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同步训练A组
(第1题)
1.根据消化系统模式图回答问题:
(1)能产生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的器官是(4)肝脏。
(2)消化道中只有消化而基本无吸收功能的是(2)口腔;只有吸收而无消化功能的是(9)大肠;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是(5)胃和(8)小肠。
7→7→3→5→8→9→10。
(4)位于消化道内的腺体有胃腺和肠腺。
(第2题)
2.如图是牙齿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图中一、二、三所指的名称:
一、牙冠;二、牙颈;
三、牙根。
(2)构成牙齿的主要成分是[2]牙本质。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是[1]牙釉质。
(3)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牙痛实际上是病菌侵染到牙齿的哪部分所致?(D)
A. 牙釉质 B. 牙骨质
C. 牙本质 D. 牙髓
(4)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所致,因此我们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龋齿。
(5)牙齿结构中,损坏后不能再生的部分是(C)
A. 牙本质 B. 牙骨质
C. 牙釉质 D. 牙髓
3.下列小肠结构不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是(D)
A. 小肠长5~6米
B. 肠壁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里有肠腺
4.如图所示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表示肝脏的是①,分泌的消化液将流入②。
(第4题)
5.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人体的哪个器官中初步被消化?(A)
A. 口腔、胃、小肠 B. 胃、小肠、大肠
C. 胃、口腔、小肠 D. 小肠、口腔、胃
6.某同学患胆囊炎,你认为他目前最不适宜食用的美味是(D)
A. 香椿炒鸡蛋 B. 海米油菜
C. 白菜炖粉条 D. 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7.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的一组消化终产物是(D)
A. 蛋白质、淀粉、脂肪
B. 氨基酸、麦芽糖、甘油、脂肪酸
C. 二氧化碳、水、尿素
D. 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8.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消化器官是(D)
A. 胃 B. 咽
C. 大肠 D. 肝脏
9.有些抗生素对胃有较大刺激作用,这些药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的原因主要是(A)
A. 胃液对胶囊不起作用,可顺利地经胃入小肠
B. 为了服药方便,便于吞咽
C. 让药在胃里慢慢渗透出来,减轻突然的刺激
D. 以上几点都对
10.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可采用静脉注射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但全营养液的成分中肯定没有(A)
A. 蛋白质 B. 氨基酸
C. 无机盐和维生素 D. 葡萄糖
11.有三种消化液甲、乙、丙,它们都不是唾液和肠液。其中,甲消化液能促进乙消化液消化脂肪,甲消化液和丙消化液均不能消化淀粉,而乙消化液和丙消化液都能消化蛋白质。那么,甲、乙、丙三种消化液分别是(B)
A. 胆汁、胃液、胰液 B. 胆汁、胰液、胃液
C. 胰液、胆汁、胃液 D. 胃液、胆汁、胰液
同步训练B组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对蛋白质的消化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肠液和胰液
B. 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液开始消化的顺序是:淀粉、蛋白质、脂肪
C. 用唾液、胃液和肠液的混合液能很快消除容器中的油垢
D. 肝脏分泌的胆汁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能起乳化作用促进脂肪消化
【解析】 胆汁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即将脂肪分解成较小的颗粒,而由唾液、胃液和肠液组成的混合液中没有胆汁,会影响对油脂的消化作用。
13.氟化物与人体牙齿的抗腐蚀关系早在20世纪前叶就被人们了解。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一条有天然氟化物的河流两岸随机挑选1000名儿童做牙齿检查,其中一半为5岁幼儿(乳牙期),另一半为12岁儿童。图中显示儿童腐烂的、掉了的或修补的牙齿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
(第13题)
A.5岁幼儿群比12岁儿童群蛀牙多
B.使用含一定含量氟化物的牙膏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
C.北岸儿童的蛀牙比南岸儿童的多
D.只有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才能防止蛀牙
【解析】 A中由图可知,左图的5岁组蛀牙数目多。B中5岁组和12岁组中含氟多的,蛀牙数都少,所以含氟牙膏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C中5岁组和12岁组北岸儿童蛀牙数都比南岸多。D中,图中只研究了氟化物对防止蛀牙有利,没有证据表明其他物质不能防止蛀牙。
14.据报道,某人因为腹痛难忍,到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他患了急性胆囊炎,为他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没想到病人的腹痛更加剧烈,几天后连肠都坏死了。于是医生不得已又切除了他的全部小肠和部分大肠。病人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的生活从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1)人的胆囊切除后,食物中脂肪(填“糖类”“蛋白质”或“脂肪”)的消化会受到较大影响。
(2)若人的全部小肠和部分大肠被切除,就只能通过静脉滴注获得营养,这是因为从消化道摄入的食物失去了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解析】 (1)切除胆囊,人体缺少能够乳化脂肪的胆汁,所以脂肪消化受影响。(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切除小肠后,此功能便失去了。
15.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报道:英国一家医院的医生实施了不打开腹腔成功摘除病人阑尾的手术。医生用一根软管从病人的口腔插入,软管的前端带有微型摄像头和由细线牵引操控的手术工具。
(第15题)
(1)如图所示是人体腹部的解剖图,图中①所示器官叫肝脏,它能分泌胆汁;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图中标号[⑤]所指的器官。
咽→咽→食道→胃→小肠(或④→⑤)→大肠上的阑尾。
(3)“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常被用来讽刺思考问题不着边际的人,但想象力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要,有依据地“异想天开”是值得鼓励的。请你根据上述新闻报道,思考利用上述技术还能干什么?
【答】 利用上述技术对胆道、消化道、血管、心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进行手术。例如:进行胆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尿管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卵管堵塞的疏通手术等。
(第16题)
16.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三种成分经过消化道时被消化的情况。下端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及排列顺序,据图回答:
(1)甲表示脂肪的消化,乙表示淀粉的消化,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
(2)乙曲线表示的营养成分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3)甲曲线表示的营养成分需要经过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后才能消化。
(4)从图中可以看出,食物的化学消化开始于[A]口腔,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在此处发挥作用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胰液。
【解析】 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道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
(1)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乙最先被消化,然后是物质丙被消化,最后是甲被消化,可以判断乙是淀粉,丙代表蛋白质,甲代表脂肪。
(2)图中甲、乙、丙都能在D消化道内被消化,可以判断D代表小肠;乙淀粉在A中开始消化,则A代表口腔;蛋白质在C中开始被消化,则C代表胃。
(3)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只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
(4)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能在小肠内被消化,是因为D中含有多种消化液,如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肠液和胰液,乳化脂肪的胆汁。
课件8张PPT。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
同步训练A组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B. 一种酶可以催化多种化学反应
C.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D. 大多数酶是一类蛋白质
2.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催化作用大大降低,原因是(D)
A. 酶发挥催化作用只有一次
B. 胃蛋白酶被小肠稀释
C. 小肠内的温度高于胃内的温度
D. 小肠的酸碱度比胃内的酸碱度高
3.下表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D)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盐酸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
温度
37℃
37℃
100℃
0℃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A. 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 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 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4.分析如图所示的实验并回答问题:
(第4题)
(1)该实验是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实验过程D中[2]号试管糨糊颜色不显蓝色,原因是淀粉已被唾液完全消化;[1]号试管中颜色显蓝色,原因是淀粉没有被分解。
(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再重复D过程,则两个试管中糨糊的颜色均显蓝色。
5.人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D)
A. 所吃的食物不能被消化
B. 胃肠蠕动减慢
C. 体内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 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6.已知淀粉遇碘液会变成蓝色,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某同学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 淀粉溶液、碘液、新鲜唾液、清水以及试管若干。
【实验步骤】
(1)在标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2)向A试管中加入2毫升新鲜唾液,则同时应向B试管加入2毫升清水。
(3)在适宜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2滴碘液后观察。
【实验结果及预测】
(4)若A试管中颜色变为蓝色,B试管也变为蓝色,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无分解作用。
(5)若A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B试管变为蓝色,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分解作用。
(第7题)
7.酶是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催化酶。下列所示为人体内某种酶在不同pH条件下,其催化效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B)
A. 当pH从5升高到7,酶的催化效率逐渐升高
B. t1的温度大概在37℃左右
C. 人体内各种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最高
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逐渐降低→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逐渐降低
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
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
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
有无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2毫升唾液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A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2滴
(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唾液。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填“变蓝”或“不变蓝”)。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温度是否影响唾液消化淀粉。
(4)如果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馒头碎屑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搅拌不充分;试管保温时间不够;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不够)(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 淀粉遇碘会呈蓝色,若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则不出现蓝色。1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浅蓝色,说明淀粉有部分没有分解,应该从影响淀粉消化的各种因素找原因。
9.淀粉酶的种类很多。某科学兴趣小组从浸泡后的绿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为了研究酸碱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以淀粉琼脂为材料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片大小相同的滤纸小圆片,编为l~5号。将其分别在五种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下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图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琼脂薄片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子。
②将培养皿置于37℃的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将碘液均匀滴入培养皿中,约1分钟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的碘液。
③实验结果发现: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清晰区(即没有变蓝色的区域),其中3号周围的清晰区面积最大,4号和5号周围以及其余部位均显蓝色,如图乙所示。
(第9题)
滤纸编号
溶液成分
1
淀粉酶溶液
2
淀粉酶溶液+稀盐酸
3
淀粉酶溶液+稀碳酸钠溶液
4
稀盐酸
5
稀碳酸钠溶液
(1)为什么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会出现清晰区?因为1~3号小圆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
(2)为了判断酸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应选择第2号与哪几号进行对照?1和4。(填滤纸编号)
(3)实验结果表明,弱碱性(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解析】 碘遇淀粉变蓝色,但1号、2号和3号滤纸周围没有显蓝色,说明该区域及附近的淀粉已经被分解了;而4号和5号周围以及其余部位均显蓝色,说明该区域及附近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滤纸1号、2号、3号和4号、5号的区别是前3号滤纸浸泡的溶液中有淀粉酶,而4号、5号没有。要判断酸性对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我们可以对比如下物质的催化作用:加酸性的淀粉酶、不加酸性的淀粉酶、酸性物质,所以可选2号与1号、4号进行对比。因为3号周围的清晰区面积最大,所以3号周围的淀粉被分解最多,说明在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同步训练B组
10.为了探究pH是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3号。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的淀粉溶液。
步骤二: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不同的盐酸溶液3毫升,使1~3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0、4.5、6.0。
步骤三: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相同浓度的稀释唾液(唾液的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摇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3分钟。
步骤四: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步骤五:观察并对比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则pH__不是__(填“是”或“不是”下同)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②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则pH__是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3支试管都要选择37℃,并且恒温?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恒温可以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解析】 温度和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在探究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时,要控制温度保持不变,即题中37℃恒温(这也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此做法也可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碘能使淀粉变蓝,根据在不同pH作用下的淀粉的消失情况来判断酶的活性。
11.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就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黄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
28秒
12秒
6秒
4秒
12秒
17秒
根据表中有关实验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60℃。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60℃时,除去奶渍所需时间最短。
12.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B)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0毫升3%H2O2+1毫升过氧化氢酶 保温5分钟
对照组:20毫升3%H2O2+1毫升蒸馏水 保温5分钟
B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毫升3%可溶性淀粉+1毫升新鲜唾液 保温5分钟斐林试剂检验
对照组:2毫升3%蔗糖+1毫升新鲜唾液 保温5分钟 斐林试剂检验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5毫升3%可溶性淀粉+2毫升3%可溶性唾液+碘液→每隔5分钟将唾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毫升3%可溶性淀粉、1毫升不同pH缓冲溶液和1毫升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分钟,斐林试剂检验
A. A B. B
C. C D. D
【解析】 A.检验酶催化具有高效性,该实验虽然设置对照组,但缺乏鉴定酶催化具有高效性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酶催化具有专一性的设计,以2毫升3%蔗糖+1毫升唾液作为对照,然后斐林试剂检验,探究唾液只能消化可溶性淀粉,不能消化蔗糖,符合题意;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虽然设置温度为单一变量,但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无法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不符合题意;D.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pH为变量,但实验中没有设计具体的pH值,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故不符合题意。
13.实验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面的实验就是为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准备五支试管,加入等量的酶溶液后,把每支试管放入提前准备好的不同温度的烧杯中,然后再分别加入一块1厘米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记录蛋白块消化的时间(注意:实验中要保证每个烧杯的水温恒定)。记录结果如下:
温 度
10℃
20℃
37℃
52℃
7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分
25
18
10
28
不消失
请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酶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酶活性越大,蛋白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请想出一种办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将蛋白块处理得更小一些。
(4)你认为本实验中的酶可以叫做蛋白酶,在人体中含有该种酶的消化液有胃液、胰液、肠液。
(5)由此实验可知,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水温最好掌握在37℃左右。
【解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温度为37℃时,蛋白质被消化所需的时间最短,因此这时酶的活性最强;
(2)酶的活性越强,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就强,蛋白质被分解的速度就越快,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3)增加消化酶与蛋白质的接触面积,可以缩短蛋白质被分解的速度,因此实验中将蛋白质处理得更小一些,就可缩短实验时间;
(4)消化蛋白质的酶称为蛋白酶,胃液、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这种酶;
(5)因为在37℃时,酶的活性最强,因此使用加酶洗衣粉时,为了提高洗涤效果,应注意水温保持在37℃左右。
课件8张PPT。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