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科学期中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科学期中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25 10: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科学期中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空3分,总计45分)
1.现有Zn、Cu、Ag三种金属,每种金属限用一次,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验证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则该试剂是( )
A.AgNO3溶液B.CuSO4溶液C.稀H2SO4溶液 D.ZnCl2溶液
2.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是氢氧化钠溶液,我与家人和谐共处,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以下溶液中能进我家门的一组是( )
A.KNO3、NaClB.Na2CO3、CaCl2C.Na2SO4、HCl D.NaNO3、H2SO4
3.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 无色酚酞溶液
B 石灰水 碳酸钠 无色酚酞溶液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溶液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B.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D.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5.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g硫粉在2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3g二氧化硫
B.在空气中充分灼烧a克铜,生成黑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a克
C.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煤渣的质量一定和煤的质量相等
D.10g水完全汽化后仍为10g水蒸气,所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6.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足量) 操作方法
A CO2(HCl) 氢氧化钠溶液 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B NaCl(Na2CO3) 硫酸 加入足量硫酸、蒸发、结晶
C MnO2(NaCl) 水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Cu(CuO) 氧气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A.A B.B C.C D.D
7.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2HCl=NiCl2+H2↑②Ni(OH)2+2HCl=NiCl2+2H2O③NiO2+4HCl=NiCl2+Cl2↑+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B.镍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C.反应②既是中和反应,又是置换反应D.Ni(OH)2、NiO2和NiCl2中Ni的化合价都相同
8.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9.恒温条件下,向两份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硫酸、Na2SO4溶液,分别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乙曲线所示。通过分析该图推埋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B.乙曲线N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生成大量水
D.乙曲线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Na+、SO42﹣
10.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Ag2S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银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H2S中硫元素为﹣2价
11.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1.4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12.小金分别向含有Ba(NO3)2、Na2CO3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滴加稀硫酸,并将两只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对烧杯内的物质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沉淀
C.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D.反应后的乙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13.某小组设计了如图1装置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先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测得温度与压强的曲线如图2所示。查阅资料: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加氯化钠溶液前,铁锈蚀较慢
B.t2时刻后温度开始降低,说明铁生锈的反应已经停止
C.t1~t3时刻装置内压强变小是因为铁锈蚀消耗氧气
D.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反应产生较多氢气
14.竞争无处不在,微观粒子之间的反应也是如此。将足量的Zn粉投入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 B.b点处的固体中含Ag和Zn
C.取少量b点处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会有沉淀出现
D.溶液先不变色,一段时间后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15.小金完成了如图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最终一定有锌固体剩余 B.实验②最终可能有氧化铜剩余
C.实验③所得溶液一定为无色 D.实验③所得溶液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铜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46分)
16.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
(1)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已成功登陆火星。硅片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车主要动力来源,硅的元素符号是  。
(2)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可应用于自来水和公共场所的杀菌、消毒处理。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4)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2+2H2O═2KOH+X+O2↑,则X的化学式是  。
17.根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盐酸的某些性质。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为  ;右侧试管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溶液中除含有酚酞、水外,一定含有的物质为  ;请选用一种试剂来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合理即可)。
18.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____;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
(3)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____;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一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___。
19.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图____(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____。
20.小楠同学在探究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是,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②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楠记录他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②  。
(2)实验③中玻璃广口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楠寻找一种生活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看到实验现象是  。
(3)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得出氢氧化钠应  保存。
2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硝酸钡、硫酸钠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
A+C→白色沉淀;C+D→白色沉淀;A+B→产生气体:A+E→无现象。
(1)写出溶液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溶液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2.在生活和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如图为家庭制氧机内桶构造示意图,桶上设有制氧剂投药口和出气口。
已知:
i.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和催化剂;
ii.本产品用于人体保健吸氧,产生的氧气需通入水中净化。
制氧时,从投药口中投入药品后,立即将其关闭。过碳酸钠加入水中后,分解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
(1)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  。
(2)氧气的出口为  (填“a”或“b”)。
三、探究题(每空3分,总计39分)
23.小明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只烧瓶中分别放入干燥的细铁丝,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浸过清水的细铁丝、食盐水及细铁丝(使细铁丝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四只烧瓶中细铁丝的质量均相同),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0.5小时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烧瓶号 时间(s)导管中水面上升高度/cm 0 0.5 1.0 1.5 2.0 2.5 3.0
A瓶 盛干燥的细铁丝 0 0 0 0 0 0 0
B瓶 盛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 0 0.4 1.2 3.4 5.6 7.6 9.8
C瓶 浸过清水的细铁丝 0 0 0 0.3 0.8 2.0 3.5
D瓶 盛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细铁丝 0 0 0 0 0 0 0
请回答:
(1)以上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最大的是  (填烧瓶号).
(2)导管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3)以上实验说明,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
(4)为了防止钢铁生锈,人们常采用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它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  .
24.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  。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  。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由:  。
(3)小妍想测定实验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6克石灰石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总质量减少2.2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结果精确到0.1%)
25.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I: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装置的字母编号);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四、计算题(26题6分,28题8分,29题6分,30题10分)
26.氢气的储存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X是一种储存氢气的材料,取11.2gX在O2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8.0gCuO、8.0gMgO。
(1)上述燃烧过程中消耗O2的质量为  克。
(2)通过计算求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计算过程)
2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12.0g石灰石样品,把4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到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盐酸的累计加入量/g 8.0 16.0 24.0 32.0 40.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 6 3 2 n
请计算:
(1)该实验数据中字母n的值为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请你继续计算反应后得到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28.铝碳酸镁咀嚼片(主要成分是AlMg(OH)3CO3)可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lMg(OH)3CO3+5HCl═MgCl2+AlCl3+4H2O+CO2↑。某化学兴趣小组使用如图所示装置,对该咀嚼片中的铝碳酸镁含量进行测定。先取足量稀盐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20片铝碳酸镁咀嚼片,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下表中。已知AlMg(OH)3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请计算:
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读数(g) 198.4 197.8 197.4 196.0 195.8 195.7 195.7 195.7
(1)生成二氧化碳 g。
(2)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到0.1g)?
29.小成同学做完“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后,想进一步探究:是否可以测得实验所用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试管中反应的剩余物过滤并多次用蒸馏水洗涤,得到滤液和滤渣.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现象.
③将滤渣干燥后称量,质量为0.5g.
④向滤液中加入10%的Na2CO3溶液,获得了相关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石灰石中的其余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1)第①步中如果在过滤时没有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则测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第②步中小明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为了  .
(3)在Na2CO3溶液加到图象中显示的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为  .
(4)根据图象及相关的数据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新课标新中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科学期中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
【解析】【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要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从金属与酸的反应或与盐溶液的反应着手分析。
【解答】解:A、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都具有可燃性,燃烧是能够放出大量的热,常常用作燃料;根据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的特殊之处分析。、铜都可以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无法证明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B、锌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活动性铝在铜前,银不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活动性银在铜后,故使用硫酸铜溶液能一次性验证锌、铜、银的活动性强弱,故正确;
C、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活动性铝在氢前,而铜和银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铜和银在氢后,但是无法说明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D、铜、银与氯化锌溶液都不反应,无法证明铜、银的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故选:B。
【点评】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还原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解:A、氢氧化钠不能和硝酸钾、氯化钠反应,硝酸钾不能和氯化钠反应;
B、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
【解析】【分析】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C、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D、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进入石蕊溶液中时,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解答】解: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丙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该选项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丙中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进入石蕊溶液中时,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
【解析】[命题考向:考查物质的分类、燃烧的必要条件与化学产物。解析:已知两种火炬外壳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其中铝合金含有铝、镁等,属于混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因此两者均属于混合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助燃剂(最常见助燃剂为氧气),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作为燃料必须具有可燃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丙烷(C3H8)充分与氧气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与氧气燃烧生成水。]
故答案为A
5.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1g硫粉在2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g二氧化硫,是因为氧气过量,该选项不正确;
B、在空气中充分灼烧a克铜,生成黑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a克,是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该选项正确;
C、煤燃烧后产生煤渣的质量和煤的质量不相等,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该选项不正确;
D、10g水完全汽化后仍为10g水蒸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6.
【解析】【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与足量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氯化钠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足量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u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7.
【解析】【解析】
【详解】A、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反应③是由两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的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B、镍能与盐酸生成氢气,所以它比银的性质活泼,则镍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选项正确;
C、置换反应中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反应②是中和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D、Ni(OH)2中Ni的化合价是+2,NiO2中Ni的化合价是+4,和NiCl2中Ni的化合价+2,Ni(OH)2、NiO2和NiCl2中Ni的化合价不完全相同,选项错误;
故选B。
8.
【解析】【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因为A、B是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所以A中氯酸钾的质量大于B中氯酸钾的质量,因而A产生的氧气比B多,B中有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而A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B先得到氧气,A后得到氧气。
【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但却是从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是不正确的,应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有氧气生成,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故C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A反应从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比B要先得到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设计的知识点是关于催化剂的知识,解题时只要把握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特性即可。
9.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稀硫酸的增加进行分析;
D.根据生成物和过量的反应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在M点液体的电导率为0,说明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有水没有其他溶质,液体呈中性为无色,故A正确;
B.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呈碱性,液体为红色,故B错误;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继续加稀硫酸,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多,故C错误;
D.N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A、反应前银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2个,X的化学式是Ag2S,该选项正确;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反应前银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1,反应前氧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2,该选项不正确;
D、H2S中硫元素为﹣2价,该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1.
【解析】【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2.6+7.2﹣6.6﹣1.8=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可能为一氧化碳,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故选项说法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cCO2+dH2O+eCO,a:b:c:d:e=::::(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2C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2.
【解析】【分析】A、根据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分析回答此题;
B、根据硫酸钡和碳酸钡的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C、D根据沉淀的组成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A、酚酞在显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而白色沉淀a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有碳酸钡生成说明甲中硝酸钡过量,乙中碳酸钠过量,所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而在无色滤液b中加入稀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和硝酸钡都没有剩余,所以滤液只含有NaNO3,所以溶液显中性,选项A正确;
B、沉淀部分溶液,说明沉淀包含硫酸钡和碳酸钡,选项B错误;
C、有碳酸钡生成,说明甲中硝酸钡过量,选项C错误;
D、有碳酸钡生成,则乙中是碳酸钠过量,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3.
【解析】【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由信息: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结合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B段压强减小慢,说明消耗氧气慢,即铁锈蚀慢,而BC端压强减小快,说明消耗氧气快,即铁锈蚀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0~t1时刻,温度升高,t2时刻后温度开始降低说明铁生锈反应停止,不再产生热量,随着热量散失,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t1~t2压强变小是因为铁锈蚀消耗氧气,t2时刻后温度开始降低说明铁生锈反应停止,不再产生热量,随着热量散失,温度降低,气体收缩压强变小,故而t2~t3是因为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随着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使瓶中压强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实验目的、理解题意、了解铁锈蚀的条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解析】【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将足量的Zn粉投入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溶液质量减小,再与硝酸铜反应,质量增大。
A、a点对应的溶液质量没有减小到最小,所以硝酸银没有完全反应,含有锌、铜、银三种金属阳离子,故A正确;
B、b点处的溶液质量减小到最小,所以固体中含Ag和Zn,故B正确;
C、取少量b点处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不会有沉淀出现,故C错误;
D、溶液先不变色,一段时间后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故D正确。
故选:C。
15.
【解析】【分析】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解答】解:A、装置烧杯内只有红色固体,是因为实验①最终一定有锌固体剩余,剩余的锌和②中的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最终不可能有氧化铜剩余,是因为①中稀硫酸完全反应,②中如果稀硫酸完全反应,则③中一定含有黑色固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③所得溶液不一定为无色,例如锌和硫酸铜反应时锌不足,则溶液中含有硫酸铜,显蓝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实验③所得溶液一定含有硫酸锌,不一定含有硫酸铜,例如锌恰好和硫酸铜完全反应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
16.
【解析】【分析】(1)硅的元素符号是Si。
(2)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最高。
(3)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1)硅的元素符号是Si。故填:Si。
(2)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最高,因此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Na+。故填:Na+。
(3)ClO2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故填:+4。
(4)反应前后钾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氧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X的化学式是H2O2。
故填:H2O2。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7.【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中性物质不能使酚酞变色解答第一个空;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解答第二个空;可能含有稀盐酸,稀盐酸可以用活泼的金属单质或碳酸盐等检验。
【解答】解:酸能是紫色石蕊变红,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故干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除含有酚酞、水外,一定含有的物质为氯化钠,由于酚酞变为无色,所以溶液不显碱性,因此没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稀盐酸,稀盐酸可以用活泼的金属单质或碳酸盐等检验,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Zn=ZnCl2+H2↑;
故答案为:干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NaCl2HCl+Zn=ZnCl2+H2↑。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反应分析现象和产物及检验物质的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8.(3)形成密闭空间,使瓶内气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瓶塞因气压过大而冲出
(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解析】[命题考向: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解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玻义耳的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为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可知金属灰增加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3)通过白磷燃烧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因为燃烧会与氧气反应同时放热导致气体体积发生变化,所以为了防止外界物质对实验造成干扰,需要提供一个密闭环境。]
答案为(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或氧化汞中氧元素的质量)(2)AC
(3)形成密闭空间,使瓶内气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瓶塞因气压过大而冲出
(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19.
【解析】[命题考向: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解析:(1)长颈漏斗与锥形瓶适合固液反应,实验室中可以使用该装置,通过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或通过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为(1)B(2)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20.(3)CO2+2NaOH═Na2CO3+H2O;(4)密封保存。
【解析】【分析】(1)①液面上升,但原因有二: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为了验证是否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滴入氯化钙或盐酸看是否有沉淀或气泡产生;
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小气球会胀大,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2)将广口瓶改成塑料瓶,能由于瓶内压强减小而变瘪的现象;
(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
(4)根据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成分反应,所以要密封保存。
【解答】解:(1)①二氧化碳被消耗,与外界有气压差,所以溶液进入试管内;
②二氧化碳被消耗,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把小气球会吹大;
(2)将广口瓶改成塑料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由于瓶内压强减小而变瘪的现象;
(3)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用观察法配平即可,所以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4)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成分反应,所以要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1)①溶液进入试管内;②气球膨胀;
(2)塑料瓶;
(3)CO2+2NaOH═Na2CO3+H2O;
(4)密封保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应用,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学会分析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21.分解反应
【解析】【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根据题意,A+B→产生气体,盐酸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则A、B是盐酸和碳酸钾中的一种;A+C→白色沉淀,A+E→无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钠、硝酸钡、硫酸钠溶液混合均无明显变化,碳酸钾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A是碳酸钾溶液,B是盐酸,C是硝酸钡溶液;由C+D→白色沉淀,可以确定D,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B→产生气体,盐酸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则A、B是盐酸和碳酸钾中的一种;A+C→白色沉淀,A+E→无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钠、硝酸钡、硫酸钠溶液混合均无明显变化,碳酸钾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A是碳酸钾溶液,B是盐酸,C是硝酸钡溶液;由C+D→白色沉淀,则D是硫酸钠溶液,E是氢氧化钠溶液。
(1)溶液A与B反应,即盐酸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H2O+CO2↑;故答案为:K2CO3+2HCl=2KCl+H2O+CO2↑;
(2)溶液C与D反应,即硫酸钠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Na2SO4+Ba(NO3)2=BaSO4↓+2NaNO3;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Na2SO4+Ba(NO3)2=BaSO4↓+2NaNO3;复分解反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22.
【解析】【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分析】(1)根据信息提供的反应原理结合反应的条件分析;(2)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的事实分析。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2)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的事实分析,应在装置1I中放入制氧剂,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和催化剂,过碳酸钠加入水中后,分解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需通入装置的I中水中净化,从而判断氧气的出口为a。故填: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探究题
23.(2)铁生锈时消耗烧瓶中的氧气,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中的水面上升.
(3)水和氧气,食盐能够促进铁生锈.
(4)隔绝氧气和水.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所以当铁生锈会消耗小烧瓶内的氧气,从而使小烧瓶的压强降低,水面上升.认真分析所给表中的数据,从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判断铁生锈的条件、生锈的速率,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可以分析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解答】解:(1)铁生锈时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导管内的水面上升.由表内的数据可以看出B中导管内的水面上升最快,说明消耗的氧气最多,生锈的速率最大,其次是C而A和D中液面不上升.
故填:B.
(2)铁生锈时消耗烧瓶中的氧气,氧气减少后,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中的水上升,形成一段液柱.
故填:铁生锈时消耗烧瓶中的氧气,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中的水面上升.
(3)A瓶中的铁只与氧气接触,不容易生锈;D瓶中的铁只与水接触,不容易生锈;C瓶中的铁与水和氧气接触,容易生锈;通过对比可知,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才容易生锈.
B瓶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同时存在食盐,生锈速率大于C瓶中的铁,说明食盐可以促进铁生锈;
以上实验说明,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水和氧气,食盐能够促进铁生锈.
故填:水和氧气,食盐能够促进铁生锈.
(4)使钢铁与水和氧气隔绝,可以防止生锈;在钢铁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可以防止生锈,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故填:隔绝氧气和水.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导管中水面上升的原因,通过分析水面上升的高低,能够判断出生锈的快慢及生锈的条件.
24.(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3)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解析】【分析】(1)根据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石灰石粉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进行分析解答。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总质量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一段时间后,最后天平平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减少。
(2)石灰石粉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故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
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3)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44
x2.2g
x=5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故答案为:(1)平衡;减少;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3)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
(2)CO2+Ca(OH)2=CaCO3↓+H2O;
(3)ADBEC或ADBCE;
(4)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E装置吸收。
【解析】【分析】(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硝酸;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3)根据实验目的和各种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装置E或C中,使之充分被吸收进行分析。
【解答】解:(1)加入稀盐酸,会和碳酸氢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干扰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检验,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过量的稀硝酸;故填:稀硝酸;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3)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DBEC或ADBCE;故填:ADBEC或ADBCE;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E装置吸收;故填: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E装置吸收。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难度较大,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四、计算题
26.
【解析】【考点】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铜元素和镁元素,由生成的氧化铜和氧化镁中铜、镁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解答】解:(1)根据参加反应的物质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可知消耗氧气的质量为8g+8g﹣11.2g=4.8g;故填:4.8;
(2)8.0gCuO中含有铜元素的质量
8.0gMgO中含有镁元素的质量
因为m铜+m镁=6.4g+4.8g=11.2g
所以X中只含有铜、镁元素,故可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xMgy;
因为
所以x:y=1:2。
则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答: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答案为:(1)4.8g(2)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27.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解答】解:(1)该实验数据中,由1、2、3可知,8.0g稀盐酸恰好和3g碳酸钙反应,加入32.0g稀盐酸时剩余固体质量是2g,说明稀盐酸过量,继续加入稀盐酸时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因此字母n的值为2,样品中碳酸钙质量:12.0g﹣2g=10g,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故填:2;83.3%。
(2)设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11144
10gxy
==,
x=11.1g,y=4.4g,
反应后得到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4.3%,
答:反应后得到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8.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计算铝碳酸镁的质量,进行计算每片含有的铝碳酸镁的质量。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8.4g﹣195.7g=2.7g,故答案为:2.7;
(2)设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x
AlMg(OH)3CO3+5HCl═MgCl2+AlCl3+4H2O+CO2↑
16244
20x2.7g
x≈0.5g
答: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0.5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难度不大。
29.
(4)设碳酸钙质量为x,
由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CaCl2═CaCO3↓+2NaCl
可知,CaCO3~Na2CO3,
CaCO3~Na2CO3,
100106
x(31.2g﹣10g)×10%
=,
x=2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解析】【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第①步中如果在过滤时没有用蒸馏水多次洗涤,会导致杂质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测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填:偏小.
(2)第②步中,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碳酸钙没有完全反应,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因此目的是为了检验滤渣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故填:检验滤渣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3)在Na2CO3溶液加到图象中显示的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及其反应生成的氯化钙.
故填:氯化钠、氯化钙.
(4)设碳酸钙质量为x,
由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CaCl2═CaCO3↓+2NaCl可知,CaCO3~Na2CO3,
CaCO3~Na2CO3,
100106
x(31.2g﹣10g)×10%
=,
x=2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