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2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2.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从秦汉两朝政策和结果的不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知道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负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核心素养目标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朝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汉朝
公元前
207年
__灭六国
____灭夏
____伐纣
_____王
烽火戏诸侯
战国____
________起义
____之争
商汤
武王
七雄
周幽
秦
陈胜吴广
楚汉
春秋____
争霸
导入新课
“汉并天下”瓦当
资料卡片:
“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1.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今陕西西安)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所以大城市和著名都会的人口消散消亡,户口记载可循的只有十分之二三……
——《二十四史全译本·史记》
2.西汉初年社会状况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
出现原因:秦朝暴政、秦末战乱
直击中考
1.(2022·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B
1.背景:
二、休养生息政策
陆贾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用暴力措施对付民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秦因暴政短命而亡
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汉文帝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
(前188年—前141年)
何为休养生息?请谈谈你的理解?
2.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表现。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材料一:“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伍而税一,量史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四:“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3.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重视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④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作用:
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直击中考
1.(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D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死,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景帝则把徭役起征年龄从17岁推迟至20岁。
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秦朝:
三分之二
汉高祖时:
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时:
三十税一
秦朝:
徭役繁重
汉高祖时:
每年服役一个月
文帝:每三年一次
景帝:推迟和缩短服役时间
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脸上刻墨)改为髡(kun)钳城旦舂(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割鼻子)改为笞(chi)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
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缇萦:“陛下,臣妾的父亲在齐地为官,人人都说他为政廉洁。不幸他触犯法律,判罚肉刑,我心里非常难受。受了肉刑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自愿做官奴婢,为我父亲赎罪,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汉文帝:“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人有过失就用刑,,即使他想向善,但已经无法实现了。我对此深感不安。肉刑斩断肢体,刻画肌肤,让人终生受辱,这种痛苦如此不道德,还符合百姓父母的称呼吗?自今而后,废除肉刑。”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政治清明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
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政治清明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文帝生前曾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结果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二世而亡
西汉 减轻赋税,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让士兵还乡务农,减轻徭役和兵役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文景之治
列表比较“秦亡与汉兴”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
——班固《汉书》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汉陶俑面带笑意,再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堪称“东方蒙娜丽莎”
秦兵马俑
汉陶俑
秦·二世而亡
汉·四百余年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这一历史时期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
第一个盛世。
1.(2022·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A
A
直击中考
3.(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
A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开国之君:刘邦,又称汉高祖
都城:长安
休养生息
原因: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措施:
①士兵还乡务农,奴婢释放为平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
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减轻农民负担;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之治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