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一、课程标准
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法令出一
(1)皇权的主要特点: 、 ;呈不断加强趋势。
(2)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 。
2.君权和相权
(1)汉至宋代的发展演变
①汉代: 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内朝)与“外朝”格局。
②唐代:实行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设 ;“参加政事”。
(2)总趋势: 。通过分权以削弱相权。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发展演变
①秦: ,负责监察中央官吏。
②西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行政机构; 负责监察地方政治。
③以后历朝监察机构: 、 等。
(2)评价
①积极:
。
②消极:
。
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2)察举制
定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 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演变: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 。
评价: 。
(3)科举制
定义:用 的办法来选拔人才。
评价:进步性: 。
弊端:
班级___小组____姓名___
。
5.行省的设置
(1)元代地方最高常设行政机构是 ,简称 。
(2)在十大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 。
(3)职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定期 。
(4)中央对行省官员的管理: 。
(5)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预习检测
1.以下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的趋势是 ( )
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汉朝设刺史制度
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北宋设置通判
解析: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刺史制度、北宋的通判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唐三省六部制是分割丞相的权力,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合。C项符合题意。
2.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 )
A.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观点。此材料中的观点即治天下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从中可以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下面秦始皇后有作为皇帝的代表,你知道他们都是吗?
(二)互动解疑
问题1、完成汉、唐、宋、元、明削弱相劝的措施表,从中可以看出君权与相劝演进的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趋势如何?实质是什么?
自秦以后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朝代
主要措施
秦朝
设立丞相,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
实质
问题2、整理完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标准
特点
局限
演变特点
阅读材料探究解决问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唐摭言》载:“文皇帝(隋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材料二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元朝高明在《琵琶记》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问题3:从材料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看法?
班级___小组____姓名___
问题4:什么是行省?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意义?
(三)课堂总结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制度
演进
演进的特征
皇帝制度
至高无上、独断性、随意性
丞相制度(君权与相权)
汉:频繁更相、设立中朝
唐:三省六部制
宋: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
监察制度
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
以后:御史台、都察院等;宋:提刑司专职监察刑狱
选官制度
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科举制(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地方行政制度
汉:郡县制、封国制,郡国并行
元:行省制度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皇帝制度始于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黄帝 D.炎帝
2.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
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
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先后经历了下列哪三个阶段 ( )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D.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7.我国现在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是“省”。这种省制始创于 (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8.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
9(选作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从汉至元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提高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从汉至元地方官制发展演变的史实,提高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阅读教材,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二、重难点
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央官制、监察体系、选官制度、地方官制四个角度学习把握)。
三、课时学法指导
1. 读书第一遍,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第二遍,完成预习案基础知识;第三遍,明确重难点,发现问题。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经小组讨论写在导学案中反馈给老师。
四、预习案
1.任务布置:
(注: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
(1)阅读教材P13-14页,完成聚焦课堂P4-5知识再现,勾划出基础知识。
2.存在问题:(在预习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
五、探究案
1.阅读教材p14-15页“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一目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
2.阅读教材p16页“行省制的设置”一目,回答问题:
元代设立行省的意义?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演变入手,归纳总结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演变趋势?
六、训练案
1.聚焦课堂基础巩固★
2.大聚焦变式迁移★★
3.
七、反思与小结
1.
2.
3.
注意:1、课前一周将导学案印制完毕。
2、各科各组的导学案电子文档交给备课组长保存
3、导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掌握基础知识。预习案梳理教材知识,探究案加深知识的理解,训练案帮助学生巩固练习。
4、导学案一课时的总量为该页大小1页。
参考答案:所有问题都必须附参考答案,学生完成检查后下发答案(每个小组1份)
3①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a、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
b、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
C、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③a、主管军事
b、主管司法
课件54张PPT。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探究一:从秦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初继承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形成“内朝”与“外朝”并立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 设政事堂同平章事为宰相,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废丞相,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一、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演变: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掌握朝廷中行政实权;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③汉武帝时,组成“内朝”(“中朝”)参与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对应
汉代中外朝制度皇 帝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上图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三省各自职责分别是什么?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唐代:三省六部制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执行草拟审议一、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演变: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掌握朝廷中行政实权;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③汉武帝时,组成“内朝”(“中朝”)参与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对应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以有所分散。
(3)宋代:
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能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一、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演变: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掌握朝廷中行政实权;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③汉武帝时,组成“内朝”(“中朝”)参与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对应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以有所分散。
(3)宋代:
①设置中书门下省,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权力;
③宋代也曾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制度。
一、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演变:
(1)汉代:
(2)唐代:
(3)宋代:
(4)元代:
元朝:一省二院 变三省为一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构),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负责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有什么新的变化?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后为解决皇帝政务缠生的弊端,设立了什么机构?特点? 材料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内阁,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材料:(明太祖)“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A、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B、内阁制度的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职权: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受司礼监的太监牵制。D、内阁的实质:是皇帝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5)明代:E、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材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结合材料,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宰相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一级决策者(机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疑难突破“内阁首辅” ≠“宰相”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有什么新的变化?其机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材料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①直接原因:②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推行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6)清代: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探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2、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 ,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A.官员地位越来越低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答案:B一、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演变:
2、焦点问题: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3、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
探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和社会制度的渐趋衰
落。逐步拉大中西方差距,潜伏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规矩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下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来看,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规矩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下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又是什么? 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规矩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下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明太祖则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废除相权;
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C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BB二、监察制度的演变1.演变A、秦朝:中央:B、汉朝:地方: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C、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B、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结合秦汉至宋元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4)综观上述演变,你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何特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密。
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B三、选官制度的演变贵族
血缘官职被
限定
……虽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封闭性且民意无从体现(P16)考试成绩(学识)世袭自下而上推举考试
(自上而下)积极:
局限性(P16)先秦汉武帝确立
察举制魏晋时发展
九品中正制隋—清德才、孝廉——门望 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材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把科举制度称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孙中山
如何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2)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
(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
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社会进步。三、选官制度的演变贵族
血缘官职被
限定
……虽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封闭性且民意无从体现(P16)考试成绩(学识)世袭自下而上推举考试
(自上而下)积极性:
局限性(P16)先秦汉武帝确立
察举制魏晋时发展
九品中正制隋—清德才、孝廉——门望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县(市)三级——州、郡、县三级制郡、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路、州、县三级(行省制)省、路、府、州、县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三级省、道、府、县四级1、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内容作用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腹里
(中书省直辖)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元代:行省制度内容作用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纵横联系】 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进步性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依据: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
依据: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疑难突破古代中国重要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1、不同点:疑难突破古代中国重要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1、不同点: 2、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小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奴)西周 (封) 秦朝 汉朝 唐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郡县制郡国制三省六部行省制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形成 发展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结构】探究:贯穿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其发展趋势如何?探究:贯穿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其发展趋势如何?
(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阶级矛盾。
(2)趋势: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与监督;
④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变更中央机构
二)加强地方控制
三)完善监察体制
四)注重官吏选拔
五)加强思想控制探究: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包括?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挟书律,焚书坑儒
汉武帝:独尊儒术
康熙帝:文字狱影响: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加强了专制统治影响:扼制了思想自由发展;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影响:扼制了思想自由发展;是君主专制走向极端的表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外朝制①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即政务的决策机构
②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是政务的执行机构唐代: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核)、尚书省(政务执行)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进一步分散了宰相的权力知识整理内容影响:中央的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相权受到限制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三者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内容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不同(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行政、军事、监察等权融为一体,后者则是集决策、行政、审议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行政权和审议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前者的确立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后者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①明朝内阁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
②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2、产生方式不同:
①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②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3、权力大小不同:
①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是只备顾问而无决策权;
②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4、性质不同:
①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②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度①原因:明太祖吸取了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
②影响:皇帝达到高度集权,又导致繁杂政务集于一身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影响①是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机构,但职权范围不明,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②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内阁,宦官参政是导致政治黑暗重要原因军机处密折制: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知识整理设立:明成祖
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非法定机构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设立:雍正年间
性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职责: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决策封闭性(简、精、速、密)
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典型例题】 分封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权利与义务统一 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周王统治 秦朝政府的组织 郡县制隶属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政权管理地方的新模式,影响深远 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封闭性,直接听命于皇帝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察举制时间: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影响: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
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时间:隋唐至明清时期
含义:以考试选官制度影响时间:先秦时期
含义:官位世袭
影响:将官职限定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世官制③影响深远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②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