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体内物质的运输(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3体内物质的运输(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02-28 21:42:18

文档简介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1)
同步训练A组
1.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可以看到白细胞区别于红细胞的特点是(A)
A. 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B.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C. 数量比红细胞多,形状不规则
D. 颜色鲜艳,很醒目
2.下列关于红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红细胞
B.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一种含铁的血红蛋白
C. 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D. 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多时,会引起贫血
3.下图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B)
4.下面关于血液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B. 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C. 释放供应能量
D. 防御保护作用
(第5题)
5.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
A. 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 ②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C. 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 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
6.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B)
A. 血浆、白细胞  B. 红细胞、白细胞
C. 红细胞、血小板  D. 血小板、白细胞
(第7题)
7.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A. 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 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 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8.如图,将新鲜的血液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D)
9.有关健康人体内血液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A.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B.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C.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
D. 血小板是最小的有核血细胞
          
同步训练B组
10.冬冬感冒去医院,医生让他验血后,根据下表所示的报告单开了处方,据此回答。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部分)
化验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RBC(红细胞)
4.8×1012/升
(3.5~5)×1012/升
WBC(白细胞)
18×109/升
(3.5~10)×109/升
PLT(血小板)
210×109/升
(100~300)×109/升
(1)血液中能吞噬和包围病菌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2)阅读报告单,对照正常参考值,你发现冬冬不合格的化验项目是白细胞。根据这项指标,医生诊断冬冬有炎症,所以处方中开了能杀死细菌的抗生素——头孢克肟片。
11.如图是显微镜视野中人血涂片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当人体某处受伤出血时,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③]血小板;若伤口受病菌感染发炎,数量明显增多的是[②]白细胞。
,(第11题))
(2)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3)小燕经常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红细胞的数目为3×1012/升(女子正常值为4.2×1012/升)。据此判断小燕可能患有贫血。平时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解析】 (1)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白细胞有杀菌作用,因此细菌增多时,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2)红细胞无细胞核,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3)贫血表现为红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值,原因是缺少血红蛋白,平时应多吃含铁的食物。
12.小红下课后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妈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血液的知识,血液中有血浆和血细胞。原来,血细胞可是我们人体的‘好朋友’。它们当中有的像勤劳的搬运工,有的像忙碌的修补匠,还有的像英勇的战士,保卫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小红妈妈听得很迷茫,请你结合血液的组成帮助小红的妈妈弄清楚:
(1)“搬运工”“修补匠”和“战士”分别指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
(2)“搬运工”到底在搬运些什么?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这种“搬运”是靠其中的哪一种成分来完成的?血红蛋白。
(3)请你说说“英勇的战士”是如何保卫我们身体健康的?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4)我们的好朋友“搬运工”“修补匠”“战士”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我们体内的红骨髓担负着它们的再生任务。
【解析】 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即“搬运工”;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功能,能修补伤口,即“修补匠”;白细胞具有杀菌作用,即“战士”。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课件8张PPT。4.3 体内物质的运输(1)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
同步训练A组
1.如图是人体心脏及所连血管的解剖图。据图回答:
(第1题)
(1)心脏壁最厚的腔是[5]左心室,与它相连的血管是[1]主动脉。[3]是肺静脉,管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2)人有时需从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测,则在心脏的[7]右心房最先发现这种药物。
(3)当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时,心脏的房室舒缩状态为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2.用止血带扎住上臂,则前臂的血管隆起,隆起的血管和使血管发生隆起的结构分别是(B)
A. 动脉 动脉瓣  B. 静脉 静脉瓣
C. 动脉 静脉瓣  D. 静脉 动脉瓣
(第3题)
3.李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并绘图。
(1)他首先判断出B处是毛细血管,你认为他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2)如果要进一步科学地判断出A和C的血管类型,还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流动方向。
4.下面是某同学的部分观察结论,与事实相符的是(B)
A. 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
B. 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C. 心房与动脉相连,心室与静脉相连
D. 动脉内有动脉瓣、静脉内有静脉瓣、心脏内有房室瓣
(第5题)
5.根据人体的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是__①__。(填标号)
(2)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指__③__血管。(填标号)
(3)图中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__②__(填标号),该血管管壁只由__一__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第6题)
6.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C)
A. 动脉 a处  B. 静脉 a处
C. 动脉 b处  D. 静脉 b处
7.患有心脏病的人猛然坐起时,有时会引起心脏跳动暂停而导致“死亡”。此时医生会急捶其身体某部以使心脏恢复跳动。请问急捶部位应是(B)
A. 前胸中部偏左上方  B. 前胸中部偏左下方
C. 前胸中部偏右上方  D. 前胸中部偏右下方
8.当人的心脏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张开时,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是(D)
A. 由心房流向心室  B. 由心室流向心房
C. 由心房流向动脉  D. 由心室流向动脉
9.当护士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用橡胶管扎紧上臂,在被扎处的远心端静脉因积血管膨大起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D)
A. 静脉血管内没有瓣膜
B. 静脉的分布位置都十分浅,血流快
C. 静脉的管腔很大,管壁的弹性大
D. 静脉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
同步训练B组
10.图甲所示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乙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现象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2)通常情况下,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3)图乙所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者认为2处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解析】 (1)鱼的呼吸离不开水,滴加清水,保证小鱼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2)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情况低倍镜就可看清。
(3)在显微镜下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为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第11题)
11.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2]左心房。
[4]左心室。
[6]上腔静脉。
[7]主动脉。
(2)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它能够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引起心脏的搏动。
(3)血液在心脏中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原因是有[11]、[12]动脉瓣和[10]、[13]房室瓣能控制血液流动的方向。([ ]中括号内填数字)
(4)心壁最厚的是[4]左心室。
【解析】 (1)图中结构:1右心房;2左心房;3右心室;4左心室;5下腔静脉;6上腔静脉;7主动脉;8肺动脉;9肺静脉;10房室瓣;11动脉瓣;12动脉瓣;13房室瓣
(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壁主要由心肌(肌肉组织的一种)组成,心肌能够收缩和舒张,从而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可见,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是与其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功能相适应的。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4)在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此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因此左心室的壁最厚。
课件7张PPT。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4.3 体内物质的运输(3)
同步训练A组
1.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题)
(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2)肺循环开始于右心室,肺循环完成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的原因是由左心室出来的血循环路线长。
(4)C处血液养料成分明显增多,这与小肠的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2.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不会混合,主要与心脏的哪种结构有关?(B)
A.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
B. 左右两大腔不相通
C. 心脏与血管相连
D.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3.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治疗。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D)
A. 只有体循环
B. 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
C. 只有肺循环
D. 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4.如图为人体循环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第4题)
(1)甲、乙、丙所表示的血管依次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如果图中所示部位为肺泡周围,那么血液流经[丙]后,血液的成分变化是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如图中所示部位为组织细胞周围,那么血液流经[丙]后,血液的成分变化是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4)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发现,图中[丙]内的血液流动特点是血流缓慢,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5.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第5题)
(1)图中所示血管为毛细血管,与其他血管相比,管内血流速度最__慢__。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__小肠__(填器官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经过物质交换后,从该血管流出的是静脉血。
6.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第6题))
(1)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图中能完整表示出的是肺循环,该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
(2)在心脏①与②、③与④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保证血液在心脏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
(3)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6]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将会增加(填“增加”或“减少”),血液变为动脉血。
(4)血液能携带氧,是与某种血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有关,这种物质的特性是氧气浓度高处易于与氧结合,氧气浓度低处易于与氧分离。
(5)图中流静脉血的血管是7、8,流动脉血的心脏腔室是3、4(填序号)。
7.某人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若其内的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最有可能滞留的部位是(C)
A. 下肢静脉  B. 右心房
C. 肺部毛细血管  D. 肺静脉
(第8题)
8.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表示(B)
A. 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B. 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C. 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 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9.全国义务献血金奖获得者,东营区龙居镇南李村村民李建武,十余年来义务奉献出了相当于全身血量2倍多的12万毫升鲜血,医生给他抽血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C)
A. 桡动脉  B. 毛细血管
C. 静脉  D. 肱动脉
10.小明学习了输血和血型知识后,归纳了以下几点,不恰当的是(D)
A.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B. 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
C. 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
D. 初中生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11.自从ABO血型发现以来,人类通过输血挽救了大量因失血而生命垂危的病人,下列有关血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 人类的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血型是可以遗传的
B. 在任何情况下,O型血都是优先考虑的供血者
C.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 由于胎儿和母体的血液不是直接相通,胎儿的血型可以与母体不同
12.在“4·20”四川芦山地震抢险救灾中,发现某老大爷重伤,紧急抢救时需要输血,经医生验血后,志愿者甲(A型)和志愿者乙(O型)各献血200毫升,而志愿者丙(B型)也要献血,以表达爱心,但被医生婉拒。由此可以判断,受重伤的老大爷的血型是A型。
同步训练B组
13.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第13题)
(1)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房连接肺静脉,肺动脉与右心室相连。同侧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2)图中[①]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此处时,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变为动脉血流回心脏。
(3)图中④表示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里的营养成分会增加(填“增加”或“减少”)。
(4)血液经过全身各器官后,变为含氧较少的静脉血,由上、下腔静脉流回心脏。
【解析】 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其中,血液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处发生气体交换,静脉血通过肺泡排出二氧化碳,从肺泡获得氧气,变成动脉血,经心脏输向全身;动脉血流经全身,全身组织细胞从动脉血中获得氧气,向血液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动脉血因此变成静脉血。
14.如图所示为人体血管中血液内的O2和CO2含量的变化。图中的A为肺动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4题)
(1)曲线a表示的是氧气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
(2)曲线b在B段血管处迅速下降是由于血液在肺泡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3)曲线a所表示的气体在血液内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被运输。
(4)B代表的血管类型为毛细血管。
【解析】 因为A处血管是肺动脉,血液流往肺导致O2含量增加,CO2含量降低,所以a应是O2,B是肺部毛细血管网。
15.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进入血液的。
(第15题)
(2)图中血管⑥的名称是肺静脉,⑥中流的是动脉血。
⑦的方向流动。
→⑦的方向流动。
(4)实验人员测定某人的肺泡、静脉血、动脉血以及组织细胞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氧气
40
100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请你据此判断出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A、C。
(5)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药物需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解析】 肺泡与外界环境是通过吸气和呼气即呼吸运动来实现气体交换的,而肺泡与组织细胞又是由于浓度高低不同即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
16.汶川赈灾大批伤员需要输血抢救,当地库存血供不应求,各族人民踊跃献血,确保灾区供血。请回答下列有关血型和输血的问题:
(1)人的ABO血型由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决定的。
(2)输血前必须先要检查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在缺乏同型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输入少量异型血,决定异型血之间能否输血的关键因素是献血者的红细胞是否会与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
(3)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ABO血型各不相同,丙、丁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则甲的血型是O型,丁的血型是A型。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输血者,丙、丁的红细胞能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则甲是O型血,丁是A型血。
课件8张PPT。4.3 体内物质的运输(3)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