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讲义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讲义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4 23:28: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一、东汉建立
★学习聚焦: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9年,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年,刘秀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
【知识拓展】“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峻法,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不同点:
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②具体措施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时期所没有的。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聚焦: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
1.形成时间: 。
2.具体表现: 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知识拓展】相关史事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50余年。他们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名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三、黄巾起义
★学习聚焦:了解黄巾起义的概况。
1.原因
(1)东汉后期 ,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反抗情绪蔓延。
(2) 频繁发生,贫民流离失所。
(3)张角创立 ,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有数十万人。
2.过程: 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之为“ ”。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 、 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 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 【常考点】1.表格反映了东汉皇帝即位的什么特点 提示:皇帝即位年龄都很小。2.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陶院落(模型) 【常考点】1.时期:东汉。2.布局特点:豪强地主武装力量发展的一种真实反映,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3.价值: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1.识记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提示:(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2.简述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成效。
提示:(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成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作用。
(1)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休养生息”和“柔道”对策。
(2)共同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
4.简述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及其影响。
提示:(1)政治特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简述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6.简述黄巾起义的概况。
提示: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7.比较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
提示:(1)不同点:①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黄巾起义则是遇上饥荒。②陈胜、吴广起义具有偶然性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2)相同点:两次起义都是不堪忍受暴政;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景况大变。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和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开创了治世局面。这一局面是( )
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州牧割据
2.外戚梁冀(东汉梁太后之兄)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专权
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
A.重文轻武 B.宦官把持朝政 C.皇帝年幼无知 D.外戚势力膨胀
4.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5.下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官吏的监督
D.导致了朝政腐败,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
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7.李华同学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的图片,其中反映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金缕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说唱佣
8.下列关于东汉时期的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B.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C.东汉后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D.东汉末年,源自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9.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最大的区别是( )
A.都是贫苦的农民组成 B.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
C.都是因为统治残暴 D.缺乏准备,属于特殊情况而爆发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
10.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讨一下东汉的历史。
材料一:南宋诗人陈亮在《龙州集》中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
材料二:“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三:东汉后期多黑暗,君权旁落局面乱;反抗情绪民间蔓,振臂起义天下应。
(1)材料一中陈亮赞颂的是哪位君主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他如何缓和民族矛盾的?
(2)东汉后期哪一现象造成“君权旁落局面乱”?材料三中的“振臂起义天下应”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3)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一、东汉建立
★学习聚焦: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知识拓展】“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峻法,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不同点:
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②具体措施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时期所没有的。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聚焦: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
1.形成时间:东汉后期。
2.具体表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拓展】相关史事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50余年。他们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名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三、黄巾起义
★学习聚焦:了解黄巾起义的概况。
1.原因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反抗情绪蔓延。
(2)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贫民流离失所。
(3)张角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有数十万人。
2.过程:184 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之为“黄巾军”。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 【常考点】1.表格反映了东汉皇帝即位的什么特点 提示:皇帝即位年龄都很小。2.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陶院落(模型) 【常考点】1.时期:东汉。2.布局特点:豪强地主武装力量发展的一种真实反映,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3.价值: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1.识记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提示:(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2.简述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成效。
提示:(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成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作用。
(1)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休养生息”和“柔道”对策。
(2)共同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
4.简述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及其影响。
提示:(1)政治特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简述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6.简述黄巾起义的概况。
提示: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7.比较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
提示:(1)不同点:①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黄巾起义则是遇上饥荒。②陈胜、吴广起义具有偶然性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2)相同点:两次起义都是不堪忍受暴政;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景况大变。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和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开创了治世局面。这一局面是( )
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州牧割据
2.外戚梁冀(东汉梁太后之兄)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专权
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
A.重文轻武 B.宦官把持朝政 C.皇帝年幼无知 D.外戚势力膨胀
4.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5.下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官吏的监督
D.导致了朝政腐败,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
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7.李华同学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的图片,其中反映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金缕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说唱佣
8.下列关于东汉时期的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B.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C.东汉后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D.东汉末年,源自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9.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最大的区别是( )
A.都是贫苦的农民组成 B.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
C.都是因为统治残暴 D.缺乏准备,属于特殊情况而爆发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
10.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讨一下东汉的历史。
材料一:南宋诗人陈亮在《龙州集》中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
材料二:“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三:东汉后期多黑暗,君权旁落局面乱;反抗情绪民间蔓,振臂起义天下应。
(1)材料一中陈亮赞颂的是哪位君主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他如何缓和民族矛盾的?
(2)东汉后期哪一现象造成“君权旁落局面乱”?材料三中的“振臂起义天下应”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3)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参考答案
1.C【详解】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开创的局面是“光武中兴”,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争夺帝位的战争,最终刘邦胜,建立了汉朝,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州牧割据发生在东汉末年,而题干中刘邦开创的局面发生在东汉建立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这体现出,外戚梁冀家族垄断了政权,这说明,当时外戚专权,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戚势力,不能体现官僚机构臃肿、宦官把持朝政,排除AB项;“三皇后,六贵人”,这体现的外戚势力,不能体现是豪强地主,排除C项。故选D项。
3.D【详解】根据题干“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可知,上述题干人物的身份是外戚,表明东汉时期外戚势力不断膨胀,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与宋朝有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年幼无知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
4.B【详解】由题干材料“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可以看出,由奴婢变为平民,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奴婢身份的恢复,没有涉及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法律法规的内容,排除C项;发展商业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详解】根据材料“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根据题意,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矛盾与材料中“缓和矛盾”不符,排除B项;“裁减官员”不代表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排除C项;导致了朝政腐败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
6.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但是没有推翻东汉政权,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彩绘陶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D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与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与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根据陶院落主要是看出当时的建筑形制,无法体现民间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8.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东汉时期的史实,错误的一项”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刑法,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重用宦官打击外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最大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项正确;都是贫苦的农民组成、都是因为统治残暴,是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同点,不是他们最大的区别,排除AC项;缺乏准备,属于特殊情况而爆发起义,与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
(1)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统治者应该为政清廉,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活,爱惜民力等,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亮赞颂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光武中兴”局面;他下令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解了民族矛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了“君权旁落局面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振臂起义天下应”是指黄巾起义。这一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根据材料中“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应该为政清廉,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活,爱惜民力,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