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3电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6.3电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25 08: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人运用。
(4)了解超导体及超导现象。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电阻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三、教学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的形象思维向抽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层学生同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联系实际,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所学知识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课题“电阻”。
(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用铜做导线,而不用铁做导线,初步猜想原因)
二、新课讲授(分一)电阻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

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以及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比较两种金属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建立“电阻”概念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2、国际主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3Ω1MΩ=106Ω3、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简称电阻。电路图符号。
(分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猜想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电阻的大小还和哪些因素有关?(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
根据学生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1、探究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根据实验方案,选用合适的金属丝,比较课件图片中的器材与学生实际使用器材的区别。
(2)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搜集实验数据。
(3)得出实验结论: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2、探究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器材和连接方式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实
验数据得出结论: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
总结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以及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
3、教师联系生活现象讲授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大多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设计
电阻
1、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2、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3、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