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六单元(12、13、14共7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六单元(12、13、14共7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28 12:39:10

文档简介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六单元之《小石潭记》(12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天津市)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1·c·n·j·y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冽:凉
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答案: 1.C 2.A 3.D
(二)
(2012年德宏州)
小石潭记 (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以其境过清 清: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4.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大约;凄清。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答案: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或衬托、侧面描写1分),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1分)。
4、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三)
(2012年西宁)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卷石底以出 卷:( )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俶( )
12. 解释下列句中点的字词。(2分)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嵁: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quán (2)chù
(每小题1分,共2分)
2. (1)不平的岩石(2)像狗牙那样 (每小题1分,共2分)
3.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1)潭中气氛
(2)水尤清冽。
(3)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荒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每小题1分,共3分)www-2-1-cnjy-com
(四)
(2013年江苏苏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1-c-n-j-y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4.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21·cn·jy·com

答案:1.D
2.C
3.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出处:21教育名师】
4.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五)
(2014年山东聊城)
(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悄怆幽邃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2分)

答案:1.①大约 ②忧伤的样子(说明:本题2分。)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说明:本题2分。)
3.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说明:本题2分。)
(六)
(2014年广西贺州)
文言文阅读(1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1教育网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西方
B.斗折蛇行 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D.佁然不动 佁然:高兴的样子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来源:21cnj*y.co*m】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略写“潭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分)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5.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3分)

答案: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译文: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5、答: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1分)②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0.5分)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1.5分)(或者: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0.5分)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5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二、对比阅读:
(一)
(2012年菏泽)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1、【甲】文的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人名)。(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③任之而已(     )       ④辄复不遂(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 。 (2分)
5、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 ,
乙文表现了 。
答案:1、唐代 柳宗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大约  ②明亮 ③它   ④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②当时原本是打算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
4、水清 夜静
5、甲文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愤懑之情。乙文写出了作者在夜雪中感受的情趣,表达了随遇而安,任其自然的感情。
(二)
(2012年陕西)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有泉幽幽然 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然卒入于渴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1、(1)搭桥,架桥 (2)越过,经过(3)落入 (4)弯曲,翻卷来源
2、C2分)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 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三)
(2013年四川眉山)
(一)【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1cnjy.com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21·世纪*教育网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答案:1. 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1*cnjy*com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四)
(2013年辽宁锦州)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澈: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凌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2分)www.21-cn-jy.com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答案:1. (4分) (1)澈:同“彻”,穿过,透。(2)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
(3)趋:快走。(4)观:景象(景观)。【每小题1分】
2. (4分) (1)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分),寂静极了,幽深极了。(1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1分),心里很害怕(1分)。【每句2分】
3.(2分)(1)清(2〉伟(奇〉【每小题1分】
4.(2分)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滴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五)
(2014年黄石)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版权所有:21教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②尽却:使……全部退去。③夺:争。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⑥止耳:而已,罢了。21*cnjy*com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当亦如是而止耳 问今是何世
D.虽未尝身至其地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境过清
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把上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2分)

答案:1.D2.A3.D
4.(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写下来把它作为金沙滩观月记。
(六)
(2014年广西河池)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甲乙文段中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1.B 2.D 3.C
4.(1)那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他们自述,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地方。
5.【甲】文划线句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划线句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六单元之《岳阳楼记》(16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重庆市)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出处:21教育名师】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 (2)连月不开 ( )
(3)薄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景明(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cnjy*com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4.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21教育网

答案:1.(4分)(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各1分)
2.(4分)(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2分)
3.(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4.(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二)
(2012年山东德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3分)

答案: 1.答案示例:①因为 ②在……之前。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文天祥国难当头,临危不惧,誓死卫国,忠贞不渝。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评分:3分,举例恰当,内容具体,语言通顺即可得分。
(三)
(2012年广东省卷)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每空4字)(4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 1.D
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3.因己而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C
(四)
(2012年贵州六盘水)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百废具兴( ) (2)连月不开(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4分)

答案:1.(4分)(1)具:通“俱”,全,皆。 (2)开:这里指天气放晴(3)以:因为(4)大观:雄伟景象
2.(4分)(1)(2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3.(3分)议论(1分),点明主旨(1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
4.(4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分),引出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或名句。(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五)
(2012年云南玉溪)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百废具兴       具:         
②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③长烟一空       一:         
④不以物喜       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4分)
①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译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3.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2分)


答案:1.(4分)答案:①同“俱”,全,皆 ②景象 ③全 ④因为
2.(4分)
①答案: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②答案: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3.(2分)答案: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六)
(2013年浙江台州)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薄暮冥冥( ) (2)长烟一空( )
(3)把酒临风(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丛草为林(《童趣》)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4.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答案:1.(1)追进(2)全(3)持、执(4)探求
2.B
3.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范仲淹接“古仁人之心”表达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七)
(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题(8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薄: (2)求 :
2.(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2分)“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答案:1.(2分)(1)薄:迫近 (2)求:探求
2.(4分)(1)(2分)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2)(2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3(2分)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八)
(201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4.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21·世纪*教育网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1.A(2分)
2.D(2分)
3.D(2分)
4.(1)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2分)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2分)www-2-1-cnjy-com
5.A(2分)
(九)
(2013年贵州黔东南州)
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词1分,共3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2)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答案:1.(1)曾经(2)朝廷(3)在------之前
2.(1)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C 正确的表述是:都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类的人。
(十)
(2013年呼和浩特)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21世纪教育网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4.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1.A(2分) 2.D(2分) 3.D(2分)
4.(1)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2分)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2分)
5.A(2分)
(十一)
(2014年山东烟台)
文言文阅读(11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1·cn·jy·com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 李传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www.21-cn-jy.com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
B.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2.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答: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3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
4.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 。(2分)
5.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B
2.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对它的描述很详尽了。
3.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4.以物喜,以己悲
5.B
(十二)
(2014年湖南衡阳)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解题。(11分)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答:
答案:1.①离开②端着
2.B
3.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作者表达了“先忧后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第二问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2·1·c·n·j·y
(十三)
(2014年山东滨州)
文言文阅读(12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源:21cnj*y.co*m】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去国怀乡/西蜀之去南海????B、不以物喜/以其境过清?
C、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辍耕之垄上?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答案:?1.B?
2.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1分)。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1分)?
二、对比阅读:
(十四)
(2012年龙东)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1-c-n-j-y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21*cnjy*com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景: 书: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 愤郁颇见辞色。
译文:
3.用原文来回答。(2分)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答案: 1.景:日光 书:书信
评分标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共2分。
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言辞)中和脸上。
评分标准:(1)重点词语“微”翻译正确1分,倒装句式1分。共2分
(2)重点词语“见”翻译正确1分,语言流畅1分。共2分
3.【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乙】:“友善,爱其才,(加“恐后贻祸”也可得分。)” (1分)评分标准:用原文回答无错别字方可得分。共2分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
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 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评分标准: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得分。共2分
(十五)
(2012年莆田市)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太守谓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3分)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
2、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
4、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十六)
(2014年黑龙江大庆)
[古文阅读]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版权所有:21教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①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②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④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注释:①困剧:非常困倦疲累。②因:因而。 ③踬仆:倒下。 ④货:货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薄暮冥冥 薄: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4)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病: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及其怠而踬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不以物喜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D.人或怜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2分)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理解填空(2分)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刺的是一种     行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译文:
答案:1.(4分)(1)薄:迫近(2)景:日光(3)先:在……之前(4)病:困苦不堪
2.(2分)C(A顺承/修饰 B.因为/用 C就/就 D代词,代蝜蝂/动词,到、去、往)
3.(2分)A
4.(2分)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聚敛资财,意思对即可)
5.(4分)(1)(2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同谁)
(2)(2分)(它)爬行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来背着它。(“辄”,就;负,背着)21cnjy.com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
第六单元之《满井游记》(4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3年河北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4分)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21cnjy.com
1.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

2.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1分)山朗润起来了
2.(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二)
(2013年广东省卷)
(一)(12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2·1·c·n·j·y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21教育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 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www-2-1-cnjy-com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21·世纪*教育网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出处:21教育名师】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1、B
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C
(三)
(2014年浙江台州)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1*cnjy*com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廿二日天稍和 ⑵柔梢披风
⑶麦田浅鬣寸许 ⑷呷浪之鳞
2.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3分)

答案:
1.(1)略微(稍微) (2)开,分散 (3)上下(左右、光景) (4)代鱼(鱼)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2.C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
评分标准: 3分。
3.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
4.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评分标准:共3分。仅写出第一点得1分,仅写出第二点得2分。能写出第三点,即可满分。
二、对比阅读:
(2014年宜宾)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www.21-cn-jy.com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2分)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2-1-c-n-j-y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21*cnjy*com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来源:21cnj*y.co*m】
答案:1、C(之:的;无意义。然:……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2、D(都是借代)
(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
(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21·cn·jy·com
4、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
第六单元之《诗五首》(8份)
(一)、《饮酒》(3份)
(2013年徐州)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第题。(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1教育网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21·cn·jy·com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答案:B(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
(2014年山东淄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示例: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www.21-cn-jy.com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2·1·c·n·j·y
(2014年广西梧州)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21·世纪*教育网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答案:A
(二)《行路难》(其一)(2份)
(2012年遵义市)
行路难(6分)
李白
金箔清酒斗十千,玉盘差值十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www-2-1-cnjy-com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3分)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1*cnjy*com
2.(3分)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1分) 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2分)
(2012年淄博)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2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示例:“闲来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忽复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启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21cnjy.com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份)
(2012年河北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7—9题。(6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1分)
2、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份)
(2013年广东湛江)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⑵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⑴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⑵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2-1-c-n-j-y
(五)、《己亥杂诗》(1份)
(2014年河北省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1分)
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分)
答: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答案:1.龚自珍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
第六单元之《课外10首》(10份)
(一)、《赠从弟》(2份)
(2012年四川南充)
诗词鉴赏(3分)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


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⑵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C
(2013年凉山州)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分)

(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1分),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1分),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1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21·cn·jy·com
(2)(3分)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1分),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1分)合起来表达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21·世纪*教育网
(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份)
(2012年曲靖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案:1.(2分)答案B。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分)答题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2·1·c·n·j·y
(2014年云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2分)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细雨蒙蒙,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2)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三)、《相见欢》(2份)
(2013年资阳市)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答案:(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21教育网
(2014年山西省卷)
对下面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答案:B 解析:首先看清题目,要求选择的是赏析有误的一项,再看 B选项中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况秋景。很明显这个“只是”有错误。这句不只是这满院清秋冷景,更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四)《登飞来峰》(1份)
(2013年沈阳市)
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答案: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份)
(2013年四川绵阳)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 薇(节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体裁)。(2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4分)

答案:(1)《诗经 小雅》 五言律诗(2)《采薇》表达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2014年河南省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答:
答案: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www.21-cn-jy.com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www-2-1-cnjy-com
登幽州台歌(1份)
(2013年荆门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分)21cnjy.com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
答案:1.(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2(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21世纪教育网2-1-c-n-j-y
最新八下文言诗文三年中考真题精编精练:第六单元之《醉翁亭记》(20份)
一、课内阅读:
(一)
(2012年四川成都)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
答案: 1.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2.B(均译为“在”。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C项的前“而”表转接,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3.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4.(4分) 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
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开”“归”“暝”“晦”的意义各计0.5分)
(二)
(2012年巴中市)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2分)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杂然而前陈者
(3)颓然乎其间者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朝而往(选文)
A、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选文)
醉能同其乐(选文)
B、其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选文)
名之者谁(选文)
C、之
四时之景不同(选文)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选文)
D、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3分)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答案: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分)
2、(1)情趣 (2)摆放 (3)醉醺醺的样子 (4)以……为乐 (各1分,共4分)21世纪教育网
3、(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2)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分)
4、B(3分)
5、C(3分)
6、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3分)
(三)
(2012年岳阳市)
醉 翁 亭 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欧阳修)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翼然临于泉上( )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4)太守谓谁(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 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2分)

4.从写景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 (共4分,每小题1分)
(1)靠近 (2)寄托 (3)离开 (4)是
2. (2分)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答出“意”的意思1分,文意通顺1分)
3. (2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4. (2分)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答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个写景的角度,即可得满分)  21*cnjy*com
(四)
(2012年湛江)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醉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版权所有:21教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2)名之者谁?? ???名: ???
(3)云归而岩穴暝?归:?? ???(4)佳木秀而繁阴?? 秀: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作亭者谁?? ??水落而石出者
C.山之僧智仙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D. 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4.请在这两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2分 )

答案:1、(1)靠近(2)给……命名(3)聚拢(4)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或茂盛(繁茂)(每答对一个得1分)
2、解析:A(A在,介词;B特指,可译为“……的人”/表判断的语气,不译;C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代词,指“诸峰”;D表并列/表顺承)
3、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句意对即可得1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关键词“寓”译作“寄托”。译对关键词各得1分,句意对得1分)
4、峰回路转:比喻经历挫折失败后,事情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事情真相大白。(写出其中一个成语得1分,解释正确得1分。)
(五)
(2012年毕节市)
醉翁亭记(选段)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野芳发而幽香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4.选文第②节描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案:1、(1)香花。 (2)以……为快乐。(2分)
2、C(1分)
3、(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分)
4、描写了众人游宴之乐,揭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4分)
(六)
(2012年湘潭)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1*cnjy*com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 “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
2.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 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 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4.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七)
(2013年湖北长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21世纪教育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
????????????????
答案:1. (1)明名、取名 (2) 助词;译为“的”
2. (1)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八)
(2013年吉林)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1教育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名之者谁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2·1·c·n·j·y

答案:1、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2、(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4、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九)
(2013年乌鲁木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往来而不绝者
C.
天柱折,地维绝
醒能述以文者
D.
皆以美于徐公
2.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C
2.(6分) (1)它(滁州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4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
3.(4分) 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十)
(2013年大连)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 其西南诸峰;?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

??3.从选文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
答案:1.(1)各个(众)(2)靠近(3)命名(给┅┅起名)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补充动词1分,“得”“寓”翻译正确1分)
3.一是饮酒,二是欣赏山水
(十一)
(2014年福建福州)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题(17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2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⑵名之者谁?( )
⑶行者休于树( ) ⑷觥筹交错( )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答:
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
4.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⑴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 。
⑵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分)
答:
答案: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⑴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⑵取名(命名)⑶在⑷酒杯
3.⑴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十二)
(2014年泸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3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云归而岩穴暝
杂然而前陈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日出而林霏开 环而攻之而不胜 B、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C、山间之四时也 戴朱缨宝饰之帽 D、醒能述以文者 徒以有先生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3分)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答案:1、意图 寄托 聚集 摆放
2.C
3.(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茵阴。(2)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翻译: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和他一起玩的海鸥,有成百只以上.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一起玩,你抓一只来给我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出处:21教育名师】
(十三)
(2014年四川广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9题。(6分,每小题3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而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
3.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芳:香花。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21cnjy.com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十四)
(2014年湖南娄底)
(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已而/夕阳在山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 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谊)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 D.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5.“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1.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2.A(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3.C(两处的“乐”与“醉”互换位置)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4.(1)欣赏山水的乐趣(1分),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分)。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
5.点明文章主旨(1分),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答“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也可)
二、对比阅读:
(十五)
(2012年锦州)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www-2-1-cnjy-com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少长咸集: (4)茂林修竹: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1.(1)水(酒)清(2)遮蔽(3)全,都(4)长,高(每小题1分)
2.(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2)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得分)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分)
4.【甲】的“乐”是与民同乐。(1分〉【乙】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1分)(大意正确可得分)
(十六)
(2012年湖北恩施州)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8段】主要写的是 。【来源:21cnj*y.co*m】
4、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答案:1.(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2.(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
4.(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十七)
(2013年邵阳)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 14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21·世纪*教育网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I).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5.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6.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7.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1.C2.B3.A4.B5.C
6.(1)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无穷,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在水尽云生之时的那种闲适之情,画面鲜活。
(十八)
(2013年齐齐哈尔)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择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翳( )⑵念( )
2.翻译下面语句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4.【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答案:1.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
2. 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抒情 议论
4.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5.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十九)
(2014年江苏镇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3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絙①,长四五十丈, 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②,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 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③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竟输。韦巨源、康休璟年老,随絙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令左右扶起。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④,观者莫不震骇。21·cn·jy·com
(选自宋朝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号2007年版,有删改)
【注】絙(gēng):粗绳。②朋:群。③御:驾临。④蕃客庶士:蕃客指外国、少数民族的客人;庶士指平民和官员。2-1-c-n-j-y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临溪而渔 (2)觥筹交错
(3)就者为输 (4)明皇数御楼设此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2)随絙而踣,久不能兴。
译文:
3.请用自己的庆简要说明乙文中拔河游戏的规则有哪些。(3分)
答:
4.乙文中明皇见证了众人参与的“拔河”游戏,甲文中太守见证了“众宾”参与的 游戏,从中隐约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 的思想。(2分)
答案:1.(4分)(1)捕鱼、钓鱼(2)酒杯(3)靠近,接近(4)屡次,多次(一个1分)
2.(4分)(1)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则太守醉了。(2分,“颓然”译错扣1分。(2)(他们)随着粗绳跌倒了,好久都爬不起来。(2分,“踣”译为“跌倒”蔌“倒下”,译错扣1分;“兴”译为“起来”或“起身”,译错扣1分)
3.(3分)将人分成两队,往相反方向一齐拉(答出“朝相反方向拉”亦可,只答“将人分成两队”不得分;竖一面大旗作为界线,以敲鼓为信号同时拉绳子,后退的一方胜利,接近界线(大旗)的一方失败(若答“后退的一方胜利”或“接近界线的一方失败”亦可)。(共四点,一点1分,满3分为止,照抄原文不得分)
4.(2分)投壶、下棋(1分,写出一个即可,若答“射”或“弈”亦可)与民同乐(1分)
【乙文参考译文】拔河,古代叫作牵钩。襄阳、汉中的风俗,常常在正月十五组织拔河。古时(拔河的绳子)用竹篾编成的缆绳,现在百姓则用大麻绳代替,绳长四五十丈, 绳子两头分别系着好几百条小绳索,挂在前面。(拔河时将人)分成二队,两翰相反方向一齐用力拉。在大麻绳的中间,竖一面大旗当作界线,以敲鼓作为信号,让两队互相拉绳。后退的一队胜利,接近界线的一队失败,这就叫作“拔河”。唐中宗曾在清明节驾临梨园(宫廷戏班的园子)球场,让身边的大臣们作拔河的游戏。当时七个宰相、两个驸马带领东队,三个宰相、五个将军组成西队。东队的人多,西队上奏说“(这样)不公平,请皇帝重新裁定,皇帝不给他们更改,西队最终还是输了。韦巨源、康休璟两人年老,随着大绳跌倒了,好久都爬不起来。唐明皇多次驾临城楼组织这种游戏,参加拔河的多达一千多人,呼喊声震天动地。外国、少数民族的客人,、平民以及官员,(在旁边观看),所有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震惊的。
(二十)
(2013年丹东市)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答案:1.(1)摆放 (2)尽兴地喝酒 (3)到 (来) (4)怎么 (每个1分,共4分)
2.(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分)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2分)
3.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