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1 力》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1 力》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25 09: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力
(一)教学设计
课题 6.1 力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来说,学生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去亲自体验,去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3.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浅显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应注重基础联系生活。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学习材料,便于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并分析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经历归纳概念的过程,了解力的概念。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教师:弹簧测力计、矿泉水瓶、橡皮泥、橡皮筋、皮球、溜冰鞋、玩具小车、磁铁、铁架台、激光笔、平面镜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拉开拉力器 【学生活动】让两个学生上来拉拉力器,将其拉开。 【教师提问】两位同学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将拉力器拉开要用很大的力。 【教师活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教师活动】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力。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力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生活、生产中用力的例子。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力的图片的事例。 【学生活动】思考力的定义,讨论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作用。所以随着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这些力产生的同时,物体之间就发生了作用。这些一个个涉及力的现象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师生总结】(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2)产生力的条件: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例题】 (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2)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 ) (4)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 √ ) 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PPT图片。思考:脚上穿着滑冰鞋的小明同学用力推墙后,为什么会向后运动 (2)小华同学光着脚用力踢球后,为什么脚会感觉到很疼 (3)上述两个情景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2)如图所示,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两小车之间产生了力。(2)穿上旱冰鞋的同学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3)甲物体在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也同时对甲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生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并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教师总结】(1)一对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3)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例题】 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 手 ,受力物体是 排球 ,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活动四: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阅读第103页“力的作用效果”的内容,并思考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甲乙两幅图片,并提出问题:物体受力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弓的形状发生改变 撑竿发生了形变 沙发发生了形变 竹子发生了形变 甲 乙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甲图片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生归纳】 【例题】 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积极协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训练了如何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用带静电的橡胶棒吸引小纸屑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逐步引进科学的力世界。 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教案中采取层层递进、逐步深入、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接受。所举事例、演示实验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设计的时候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体验,这样更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