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5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5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12: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
新闻
广义
消息
通讯
报告文学
特写
评论
狭义
消息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1. 新闻的特点:
2. 结构:
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1.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2.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
  4.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基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
  
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
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
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
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
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
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
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
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
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
香港回归谈判: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课文朗读(3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港督府
末任港督彭定康
英王储查尔斯
英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字词解释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导语(第1段)
3、主体 (2—10段)
4、结语(最后1段)
讨论: 说说你对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含义的理解。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油轮离开香港。另一方面,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而“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者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易帜交接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意义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揣摩语句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面色凝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产生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厚。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新闻作品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1.报道采用了散文笔法。
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
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了鲜明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比如“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四十四十分”“晚六时十五分”“七点四十五分”等等。
该文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的是“最后一刻”的五个场面,形成了安排有序的结构。其中描述比较详细的三个场面分别是: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另外两个比较简略介绍的场面是: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
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现实的场景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引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这些背景材料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有不再来的意味。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
小结
高考练习题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补写标题和导语
8月1日下午,台风“桃芝”扑向青岛,市区10多条主要交通干道出现积水,100多棵大树被风刮倒在地,造成交通堵塞,近10条公交线路被迫停运。汛情就是战情,青岛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立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防汛减灾,安全生产。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等市领导冒雨察看汛情,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办公,指挥处理紧急情况。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等驻青部队和武警青岛支队的广大官兵也奋力抢险。狂风暴雨中,当北海舰队接到防汛指挥部抢险救灾的求援电话后,舰队首长亲自坐镇指挥,官兵们拿着铁锹,冒着倾盆大雨迅速赶到崂山北宅和崂山水库,和群众肩并肩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面对即墨、城阳、崂山、黄岛等受灾地区的求援,青岛警备区共出动500余名官兵,驾驶冲锋舟投入到各受灾区域。在受灾较重的毕家村,市长杜世成和青岛警备区司令员姚春阳亲临现场,指挥村民和某海防团近200名官兵在水中抢险。在即墨市,警备区船运大队派出的冲锋舟迅速救出被困在水中的20名群众。各个市区的人民武装部也火速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分赴受灾点抢险。
标题:官兵齐心抢险情
导语:8月1日下午,台风“桃芝”扑向青岛,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等市领导冒雨察看汛情,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办公,指挥处理紧急情况。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30个字以内)
日前,在对贺兰山深处山嘴沟石窟壁画进行调查时,在地表浮土中发现零星西夏文佛经残片,研究人员顺藤摸瓜,竟从几十厘米的浮土中清理出数百页西夏文献。据专家介绍,这是继1991年贺兰山拜寺沟西夏方塔后,我国境内最大的西夏考古发现之一。山嘴沟石窟于20世纪80年代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直未明确其具体年代。9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贺兰山西夏寺院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在对山嘴沟石窟壁画进行清理时意外发现了西夏文献,从而明确此处为西夏石窟。
答案 宁夏发现数百页西夏文献,确定山嘴沟石窟为西夏石窟。
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