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观察事物的方法,能向他人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风景。
4.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乘车旅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四季分明,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东北的小兴安岭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美吧!
2.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
3.教授“兴”。
课件出示“兴”,提醒后鼻音,多音字“兴”,文中读“xīng”,组词“小兴安岭”,还有一个读音是“xìng”,组词是“高兴”。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1.初步感知。
(1)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语句,与同桌交流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自由举手读,集体读。
(2)重点指导书写“袋、线”。(注意:“袋”字上半部分“代”的斜钩要写得平缓;“线”字右边的两横稍斜。)
(3)学生读课文,大家评议。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文。讨论:文章描写了小兴安岭什么时间的景色?(春、夏、秋、冬的景色。)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6自然段。
3.小组讨论:这两段对小兴安岭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小结:作者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我们描述了小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景区,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吧!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搭上了列车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哪里啊?(生回答)
2.看视频,欣赏小兴安岭:现在老师就让你们目睹一下真正的小兴安岭吧!
二、探究新知
(一)读中感悟,重点赏析
1.课件出示小兴安岭四季图,思考:你能用什么方式分辨出图片相对应的季节?(寻找相关段落的第一句话)
2.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一个季节?(学生反馈,教师视学生喜欢季节的人数,定教学顺序,以春景为例展开。)
(二)精讲春景,掌握学法
1.仔细地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方法指点。
(1)找一找,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里?(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抓特点”来写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品一品,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美?
①作者为什么用“抽出”而不用“长出”?(“抽出”是长出的意思,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②写小鹿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小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鹿的可爱。“侧着脑袋”写出了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姿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
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景色的美。(注意指导长句的朗读,做到适当停顿,不破句。)
(三)自学探究,议疑解疑
1.运用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3~5自然段。
(1)学生自学,按上述学习步骤可提出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补充课外资料。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4)在理论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夏秋冬”之美。
2.用教师在课初对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问学生是否明白了,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
3.指名分段朗读第3~5自然段,读出景色的美。(注意长句的朗读指导,做到适当停顿。)
三、教师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们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非常成功。
【教学板书】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写:树多 景美
分写
总结:花园 宝库
【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