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5 20:19:40

文档简介

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A C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C C B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主异常退位”可知,君权容易遭到篡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君权过大,往往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一旦皇帝个人能力或身体状况存在状况,就容易被撺掇,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的争夺常发生于皇族贵族之间,他们是血缘宗族关系,而皇帝的异常退位容易导致政局动荡,不利于社会稳定,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君主异常退位”状况,而非官僚体制,排除B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秦至清”可知,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一直都在,但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每个时期的状况,无法推断“愈演愈烈”的趋势,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朝廷与河朔割据藩镇战争”“许诺战争结束后原有各种……”“两税定数”等可知,在唐朝廷与河朔藩镇发生战争前,河朔藩镇与唐政府之间存在“颁赋”并且实行“两税法”,这表明河朔藩镇对唐王朝有一定程度的服从,故选C项;据材料“为争取河朔民心”“许诺战争结束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割据局面继续维持了一百多年,排除A项;材料体现朝廷许诺减免“两税定数”,仅凭此无法得知许诺的实施状况以及是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如果唐朝廷兑现许诺,减免“两税定数”,那么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唐王朝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按等级高低给予不同的待遇,结合所学知识,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对象、标准、奖惩措施等,故选D项;京察制度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材料是对地方官的考核制度,不是中央监察体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核制度,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聪训斋语》……‘父母之爱子,……愿其保家’”“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等可知,《庭训格言》中强调勤俭的美德,《聪训斋语》中强调父慈子孝、齐家保家,曾国藩推崇用这两部典籍教育子侄,可见清朝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故选A项;材料体现清朝士人重视家风建设,这只是“礼法”的一部分内容,并且无法体现“一脉相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家风建设而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并且“勤俭”“保家”等本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并没有不断更新,排除C项;材料仅能代表士大夫阶层对俭约不贪的推崇,不足以说明其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861—-1903年洋商税占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洋货在进出口货物中占比最大,而华商进出口税也在总体增多,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因此,这一表格可以用来说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民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只能说明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不能说明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海关管理权早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就落入列强之手,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可知,这一改革使官名不再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这符合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故选A项;据材料改革官制的内容看,并不一定能保证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排除B项;“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材料并未突出这一点,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可知,当时将土豪、资本家等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而给予农民、士兵等参政权,体现了当时阶级对立明显,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故选B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并不排除资本家参政,排除A项;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会排除资本家、商人等参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并未排除资本家参政,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区里”对应的是建国初期的大行政区,“区里登记走一下”“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可体现了建国初期,苏北地区社会习俗出现了巨大变化,大量封建旧习俗逐渐被废除,人民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故选C项;1912—1927年对应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旧传统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排除A项;1927—1937年对应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当时苏北地区不存在革命根据地,而且当时的“苏区”主要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54年大行政区被撤销,广大乡村不存在“区”这种说法,省县乡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54年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毛主席会见外宾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以便让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内建设,故选A项;当时我国并未调整“一边倒”政策,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1950年、1956年和2005年的劳模评选均制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反映了各时代当时的主流劳动价值观念,故选C项;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1950年和1956年的劳模评选活动均不符合,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各时期的劳模评选活动均制定了合理的标准统一评选,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2005年的劳模评选“第一次将……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家纳入……”,这优化了人员评选结构,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十二铜表法》程序正义篇幅多,且以诉讼程序为例进行详细规定,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故选B项;“结束”不合史实,只能说“受限制”,排除A项;调整了罗马帝国各民族的关系的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排除C项;“简洁有效”不合史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完善,罗马法越来越细密,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可知当时两党轮流执政的过程中,政府官员的任命主要来自与本党关系密切的党员,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的相关特点,故选C项;任命政府官员原本就是总统的正常职权,不存在扩大化的说法,排除A项;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世纪末,当时美国尚未确立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总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总统与国会、联邦法院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理论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所以图片中的事件和现象均反映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故选C项;16世纪宗教改革后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B项;《战争与和平法》《非战公约》都不属于近代国际秩序调整的内容,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中国际联盟虽然意图实现实现和平,但还是向着战争的方向发展,说明国际联盟建立的所谓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选C项;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没有能够建立起权力制约的机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这是国际联盟本身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材料并没有体现国际联盟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排除B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是漫画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联盟背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但在国际事务中,却不能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元地位衰落,美国为寻求资本主义强国的帮助组成的集团成了相互斗争的工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分裂,直观反映了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即将走向崩溃,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体现并非国内经济发展,且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排除C项;资本主义各国宏观调控导致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6分)
(1)(6分)
特点:强调“以经注律”;继承与发展;不同阶段特色鲜明。(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的作用;法学家的努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6分)
特色: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每点1分,2分)
作用: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影响有限。(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3)(4分)
认识: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与利益;主权国家是制定、维护法律的前提;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汉武帝……‘以经注律’……而起”结合所学得出强调“以经注律”;据材料一“汉武帝……‘以经注律’”“魏晋时期规范汉……法典化”结合所学得出继承与发展;据材料一“春秋战国……认识”“汉武帝……大行其道”“魏晋时期……使之法典化”“明清时期……提高了司法效率”结合所学得出不同阶段特色鲜明。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的影响、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的作用、法学家的努力等角度入手。
(2)第一小问特色,据材料二“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结合所学得出救亡图存;据材料二“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结合所学得出学习西方。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据材料二“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得出影响有限。
(3)认识:据材料一“汉武帝……司法效率”结合所学得出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与利益;据材料二“近代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律的现代化”结合所学得出主权国家是制定、维护法律的前提;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据材料三“积极适应经济……法律体系”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18.【答案】
(1)特点:形式多元;注重礼仪;具有多种职能;不断调整完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影响:有助于强化君主权威;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上令下达;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主独断专行。(6分,答出三点即可)
内在差异:中国古代朝参制度只是中央政府决策体制的组成部分,参与者为君主和臣僚,社会代表性较低;法国等级君主制是王权、贵族、教会、市民组成政治联盟的重要形式,会议代表非职业官僚,社会代表性较广。(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可知古代朝参制度形式多样,并且不同时期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处于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据材料一“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可知古代的朝参制度特别注重礼仪规范,为此专门制定的相应的礼仪要求;据材料一“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可知古代的朝参制度是皇帝了解下情、听闻奏事和考察官员的重要方式,具有多种职能。
(2)第一小问共同影响,据材料一“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材料二“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可知古代中国的朝参制度注重通过严格的礼法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法国的三级会议也主要是通过听取国王的决定,强化君主的权威;据材料一“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材料二“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可知二者都是集体决策一种体现,有利于听取不同人群的决策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据材料一“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材料二“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可知二者通过上下沟通的方式都有利于实现统治者政令的有效下达,同时还会对统治者的独断专行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第二小问内在差异,据材料一“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可知古代中国的朝参制度的参与者主要是皇帝和百官,是中央政府决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广泛代表社会民意诉求;据材料二“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的参与者广泛覆盖了教会、市民、贵族和国王等多个利益主体,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召开会议,与会代表都是非职业官僚,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代表性。
19.【答案】(10分)
(1)主要因素: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宗教改革强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影响:明确了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培养起......民族观念”可知,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材料一“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可知,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由材料一“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可知,宗教改革强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材料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可知,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
(2)据材料二“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可知,明确了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据材料二“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可知,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据所学世界史可知,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据材料二“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可知,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0.【答案】(12 分)
评分标准与示例: 评分说明与示例:
项目及赋分 要求
论题3分 论题恰当,观点明确。
阐述9分,分三个等级 (一等 7—9 分,二等 4—6 分,三等 0—3 分) 列举两个史实,史实正确,史论结合(史实 2 分, 结论 2 分); 总论 1 分,仅重复论题不得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阐述:全面抗战开始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不违背两党协议的前提下,陕 甘宁边区政府印发“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皖南事变后,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边区政府发行自己的货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保障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解放区原来各自为政的货币状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 需要,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
总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示例二:人民币见证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阐述:(略)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据表3信息,1931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1年第二次处于国共合作时期,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1953年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87年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得出论题: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其次结合史实进行阐述,例如1937—1941年,共产党货币政策的由作为法币的辅币到独立发行自己的货币,得出全面抗战开始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不违背两党协议的前提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印发“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皖南事变后,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边区政府发行自己的货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保障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解放区原来各自为政的货币状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最后,利用货币政策反映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探索总结升华,得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还可从人民币见证新中国的社会变迁等角度进行论述。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 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 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2.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朝廷与河朔割据藩镇战争正酣之际,唐德宗为争取河朔民心,许诺战争结束后原有各种“颁赋名目”全部停止,“两税定数”予以减免。以上史料可以论证
A.藩镇割据地区的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
B.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河朔藩镇对唐王朝有一定程度的服从
D.推行两税法增加了唐王朝的财政收入
3.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A.京察制度 B.中央监察体制
C.殿试制度 D.朝觐考察制度
4.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5.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A.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 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
C.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 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
6.下表为江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
年代 进出口正税(库平银) 洋商税占进出口税% 华商
1861 1500507 100 0
1873 1982361 99.69% 0.31%
1883 2357503 90.58% 9.42%
1893 3674996 86.50% 10.50%
1903 7198990 94.02% 5.98%
(注:“江海关”即上海海关,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海关)
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
D.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7.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A.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 B.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 D.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某文件规定:“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该文件发布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10.195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并提出“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毛泽东这一认识
A.立足于国内建设的需要 B.调整了“一边倒”政策
C.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D.践行了“求同存异”方针
11.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
A.符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
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
12.《十二铜表法》中关于法律程序的规范占整个法律条文的1/4,程序正义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在其第一、二、三表中就诉讼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样的规定
A.结束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曲解 B.有助于限制贵族的垄断专横
C.调整了罗马帝国各民族的关系 D.保证了罗马法更加简洁有效
13.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14.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7﹣20世纪中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C.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D.近代国际秩序演变
15.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该漫画揭示了国际联盟
A.建立了权力制约的机制 B.严重干涉了别国的内政
C.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D.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16.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十国组成的“十国集团”,最初是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由此可知,当时
A.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B.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C.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失灵 D.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卷Ⅱ(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年11月到1358年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8分)
19.(10分)历史学家波拉德认为,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威克里夫提出了建构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政治构想,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受其影响,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成长,英国从世界文明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根据地货币和人民币发展的部分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镰刀、锤子、五角星等图案。其中,壹元和贰角面值的货币上还绘有列宁头像。
1937年,国共两党协议,陕甘宁边区不印发货币,市面上通用法币。1938年,边区政府以延安光华商店的名义印发“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1941年,边区政府决定独立发行自己的货币。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成立,开始发行面值拾元到壹万元不等的第一套人民币。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陆续完成对新疆和西藏货币的收兑。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纸币面值最大为10元,最小为1分,绘有纺织工人,拖拉机手,钢铁工人等劳动者图案。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纸币面值最大为100元,最小为1角。
——摘编自戴志强、沈逸林《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等
根据材料中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