优秀电影展中的两部.深受人民喜爱.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五朵金花》《青春之歌》傅雷, 1927年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翻译外国文学名著33部。六十年代,以其研究与翻译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被法国吸收为巴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批斗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劳动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对于青年人来说,“样板戏”可能是个较陌生的名词了,但对于40岁往上的人,这却是个刻骨铭心、至死难忘的词汇,是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他们今天随时都能哼上两段儿,但那轻松自在的背后,却深隐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涩,这苦涩,类似于来自康复者对于曾经的疯人院生活的回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老 舍
(1899—1966)
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而弃世。 《茶馆》
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 郭沫若
(1892年~1978年)
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蔡文姬》
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杨沫
(1914~1995年)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后,担任过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 《青春之歌》
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1959年,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影片,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王蒙
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先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往区委组织部后,在工作、斗争中怎样碰壁怎样遭受挫折的故事。它是一部响应当时团中央发出学习娜斯佳的号召,直面现实,揭发人民内部矛盾,批评党内政治不健全现象的优秀作品。艾青
(1910—1996)
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林壁、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1933年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蝉的歌》节选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八哥。它每天都在那儿用非常圆润的歌喉,唱着悦耳的曲子。 初夏的早晨,当八哥正要唱歌的时候,忽然听见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嘶叫声,它仔细一看,在那最高的树枝上,贴着一只蝉,它一秒钟也不停地发出“知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好像喊救命似的。八哥跳到它的旁边,问它:“喂,你一早起来在喊什么呀?”蝉停止了叫喊,看见是八哥,就笑着说:“原来是同行啊,我正在唱歌呀。”八哥问它:“你歌唱什么呢?叫人听起来挺悲哀的,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了么?”蝉回答说:“你的表现力比你的理解力要强,我唱的是关于早晨的歌,那一片美丽的朝霞,使我看了不禁兴奋得要歌唱起来。”八哥点点头,看见蝉又在抖动起翅膀,发出了声音,态度很严肃,它知道要劝蝉停止,是没有希望的,就飞到另外的树上唱歌去了。 《北国江南》剧照《早春二月》剧照 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的部分学者专家
1.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2.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
头发被拔光
3.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
跳井身亡
4.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5.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6.容国团: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
上吊自杀
7.姜永宁:乒乓球国手, 1968.5.16 在拘留室上吊自杀
8.傅其芳: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68.4.16. 在北京体育馆自缢而
死
9.熊十力:国画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10.顾圣婴:著名女钢琴家 ,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
自杀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