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北京的春节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本组课文的主题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我们会一起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的美德。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老舍 (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北京韵味。 通俗明白。 幽默诙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旬 熬 蒜 醋
饺 翡 拌 榛
栗 筝 鞭 麦
寺 逛
zhuǎn转变——zhuàn打转
pù店铺——pū铺张
zhēnɡ正月——zhènɡ正当
ɡēnɡ更新——ɡènɡ更加
fèn分外——fēn分析
jiàn间断——jiān空间旬(上旬)——句(句号)
熬(煎熬)——敖(敖包)
醋(醋酸)——酷(酷爱)
饺(水饺)——皎(皎洁)
翡(翡翠)——辈(辈分)
拌(搅拌)——伴(伙伴)
榛(榛子)——棒(冰棒)
栗(板栗)——粟(粟米)
筝(风筝)——挣(挣扎)
鞭(鞭炮)——靴(皮靴)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翡翠
逛庙会 走马灯 杂拌儿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课文中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叫法,你知道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熟练。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思考: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请初读课文了解、体会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春节要从腊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九呢! 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呢?
在老舍的笔下,我们感觉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快乐、祥和,它不仅是一个满贮着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节日,更是我们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文章从腊月初写到了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多,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我们学好本课的关键。请再次读文,想一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内容,我们怎么来把握呢?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文中每部分都是以表示时间的词做开头,来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并紧接着围绕中心句来列举事例。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这一民俗特点。“农业展览会”告诉我们了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呀,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的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个重要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思考: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在这些场面描写的学习中,最好是通过有感情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画面,真切地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学习建议例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一画面就反映了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语言特点的体会: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巧妙地引用俗语来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了一体来夸赞腊八蒜。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这种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也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表达方法的领悟:
老舍先生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的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链接:
梁实秋《过年》
斯妤 《除夕》课外作业:
将阅读链接的文章同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 《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本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再 见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学习时间]30分钟
[学习过程预设]
一、揭示本组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1、揭示本组课文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2、简介作者。
二、初学课文,感知内容。
1、析字解意,浏览文意。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3、整体把握,掌握思路。
总结:文中每部分都是以表示时间的词做开头,来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并紧接着围绕中心句来给我们列举事例的。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围绕着时间文章具体讲了哪些风俗习惯呢?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揣摩词句,感受民俗。
?1、感受“除夕真热闹”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2、感受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
3、感受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
四、品味语言风格,感悟思想感情。
1、北京韵味。
2、通俗明白。
3、幽默诙谐。
五、分清详略,感受效果。
1、文中这么多有关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你觉得那部分写得详细?那部分简略?有什么作用?
2、总结:有详有略、点面结合。
[课后练习]
请同学课后阅读“链接”部分的内容,去感受梁实秋和斯妤同样写除夕,写法的大不相同。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