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图书馆里,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2.《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3.《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4.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5.(2019七上·广州期中)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二、语言表达
6.小明读了《朝花夕拾》,发现有一人物在书中不同文章里一再出现,不断给少年鲁迅传递温暖。小明以鲁迅名义写了一封感谢信,请你帮他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
感谢信
敬爱的 (人名):
于成长的路上,写满了关于未来的无数个问号,感谢您一路的陪伴!虽然你您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睡觉也不让位置给我、懂得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但您很会讲故事,在百草园听您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还有让我充满敬意的 (故事名),最让我感动的事是为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 (书名),不识字的您经历多少白眼、经历多少困难,都在我拿到书的一刻感受到了,感恩您的 (人物性格)。
愿仁爱黑暗的地母永安您的魂灵!
您的“儿子”
xx年xx月xx日
7.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简要评析“朝花夕拾”的特点。
8.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充下表。
鲁迅作品 人物描写 人物特点评点
《阿长与<山海经>》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A
《藤野先生》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B
《五猖会》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C
三、名著导读
(2022七上·闵行期中)阅读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9.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后以《朝花夕拾》为名结集出版。请根据书中内容,将下列人物与身份以连线的方式对应起来。
长妈妈 朋友
范爱农 恩师
藤野先生 保姆
10.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流露出畏难情绪,为了让同学们消除内心与经典的隔膜,请你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阅读建议。
11.(2022七上·江都月考)名著阅读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1)该选段选自于哪部名著 ,这是一部 (体裁),作者 ,共十篇,是“回忆的记事”。最初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在这本书中,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作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2)选段中的“她”是谁?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形象。
(3)对于选段中的“她”,“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四、综合题
12.[2020·南充] 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1)文段中的“她”是 。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 》里出现过。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13.(2022七上·麻章期末)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朋”和“友”的甲骨文字形,
请你结合图形及注释谈谈你对交友的看法。
注释:“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并列系在一起的两挂贝壳。
“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2)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幅切合主题的对联。
好诗 正言行 似镜 如茶 良友 益心性
(3)任务三:《朝花夕拾》中多篇作品涉及作者儿时的读书和学习经历,请结合原著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处 事情 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①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② 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逼迫我背《鉴略》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4)任务四:班级开展“穿越名著时空,结交名人朋友”活动,倘若你要结交藤野先生,请写出你的交友理由。
理由:
(2022七上·玄武期中)班级将于1月1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4.任务一【邀请嘉宾】
在横线处填写邀请词的正文,邀请班主任张老师参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邀请卡 尊敬的张老师: 七(1)班班委会 2022年10月25日
15.任务二【介绍自我】
下面摘选了同学自我介绍中的语句,你认为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非常喜欢文学,酷爱写作,这个月又有大作在校刊上发表了。”
B.“入学军讲真让我难忘,与教官、同学们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C.“鄙人是围棋爱好者,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切磋。”
D.“下个月是我生日,每年过生日我都会请同学奉陪,以增进友谊。”
16.任务三【交流感悟】
活动中,你结合《〈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C项内容出自《呐喊》,而不是《朝花夕拾》。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2.【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选C。依据作品内容可知,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答案】B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选B。《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琐记》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答案】B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读过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都知道, 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故本题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和积累,熟悉名著内容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因此平时一定要认读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内容、人物、情节等要注意记忆、积累。
5.【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小说”错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
6.【答案】阿长/长妈妈;“长毛”的故事;《山海经》;朴实、善良、细心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根据书信中的关键内容“您喜欢切切察察”“睡觉也不让位置给我(睡觉呈“大”字)”"“懂得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吃福橘等)”“在百草园听您讲了美女蛇的故事”等语句可知,此人是“阿长(长妈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提及。联系《阿长与<山海经>》原文“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可知,让“我”充满敬意的是“长毛”的故事。阿长因没什么文化却买来“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很感动,“我”从没跟阿长讲《山海经》的事,她却主动来询问,利用告假回家的时间为“我”买来,可见阿长朴实、善良、细心。
故答案为:
阿长/长妈妈;“长毛”的故事;《山海经》;朴实、善良、细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7.【答案】书名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故答案为: 书名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答案】热心(善良、朴实热情、有爱心、乐于助人等);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等);严厉(苛刻、威严、专横、专制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A《阿长与<山海经》通过阿长给我买来《三海经》的事表现阿长热心;
B《藤野先生》 通过给“我”修改讲义,明确藤野先生治学严谨;
C《五猖会》通过父亲命令的语言不让我看五猖会,明确父亲的严厉。
故答案为:A 热心(善良、朴实热情、有爱心、乐于助人等);
B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等)
C 严厉(苛刻、威严、专横、专制等)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9.长妈妈——保姆;范爱农——朋友;藤野先生——恩师
10.答案示例:
①阅读前,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
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读书心得。
③查阅对《朝花夕拾》的相关评论或观看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影视作品。
(答案不唯一,老师酌情评分,每条建议考虑的内容应该不同)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熟悉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片段等,要结合选段做出正确的回答。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建议题目要注意建议的针对性,针对问题或特定原因而提出;其次要注意可行性,即合情、合理、合法;再者是注意可操作性,要符合身份、职能,能够具体实施。
9.长妈妈即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一起在日本留学。范爱农,名斯然,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讯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故答案为:长妈妈——保姆;范爱农——朋友;藤野先生——恩师
10.提建议题目要注意建议的针对性,针对问题或特定原因而提出;其次要注意可行性,即合情、合理、合法;再者是注意可操作性,要符合身份、职能,能够具体实施。
故答案为:①阅读前,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读书心得。③查阅对《朝花夕拾》的相关评论或观看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影视作品。
11.【答案】(1)《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鲁迅;《旧事重提》
(2)长妈妈,封建迷信、关心孩子、质朴善良等
(3)一开始由于阿长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本文段记叙了长妈妈帮“我“买回“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一事;据此可知本选段出自《朝花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整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择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及人物形象。
本文段记叙了长妈妈帮“我”买回“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一事,选段中的“她”指的就是长妈妈;根据《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可知,通过写长妈妈的“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讲很多旧规矩体现长妈妈不拘小节、迷信粗俗的一面;根据“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阿长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可见长妈妈又是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在“我”家做工,展现的是劳动妇女形象。
(3)作者情感态度变化要从文章的繁杂小事入手,一开始由于阿长繁琐礼节、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1)第1空、《朝花夕拾》
第2空、回忆性散文集
第3空、鲁迅
第4空、《旧事重提》
(2)长妈妈,封建迷信、关心孩子、质朴善良等
(3)一开始由于阿长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熟悉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片段等,要结合选段做出正确的回答。
12.【答案】(1)衍太太;父亲的病
(2)示例: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把握。结合选段的内容,让我看不健康的书,人前人后各一套可知,这人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一章里还出现过。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故答案为:⑴ 衍太太《父亲的病》 ⑵ :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注意对相关情节的把握。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解答时要经常性、反复阅读名著,结合人物相关的情节,特别是读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等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3.【答案】(1)示例:“朋”字可理解为朋友要平等相处,“友”可理解为朋友要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因此,我认为朋友间要平等相处,有共同爱好,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2)上联:好诗如茶益心性下联:良友似镜正言行
(3)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五猖会》
(4)示例: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受到日本学生歧视、讽刺,但藤野先生却能平等对待他,给他添改讲义,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知识点】词义理解;诗歌对联;语言简明;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谈看法。“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并列系在一起的两挂贝壳”,强调的是“并列关系”,可以理解为朋友间要懂得平等相处;““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可见朋友间要平等相处,互帮互助。
⑵ 本题考查对联。“好诗”与“如茶”组合,和‘良友”与“似镜”的组合搭配,符合“主语+请语+宾语”的形式:‘益心性” 对“正言行”为动宾短语;可组为“好诗如茶益心性”,体现诗文修身养性的特点,“良友似镜正言行”,体现良友的意义;“性”为仄声,所对应语句为上联;“行”为平声,所对应语句为下联,要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⑶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影响"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可知,“此", 这件事指的是长妈妈虽然没什么文化,却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根据事情"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逼迫我背《鉴略》”可知,出自《五猖会》。此文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⑷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语言表达。结合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内容表达与藤野先生交友的原因即可。
故答案为:⑴“朋”字可理解为朋友要平等相处,“友”可理解为朋友要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因此,我认为朋友间要平等相处,有共同爱好,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⑵ 上联:好诗如茶益心性,下联:良友似镜正言行
⑶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五猖会》
⑷ 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受到日本学生歧视、讽刺,但藤野先生却能平等对待他,给他添改讲义,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答案】14.我们将于11月1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15.C
16.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知识点】见解表述;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应用文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结合平时有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 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⑶考查语言表达。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即可。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将邀请卡正文补充完整。注意用语文明礼貌,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
故答案为:我们将于11月1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15.本题考查语言的的题表达。
A.不得体,“大作”是对他人作品的敬辞,不用于称呼自己的作品,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B.不得体,“惠存”是敬辞,意为“请保存”,不用于自己保存朋友礼物的情况。
C.最得体。
D.不得体,“我都会请同学来陪”表达欠妥当,“陪”让人觉得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用.在同学之间不恰当。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论语》中的交友名句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选择其中一句,阐述你对交友的认识看法。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图书馆里,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答案】C
【知识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C项内容出自《呐喊》,而不是《朝花夕拾》。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2.《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选C。依据作品内容可知,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答案】B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选B。《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琐记》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答案】B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读过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都知道, 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故本题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和积累,熟悉名著内容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因此平时一定要认读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内容、人物、情节等要注意记忆、积累。
5.(2019七上·广州期中)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小说”错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
二、语言表达
6.小明读了《朝花夕拾》,发现有一人物在书中不同文章里一再出现,不断给少年鲁迅传递温暖。小明以鲁迅名义写了一封感谢信,请你帮他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
感谢信
敬爱的 (人名):
于成长的路上,写满了关于未来的无数个问号,感谢您一路的陪伴!虽然你您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睡觉也不让位置给我、懂得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但您很会讲故事,在百草园听您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还有让我充满敬意的 (故事名),最让我感动的事是为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 (书名),不识字的您经历多少白眼、经历多少困难,都在我拿到书的一刻感受到了,感恩您的 (人物性格)。
愿仁爱黑暗的地母永安您的魂灵!
您的“儿子”
xx年xx月xx日
【答案】阿长/长妈妈;“长毛”的故事;《山海经》;朴实、善良、细心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根据书信中的关键内容“您喜欢切切察察”“睡觉也不让位置给我(睡觉呈“大”字)”"“懂得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吃福橘等)”“在百草园听您讲了美女蛇的故事”等语句可知,此人是“阿长(长妈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提及。联系《阿长与<山海经>》原文“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可知,让“我”充满敬意的是“长毛”的故事。阿长因没什么文化却买来“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很感动,“我”从没跟阿长讲《山海经》的事,她却主动来询问,利用告假回家的时间为“我”买来,可见阿长朴实、善良、细心。
故答案为:
阿长/长妈妈;“长毛”的故事;《山海经》;朴实、善良、细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7.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简要评析“朝花夕拾”的特点。
【答案】书名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故答案为: 书名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充下表。
鲁迅作品 人物描写 人物特点评点
《阿长与<山海经>》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A
《藤野先生》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B
《五猖会》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C
【答案】热心(善良、朴实热情、有爱心、乐于助人等);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等);严厉(苛刻、威严、专横、专制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A《阿长与<山海经》通过阿长给我买来《三海经》的事表现阿长热心;
B《藤野先生》 通过给“我”修改讲义,明确藤野先生治学严谨;
C《五猖会》通过父亲命令的语言不让我看五猖会,明确父亲的严厉。
故答案为:A 热心(善良、朴实热情、有爱心、乐于助人等);
B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等)
C 严厉(苛刻、威严、专横、专制等)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名著导读
(2022七上·闵行期中)阅读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9.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后以《朝花夕拾》为名结集出版。请根据书中内容,将下列人物与身份以连线的方式对应起来。
长妈妈 朋友
范爱农 恩师
藤野先生 保姆
10.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流露出畏难情绪,为了让同学们消除内心与经典的隔膜,请你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阅读建议。
【答案】9.长妈妈——保姆;范爱农——朋友;藤野先生——恩师
10.答案示例:
①阅读前,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
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读书心得。
③查阅对《朝花夕拾》的相关评论或观看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影视作品。
(答案不唯一,老师酌情评分,每条建议考虑的内容应该不同)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熟悉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片段等,要结合选段做出正确的回答。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建议题目要注意建议的针对性,针对问题或特定原因而提出;其次要注意可行性,即合情、合理、合法;再者是注意可操作性,要符合身份、职能,能够具体实施。
9.长妈妈即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一起在日本留学。范爱农,名斯然,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讯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故答案为:长妈妈——保姆;范爱农——朋友;藤野先生——恩师
10.提建议题目要注意建议的针对性,针对问题或特定原因而提出;其次要注意可行性,即合情、合理、合法;再者是注意可操作性,要符合身份、职能,能够具体实施。
故答案为:①阅读前,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读书心得。③查阅对《朝花夕拾》的相关评论或观看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影视作品。
11.(2022七上·江都月考)名著阅读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1)该选段选自于哪部名著 ,这是一部 (体裁),作者 ,共十篇,是“回忆的记事”。最初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在这本书中,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作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2)选段中的“她”是谁?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形象。
(3)对于选段中的“她”,“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鲁迅;《旧事重提》
(2)长妈妈,封建迷信、关心孩子、质朴善良等
(3)一开始由于阿长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本文段记叙了长妈妈帮“我“买回“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一事;据此可知本选段出自《朝花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整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择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及人物形象。
本文段记叙了长妈妈帮“我”买回“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一事,选段中的“她”指的就是长妈妈;根据《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可知,通过写长妈妈的“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讲很多旧规矩体现长妈妈不拘小节、迷信粗俗的一面;根据“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阿长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可见长妈妈又是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在“我”家做工,展现的是劳动妇女形象。
(3)作者情感态度变化要从文章的繁杂小事入手,一开始由于阿长繁琐礼节、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1)第1空、《朝花夕拾》
第2空、回忆性散文集
第3空、鲁迅
第4空、《旧事重提》
(2)长妈妈,封建迷信、关心孩子、质朴善良等
(3)一开始由于阿长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让“我”感到厌烦;后来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熟悉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片段等,要结合选段做出正确的回答。
四、综合题
12.[2020·南充] 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1)文段中的“她”是 。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 》里出现过。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答案】(1)衍太太;父亲的病
(2)示例: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把握。结合选段的内容,让我看不健康的书,人前人后各一套可知,这人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一章里还出现过。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故答案为:⑴ 衍太太《父亲的病》 ⑵ :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我们”受了伤,帮“我们”擦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注意对相关情节的把握。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解答时要经常性、反复阅读名著,结合人物相关的情节,特别是读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等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3.(2022七上·麻章期末)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朋”和“友”的甲骨文字形,
请你结合图形及注释谈谈你对交友的看法。
注释:“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并列系在一起的两挂贝壳。
“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2)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幅切合主题的对联。
好诗 正言行 似镜 如茶 良友 益心性
(3)任务三:《朝花夕拾》中多篇作品涉及作者儿时的读书和学习经历,请结合原著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处 事情 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①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② 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逼迫我背《鉴略》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4)任务四:班级开展“穿越名著时空,结交名人朋友”活动,倘若你要结交藤野先生,请写出你的交友理由。
理由:
【答案】(1)示例:“朋”字可理解为朋友要平等相处,“友”可理解为朋友要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因此,我认为朋友间要平等相处,有共同爱好,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2)上联:好诗如茶益心性下联:良友似镜正言行
(3)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五猖会》
(4)示例: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受到日本学生歧视、讽刺,但藤野先生却能平等对待他,给他添改讲义,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知识点】词义理解;诗歌对联;语言简明;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谈看法。“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并列系在一起的两挂贝壳”,强调的是“并列关系”,可以理解为朋友间要懂得平等相处;““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可见朋友间要平等相处,互帮互助。
⑵ 本题考查对联。“好诗”与“如茶”组合,和‘良友”与“似镜”的组合搭配,符合“主语+请语+宾语”的形式:‘益心性” 对“正言行”为动宾短语;可组为“好诗如茶益心性”,体现诗文修身养性的特点,“良友似镜正言行”,体现良友的意义;“性”为仄声,所对应语句为上联;“行”为平声,所对应语句为下联,要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⑶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影响"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可知,“此", 这件事指的是长妈妈虽然没什么文化,却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根据事情"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逼迫我背《鉴略》”可知,出自《五猖会》。此文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⑷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语言表达。结合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内容表达与藤野先生交友的原因即可。
故答案为:⑴“朋”字可理解为朋友要平等相处,“友”可理解为朋友要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因此,我认为朋友间要平等相处,有共同爱好,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⑵ 上联:好诗如茶益心性,下联:良友似镜正言行
⑶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五猖会》
⑷ 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受到日本学生歧视、讽刺,但藤野先生却能平等对待他,给他添改讲义,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2022七上·玄武期中)班级将于1月1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4.任务一【邀请嘉宾】
在横线处填写邀请词的正文,邀请班主任张老师参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邀请卡 尊敬的张老师: 七(1)班班委会 2022年10月25日
15.任务二【介绍自我】
下面摘选了同学自我介绍中的语句,你认为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非常喜欢文学,酷爱写作,这个月又有大作在校刊上发表了。”
B.“入学军讲真让我难忘,与教官、同学们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C.“鄙人是围棋爱好者,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切磋。”
D.“下个月是我生日,每年过生日我都会请同学奉陪,以增进友谊。”
16.任务三【交流感悟】
活动中,你结合《〈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
【答案】14.我们将于11月1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15.C
16.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知识点】见解表述;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应用文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结合平时有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 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⑶考查语言表达。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即可。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将邀请卡正文补充完整。注意用语文明礼貌,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
故答案为:我们将于11月1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15.本题考查语言的的题表达。
A.不得体,“大作”是对他人作品的敬辞,不用于称呼自己的作品,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B.不得体,“惠存”是敬辞,意为“请保存”,不用于自己保存朋友礼物的情况。
C.最得体。
D.不得体,“我都会请同学来陪”表达欠妥当,“陪”让人觉得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用.在同学之间不恰当。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论语》中的交友名句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选择其中一句,阐述你对交友的认识看法。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