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28 07:02:07

文档简介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导学案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明太祖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下令 ,六部 隶属于皇帝,以加强专制统治。至此,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形成:明成祖时,设立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但其成员官位较低。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皇帝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妨碍阁权,导致明朝统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
(1)军机处的设置
①起因:清 年间,为适应 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
②职权:

③特点:

(2)雍正帝建立地方大员不经过中央机构,直接奏事于皇帝的制度叫 。
(3)评价军机处和密折制:
① 。
② 。
③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① 。
② 。
(2)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
②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的重视。
③实施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时期开始出现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叫做 。清代 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3)作用:①加强了中央对蒙古、新疆和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②基本奠定了 。
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预习检测
1.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解析:明朝时朱元璋已废除了宰相,并立规永不设立丞相,在我国存在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彻底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所以清朝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D项符合题意。
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所阅奏折起到的作用只是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丞相胡惟庸。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告结束。 丞相制度就此终结
(二)互动解疑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探究解决问题1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勇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勇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问题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
问题2:内阁首辅是宰相吗?从地位和对皇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宰相与内阁的不同?
宰相
内阁
相同点
不同点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结论
阅读材料三、四、五,探究解决问题3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问题3: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职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
(三)课堂总结
1、本课知识总结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本课知识结构:
背景:废除丞相
明朝—内 形成及演变
明清 阁制的形成 特点(与丞相制比较)
时期 影响
君主 原因、时间、职权
专制 设置军机处 特点
制度 清朝 影响
的空 密折制
前强 法规章程
化 基本原则
清朝的边疆政策 具体措施
历史作用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积极、消极
2、专题总结
(1)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 央
地 方
夏商周
秦朝
西汉
隋唐




发展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影响具有双重性:
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③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④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当看到某封建王朝的宰相处理全国政务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断定它不可能出现在 ( )
A.明成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宋太祖统治时期
2.“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
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4.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 )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
要在于它 ( )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清朝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土司制度
7.近代中国的版图是在何时基本奠定的 (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8.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理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的官职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叶以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2)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3) 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日期
自评
组评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一)
1.(1)罢除丞相职位 直接 (2) 内阁制 助理机构 (3)宦官参政
2.(1)①雍正 西北军务 ②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无决策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带有明显封闭性 (2)密折制 (3)①明显提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中央集权日益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3.(1)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 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①理藩院 ③改土归流 雍正 (3)②近代中国的版图
三、(二)
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②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③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
2、
宰相
内阁
相同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国家法定,制度赋权
无法定地位;属于咨询内侍机构
依靠皇帝信任;受司礼监制约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结论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制约皇权
3、 ①时间:清朝雍正帝设置;
②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③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无决策权
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三)
1、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史实表现: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设立的内阁制,仅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皇权的极度膨胀,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明清以来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1.A 2.D 3.A 4.D 5.D 6.B 7.D 8.D
9.(1)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 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都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3)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专制时代晚期封建王朝建立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知识;
2、了解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重大措施,理解其边疆政策的现实意义;
3、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节各种图文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脉络;
2、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以正确对待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认识和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历史的强烈欲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叙述和阐释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讲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规定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但皇帝“躬览庶政”,政务繁多,不可无辅臣,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到永乐帝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但明朝为防止内阁升华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太监牵制,明后期政治更加黑暗。清朝初年,皇帝受到的制约较多。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每日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国事,传达皇帝谕旨,最终解决了君臣矛盾,全国的军政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个方面讲清朝成功解决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最后,课文简要分析了明清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恶劣影响,介绍了面对近代化浪潮中国晚清统治者被动进行的改革。
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初步发展、强化和走向极端几个重要时期。这个制度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影响。如果说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话,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被动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本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措施和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难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明以前各朝皇帝对于宰相的一系列的限制削弱措施,然后让学生阅读下列一段文字:
关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当代学者有这样一种看法: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連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故宋代的中央集权已可谓集于皇帝一身了。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理。”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权与司法权。从这种发展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请思考:是什么趋势导致明朝废除丞相?导入新课
教学
内阁制度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权臣夺权的就更多,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唐朝末年的朱温、北宋第一代君主赵匡胤等等。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是诛杀李善长案,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朱元璋借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并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到此,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丞相被废除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皇帝要做的事实在太多。)
皇帝忙不过来怎么办?成立了什么机构?
皇帝政务实在繁忙,于是朱元璋委派了一些有才学且办事较稳重的中下级官员,跟随皇帝左右以便随时接受顾问。到明成祖时就专门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所委派的秘书称为“大学士”。大学士的职位很低,只有正五品,比各部首长(尚书正二品)要低三级。
朱元璋对自己所做沾沾自喜,认为是他最高智慧的结晶,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所以他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他的后裔却是一群花花大少——生于深宫之中和女人太监之手,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事务,手足无措。内阁通过“票拟”向居于深宫的皇帝提出建议,皇帝通过“批红”操持国政。不久之后,大权便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名义的中书省。
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和大学士制度,但对于内阁和大学士的防控也还是比较严的,这样,又给太监参权开了方便之门。所以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十分严重。
明朝已走入了政治统治的迷魂阵。
造成明朝政治腐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仍然是其极端的专制统治制度造成的。
军机处
依据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1、军机处是在什么时间、为了什么需要而设立的什么机构?
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
3、这个机构有什么特征?
4、密折奏事是什么意思?
清初设立军机处的背景:皇太极仿明朝设立内阁和六部。奏章票似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极大地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这样中枢机要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制度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同时代西方许多国家已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两相比较,差距逐步拉开。
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对西藏的宗教上层人物。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对蒙古族几个不同地区的处理。
2、清朝前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及加强对边疆地区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的效果。
要求注意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3、概要介绍在西南地区,元朝以来实行的土司制度和明清实行的“改土归流”制度。理解清朝完成改土归流工作的意义。
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
1、晚清统治者改革的原因:面对近代化浪潮,慑于内外压力,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2、晚清政府的改革:外务部代替总理衙门,理藩部代替理藩院,设立资政院作为议院的基础。
3、封建帝制的推翻。
小结
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本课知识结构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明 设置内阁
明清王朝 以司礼太监牵制内阁
专制制度 设置军机处,皇权独揽
清 密折制度

清朝的边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疆政策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改土归流
主要原因
清末改良 主要措施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四、知识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2、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清朝 B汉朝 明朝 C秦朝 明朝 D秦朝 汉朝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胡惟庸的专权 B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明朝统治
C丞相制度阻碍了明朝社会发展 D朱元璋希望一人独揽大权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南书房的建立 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确立
5、“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
6、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近代
7、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哪个地方的事务-------------------------( )
A蒙古 B新疆 C西藏 D台湾
8、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9、面对近代化浪潮,清朝统治者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改良。其中取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是---------------------------------------( )
A外务部 B民政部 C家工商总部 D资政院
10、明清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B军机处的设立
C官僚机构的膨胀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四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人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
请回答:
(1)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2)有无本质区别?为什么?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从哪些迹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怎样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6、A 7、A 8、D 9、A 10、A
(二)|材料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为了维护统治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四反映了当时皇帝防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
(2)无。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天下。
(3)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三)问答题
(一)迹象:1、明朝废除丞相,规定六部政府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君相之间的矛盾。2、明朝设内阁,将政府官员变成专制统治的侍从。3、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专制统治达到了极端。
(二)评价:专制统治走向极端表明中国政治的陈腐和落后,它导致了社会的保守,创新发展受阻,并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逐步拉大,近代开始后无法抗拒外来侵略。
课件20张PPT。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权与相权之争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实行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4)明 代: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密折制(5)清 代:(1)汉武帝:(2)唐 代:(3)宋 代: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
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
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⑵ 结合材料,如何看待这些改革? 问题: ⑴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政治
制度作了哪些改革?⑶ 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废丞相,权分六部;殿 阁 大 学 士 利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失去了制约;但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设内阁1、创立原因:2、内阁形成与发展(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标志)(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3)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内阁首辅)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内侍机构,不能统帅百官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 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2)、从图片可以获取这一机构的什么信息?只有几间入值房舍,内部陈舍简陋,机构简单(1)、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朝代设立的哪一机构?清代的军机处雍正军机处a. 设置时间、直接原因、政务范围b.特点:简、精、速、密 c.职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跪受笔录,承旨遵办1、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路:联系军机处职责来思考想一想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清朝除设军机处之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实行密折制;制定法规章程探讨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直接影响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消极: (2) 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三 、清朝的边疆政策1.重视处理好民族关系(原则)(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 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 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探 究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和特点,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内容。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实行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集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也就听命于皇帝一人,因此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郡国并行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一省二院行省制设立军机处、密折制废宰相制度、设内阁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发展趋势形
成发展顶峰
衰落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影响具有双重性:
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③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④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1—6题:
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指的是
A.朱元璋 B.明神宗 C.明成祖 D.雍正帝
2、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神宗
3、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同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A、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善
C、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4、清朝设置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主要职能是
A.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B.管理全国所有少数民族事务
C.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D.主管边疆地区的军政机构
5、中国历史上的帝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公元前3世纪至l9世纪末 B.公元前4世纪至2O世纪初期
C.公元前4世纪至19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至2O世纪初期
6、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将权力分给
A.中书省 B.六部 C.殿阁大学士 D.内阁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3、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7、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说正确的是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8、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9、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
A.作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10、土司制度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要解决哪些矛盾?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决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皇权演变的轨迹和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唐朝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
力。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
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