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程提纲: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措施:
1.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扫盲教育。
2、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⑴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⑵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⑶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学思之窗
见课本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思 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意义:
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
(一)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二)表现:
1、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二)措施:
1、恢复高考制度: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历史纵横
1977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以及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2、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资料回放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3、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⑴、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⑵、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历史纵横
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希望工程”得到了广泛响应,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涌现了孩子捐出压岁钱、老人捐出退休金的感人事例。到2006年5月,“希望工程”共接受社会捐款超过30亿元,捐建希望小学12559所,救助农村失学儿童289万名。
5、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本课要旨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新中国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召开第一次全国 教育工作 会议, 决定建立 人民 教育
△1949年底,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列对这次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B.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C.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D.这次会议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制定 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为新中国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所谓全面发展,包括( A )
A.德育、智育、体育 B.德育、智育、体育、美术
C.德育、智育、体育、音乐 D.德育、智育、体育、美术 、音乐
2、影响
①逐步形成 比较完整 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 较高 的劳动者和德才 兼备 的建设人才
△回答 “学思之窗”思考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①发展:
A.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
1、原因: 文化大革命 对教育的破坏
2、表现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可以称之为是一场浩劫,其表现包括( D )
①学校一度停课,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高考制度被废止, 上大学不用考试, 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三、新中国教育的复兴
1、背景:文革结束, 教育战线全面 拨乱反正
恢复 高考 制度, 倡导 尊师重教
优先发展教育, 实行“ 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
提出 三个面向 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启动“ 希望工程 工程”, 加大 西部 地区教育发展力度
△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是指面向( B )
①现代化 ②世界 ③未来 ④大众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世纪80年代, 在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导下,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其表现不包括( A )
A.大力普及12年义务教育, 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B.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D.在教育投资上, 实行国家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新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何重要启示?
①历程:曲折发展
②启示:国运兴衰, 系于 教育
“文革”之前:各类教育初具规模 → 造就大批建设人才
“文革”期间: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 人才断层,损失巨大 国运兴衰, 系于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 → 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本课知识网络
课件38张PPT。1966年1978年1949年经济教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历史——古代、近代教育的回眸
二、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
四、春天——人民教育的复兴
五、展望——人民教育的蓝图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历史——古代、近代的教育的回眸古代教育:学而优则仕(为政治服务)
近代教育:培养近代人才、传播西方思想二、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年12月23日-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学校须向工农开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这段史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提示:任务、对象、性质)1、拉开序幕合肥市新建部分中小学校 合肥七中 1956年
合肥八中 1956年
合肥十中 1957年
肥西中学 1957年
合肥四十八中 1957年
合肥五十中 前身1957年创办的梅山路小学
和平路小学 1957年
蜀山路小学 1957年
……
历史的缩影——合肥的教育 材料一 1949年初,县城及附近郊区仅有公私立中等学校10所、小学13所,在校中小学生6300余人。
材料二 1966年全市共有高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9529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2903人,各种类型的中学54所(内含半工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21188人;小学154所,在校学生74426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325人。
依据合肥教育的发展,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2、成就:发展迅速、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历史的缩影——合肥的教育 材料 1957年至1966年……合肥教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
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1957年2月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发展了各级各类学校。
1962年开始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先后办起了4所农垦学校。全日制中学与半工半读学校同步发展,打破了中等教育结构的单一化。
结合教材回答为何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3、成就原因:制定并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实行了合理的教育制度二、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我的青春岁月
(八中校友苗圩——国家工信部部长)
我是合肥八中1974年毕业生,今年已过知天命之年。
50年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感慨颇多,但从1969年到1974年在八中度过的五年,却是难忘的五年。
我们是在“文革”的混乱中上了7年小学(实际上文革开始后不久学校就不能正常上课了。当时不谙世事,感觉不要上课,整日疯玩真好),懵懵懂懂地进入了八中。
思考:为什么苗圩“不能正常上课”?
原因:“左”倾错误 文革动乱中的教育学校一度停课,学生示威游行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70年代初期,大学开始招生,废除高考制度,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学习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二、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1966-1976年)
1、原因:“左”倾思想的泛滥。
2、表现:
(1)学校一度停课。
(2)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为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三、复兴——教育的春天1、春天脚步之——恢复高考制度材料一
积压了整整10年的考生拥进考场。这一年全国有57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万人;半年后,1978年的夏天,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2万人,同时还有6.35万人报考研究生,1.07万人获得了深造机会。冬夏两季,全国共有约1180万名青年参加了考试,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堪称一项“世界之最”。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史制度的变革》
“在新中国60年的气候年鉴里,1977年的中国,
没有冬天。”77级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恢复高考制度大家谈: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2、春天脚步之——战略创新
(优先发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措施
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
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建立学位制度、实施“211工程”(1993)春天脚步之——社会关注、教育均衡在“希望工程”实施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请多多支持希望工程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西部20所高校建设 ,20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2011年4月《中国新闻周刊》第四期为纪念清华的百年华诞登载了一组《清华与国运》的文章,清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从1901年至今,清华的百年历程中浓缩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跌宕。清华与两弹元勋、清华与国家政治命运休戚相关。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清华与国运》不正说明的是教育与国运之间的关系吗?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战后日本德国)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五、展望——人民教育的未来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历史——古代、近代教育的回眸
二、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
四、春天——人民教育的复兴
五、展望——人民教育的未来启示篇:
从今天中国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的地位,联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反思篇:
去北大还是去国外名校”——从合肥某中学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免试题所想到的当我们看到这张2009年的世界前100名大学排名时,一定会有倍感难堪和痛心的感觉,我们梦寐以求的名校北大与清华,竟无一能进入世界前100名,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与现状。1885,普鲁士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8,英国实行全面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1918,美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1925,法国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07,日本实施了6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1950,日本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根据材料结合上述国家综合国力谈谈义务教育的原则?原则:强制性、免费性、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