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林尘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化州市林尘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6 09:53:08

文档简介

林尘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D C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D B B B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D B D D C A C
31.(1)特点:①多种选官制度并存;②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③选官标准逐渐完善;④选官范围不断扩大;⑤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答出4点)(8分)
(2)差异:①晚清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儒家经典,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②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③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答出3点)(6分)
(3)基本原则:①公平公正。②德才兼备。③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4分)
32.(1)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
②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③“县”隶属于郡。
特点:①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②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8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不利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举措: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改革财政掌控国家经济命脉。(8分)
(3)创新: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4分)
(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统筹兼顾。(2分)林尘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郡县制的推行C.刺史制的建立 D.科举制的建立
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这体现( )
A.君主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C.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
6.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7.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8.雅典公民大会通常在一个名为普尼克斯的山丘上举行,圆形会场依山就势。在这样一个露天场地,数以千计的人们必须在当日完成烦琐复杂的议事日程。这表明雅典制度的特点是( )
A.居民参政 B.寡头政治 C.轮流坐庄 D.直接民主
9.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 )
A.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
C.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10.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找到了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践行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设想;法国则在革命与专制的循环中找出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确立君主制
B.美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设想是指建立联邦制
C.英国和美国的办法和设想都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
D.《人权宣言》结束了法国革命与专制的循环
11.为了抑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权力,1302年,法王菲利普四世第一次把第三等级召来参加议会,亦即“全国的大会”,这就是“三级会议”。对该议会的召开解读正确的是( )
①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②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
③瓦解了法国的封君封臣制度 ④其中城市的市民代表享有议政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12.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发文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国王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于是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专制制度已恢复
C.内阁应对国王负责 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13.下图是一幅描绘1215年英王约翰与贵族签订《大宪章》的漫画。画中贵族们用《大宪章》紧紧地裹挟着国王,国王的手脚被牢牢束缚。这幅漫画表现出( )
A.贵族推翻了国王的统治 B.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14.《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存在一定局限性
15.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建立了(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实行的原则是( )
A.行政区 B.三三制 C.民主集中制 D.政治协商
1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 )
A.总统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8.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9.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20.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21.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22.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
时期 概况
西周 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 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 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 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3.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24.“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25.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B.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管理 D.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26.19世纪的英国文官皆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 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
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 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27.“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据此判断,上述考课之法应实行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 )
A.军功爵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9.下面为《奏定学堂章程》的部分内容,其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等……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秀才)功名。
——摘编自《奏定学堂章程》
A.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废除了科举选官制
30.有学者研究发现:汉末宗室刺史、州牧的任命方式经历了从皇帝亲自处理到权臣把控后皇帝再安排、最终发展到地方互表乃至自称的过程。这表明当时( )
A.宗室势力强势崛起 B.察举制度受到冲击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监察体制得以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
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4分)
32.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汉初,郡县制是基本行政体制,但又先后分封异姓王、同姓王,所以又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封国有王、侯两级。诸侯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它们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地方管理上又实行什么制度?有何不利影响?汉武帝的哪项措施成功地消除了这个不利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客观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