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5 09: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综合思维: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2.地理实践力:结合野外观察,识别、描述常见岩石,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性岩石。
探究活动一 岩石圈的组成
[新知导入]
《石灰吟》——明朝诗人于谦
[思考]
(1)诗中描述的岩石是____________岩,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____岩。该类岩石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2)该岩石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变质岩,形成的变质岩是________岩。
提示:(1)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原有的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大理
1.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岩
类型 形成过程 常见岩石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
3.沉积岩
(1)形成过程
(2)常见类型: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主要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4.变质岩
(1)概念: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作用→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2)常见类型
常见原岩与变质岩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示意
提醒:变质岩多分布在岩浆和岩浆岩附近
[微思考1]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生成有何不同?
提示: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玄武岩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气温、气压急剧变化,导致岩浆中气体溢出,形成气孔。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对比分析三大类岩石:
类型 成因 特点 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 上升冷却凝固 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大,岩石坚硬 花岗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具有片理结构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图①③),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图②④)。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依次为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1)~(2)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依次为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教材寻因 考查岩石的类型判断。
破题关键 第(1)题,根据岩石的基本特征和图片中的信息,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砂砾岩、页岩、石灰岩、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第(2)题,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为①③,即砂砾岩和石灰岩,二者都属于沉积岩,是碎屑物质沉积并固结成岩而形成的。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D (2)D
1.“血迹石”是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冷凝而成。据此完成(1)~(2)题。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相同的岩石分别是(  )
A.花岗岩和流纹岩   B.大理岩和板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砾岩
(2)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含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却凝固作用
1.(1)C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血迹石”是海生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的,属于沉积岩。“千人石”是喷发的岩浆冷凝而成,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与二者成因类型相同的分别是石灰岩和玄武岩,C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岩,大理岩是变质岩,砂岩和砾岩是沉积岩,A、B、D错误。第(2)题,“血迹石”是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A正确。“血迹石”的形成是在海底,没经历风化、侵蚀过程,B错误。“千人石”是岩浆冷凝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没有化石,C错误。“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冷凝作用,没有变质作用,D错误。
2.冰壶运动又称冰上溜石,是一种双方运动员依次投掷冰壶到固定区域,击出对方冰壶的运动。冰壶石在冰面上移动,因此底部石材要求不透水,以减少水渗进冰壶石后在冰面上移动时频繁的冻融对运动器材的损耗。目前,制作冰壶的优质石材产地主要位于苏格兰艾尔萨克雷格岛。如图为冰壶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制作冰壶的岩石可能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2)冰壶主体与冰壶底面一般由两种不同岩石材料磨制,制作冰壶底面的岩石一般质地(  )
A.更粗糙 B.更绵软
C.更致密 D.更疏松
2.(1)B (2)C 解析:第(1)题,冰壶运动需要投掷冰壶,冰壶之间撞击频繁,对硬度要求高,花岗岩为岩浆岩类的侵入岩,密度高,硬度大,符合制作冰壶的要求,B正确。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硬度较低,不适合做冰壶,A、C、D错误。第(2)题,冰壶石在冰面上移动,因此底部岩石要求质地致密且不透水,以减少水渗进岩石后在冰面上移动时频繁的冻融对运动器材的损耗,故选C。
探究活动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新知导入]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思考]
(1)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2)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3)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提示:(1)A类岩石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
(2)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为沉积岩。
(3)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可以由花岗岩变质形成。
1.岩石类型: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
2.地质作用:a冷却凝固作用,b、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e重熔再生作用。
3.循环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类型 相关的矿产资源
岩浆岩 岩浆活动过程中,冷却凝固,很多有色金属矿产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花岗岩是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
沉积岩 在沉积环境中,易形成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
变质岩 大理岩是重要的装饰材料;我国50%以上的铁矿属于变质岩类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
[微思考2]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不能。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两个箭头指向的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方法技巧】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读方法
 
(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上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后形成。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上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型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③。
河南省的嵖岈山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区。下图为嵖岈山“石猴”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2)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 c、固结成岩
d、风化、侵蚀作用 e、变质作用
A.adc B.abd
C.bae D.abc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教材寻因 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破题关键 第(1)题, 据图分析,岩浆通过侵入作用形成A,即侵入岩;通过火山喷发形成B,即喷出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变成C,即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再成为D,即变质岩。根据材料可知,形成“石猴”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经过岩浆活动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侵入岩;现在的花岗岩地貌出露地表,说明侵入岩经过了地壳抬升作用;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就形成了该地的地貌及“石猴”景观。所以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abd。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A (2)B
1.福建省的东山岛风动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很小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石危势险,摇摇欲坠。图1为风动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2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风动石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1.(1)B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侵入型岩浆岩。读图2可知,④由碎屑物形成,应为沉积岩,②③④均指向①,表明①为岩浆;②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所以③为变质岩。由此分析可知,与风动石一致的岩石类型应为②,故选B。第(2)题,风动石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岩石;之后受抬升作用升至地表,再受海浪等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所以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选C。
2.石塘林位于阿尔山天池东,是大兴安岭奇景之一,为第四纪火山爆发的地质遗迹,是亚洲最大的近期死火山玄武岩地貌。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石塘林地貌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图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岩石坚硬紧实,可作建筑材料
B.在乙岩石中可能寻找到化石
C.各类岩石通过重熔再生形成丙
D.丁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2.(1)A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塘林地貌的岩石为玄武岩,由图的信息可知,丙为岩浆,甲为喷出岩,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故石塘林地貌的岩石属于图中的甲,故选A。第(2)题,甲为喷出岩的玄武岩,多气孔,质地松软,不适合做建筑材料,A错误;乙为变质岩,不能找到化石,B错误;各类岩石通过重熔再生形成丙(岩浆),C正确;丁岩石(沉积岩)的典型代表是石灰岩,D错误。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图表展示]
[判读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由岩浆向外的箭头所指的一定是岩浆岩。
2.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为岩浆。三个箭头所指的一定是岩浆。
3.各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沉积岩、岩浆岩可变为变质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可变为沉积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4.确定岩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指向岩浆岩箭头的为冷却凝固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为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为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为重熔再生作用。
[图表演练]
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怀特岛火山突然喷发,这一现象对应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石灰岩经过程⑤形成大理岩的条件是(  )
A.温度高,压力低
B.温度低,压力高
C.温度高,压力高
D.温度低,压力低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  )
A.岩浆岩都是岩浆喷出地表而成
B.沉积岩是沉积物经风化侵蚀而成的岩石
C.变质岩是其他岩石形成的基础
D.岩石在地表以下深处可能重熔形成岩浆
(1)B (2)C (3)D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应为岩浆喷出,即图中②箭头,B正确,A、C、D错误。第(2)题,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因此石灰岩形成大理岩的条件是温度高,压力高,故选C。第(3)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并不都是岩浆喷出地表而成,岩石在地表以下深处也可能重熔形成岩浆,A错误,D正确; 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而成的岩石,B错误;岩浆岩是其他岩石形成的基础,C错误。
[学业达标]
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X代表的岩石是(  )
A.大理岩       B.石英岩
C.方解石 D.板岩
2.下列成岩过程中,与图示岩石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侵入 B.凝固成岩
C.变质作用 D.岩浆喷出
1.A 2.D 解析:第1题,X岩石位于石灰岩和岩浆之间,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可能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第2题,岩浆喷出地表不会对地下的岩石产生变质作用。
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3~4题。
3.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4.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固→侵入岩
D.露出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3.D 4.D 解析:第3题,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变质岩先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再生成新的岩浆岩。第4题,A项中“侵入作用”应为“变质作用”。B项中“重熔再生”应为“变质作用”,或“新的变质岩”为“岩浆”。C项中“侵入岩”应为“喷出岩”。
贵州路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石壁,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崖上,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当地百姓称为“下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勘探发现,石壁为质地较软的泥质岩石。据此完成5~6题。
5.“石蛋”属于(  )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6.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5.A  6.C 解析:第5题,泥质岩是指泥质质点(主要指黏土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又称粘土质岩,因此“石蛋”属于沉积岩,A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B、C错误;变质岩重结晶现象明显,且具有片理结构,D错误。第6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C正确;该处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误;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是中生代,也不会有恐龙,D错误。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序号①~④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②代表的物质中常含有化石,字母A~D代表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据此完成7~8题。
7.序号①~④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字母D代表的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重熔再生
C.变质作用 D.岩浆上升冷却
7.A 8.B 解析: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可以转化为岩浆。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②代表的物质中常含有化石”可知,图中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故选A。第8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④为岩浆,D代表三大类岩石转化为岩浆,因此,D代表重熔再生作用。故选B。
9.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①云南石林        ②印度泰姬陵
 ③黑龙江五大连池    ④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
⑤青岛崂山“怪石”
(1)①图中的岩石是________岩,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白而致密的大理石又称汉白玉,泰姬陵就是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汉白玉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它是在______条件下,由________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________和装饰材料。
(3)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同学带回了不少五大连池中的岩石,这些岩石大部分都有气孔构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4)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_______岩(成因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岩石成因与其相似。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的_____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
解析:第(1)题,云南石林属喀斯特地貌,为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该岩石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第(2)题,汉白玉按成因属变质岩,它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建筑和装饰材料。第(3)题,五大连池中的岩石属于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气孔。第(4)题,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图①中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第(5)题,青岛崂山“怪石”具有明显的球状风化特征,因此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答案:(1)石灰 碳酸钙 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2)变质 高温、高压 石灰 建筑
(3)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气孔。
(4)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①
(5)花岗(侵入)
[能力提升]
下图为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据此完成10~11题。
10.云南石林岩石(  )
A.质地紧密,透水性差
B.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
C.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
D.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
11.该石林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侵入冷凝—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D.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10.D 11.A 解析:第10题,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喀斯特地质地貌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的,石灰岩透水性好,A错误;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B错误。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C错误。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D正确。第11题,该石林的形成过程先是流水沉积形成石灰岩或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流水侵蚀形成石林,A正确,C、D错误。侵入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B错误。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该地在震旦纪期间为一片浅海海滨,在海相沉积作用(海洋环境下,近海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下发育成各类岩石矿体。进入古生代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喷发活动,原有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灵璧石。如图为灵璧石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灵璧石按成因所属岩石类型以及形成过程搭配正确的是(  )
A.甲—④ B.乙—③
C.丙—③ D.丁—②
13.形成灵璧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由先到后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⑤④⑥ D.⑤⑥④
12.A 13.D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我们可以看到,乙是由沉积物形成的,故乙为沉积岩;丁是岩石圈各岩石均可形成的,可判断为岩浆;丙由丁形成,判断为岩浆岩;故综合判断甲应为变质岩。材料中的灵璧石是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应为变质岩,故灵璧石对应的岩石类型应为变质岩—甲;其是在海相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又受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形成环境符合的为④,故选A。第1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判断,①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②为沉积作用,④为变质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⑥为岩浆喷发冷却作用。从材料中我们可知,灵璧石的前身是海相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从图中来看,应为⑤;进入古生代发生了构造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属岩浆喷发冷却作用,应是⑥;而后沉积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灵璧石应属变质作用,应是④。故其正确形成顺序应为⑤⑥④,故选D。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当地时间2021年1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默拉皮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00米以上。
(1)据图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指出默拉皮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及判断依据。
(3)分别说出图中②④⑤⑧所属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外力作用分析。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厚度不断增大,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2)题,默拉皮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主要从岩浆的来源分析,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上升穿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喷出地表,所以波及了地幔和地壳。第(3)题,根据图中②④⑤⑧箭头的物质转化,②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⑤表示低处岩石抬升,表示地壳上升,⑧表示岩石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第(4)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地表形态的塑造、矿产资源的形成及区域物质、能量传输等方面。地质循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循环使地表发生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岩浆活动和物质搬运等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等。
答案:(1)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2)地幔和地壳。判断依据: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②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地壳上升运动,⑧为风化、侵蚀作用。
(4)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