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探索科学奥秘 不断传承优秀文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单篇与联读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通过对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认识,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3.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4.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5.运用本单元的说明、说理的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单篇设计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1)1955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2)1969年,带领专业研究团队,寻找并提取抗疟成分。
(3)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4)1972年,找到了青蒿素的无色晶体。
(5)1973年,在海南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
(6)1979年,国家科技委授予“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7)1982年,发表《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引起世界关注。
(8)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9)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青蒿素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2.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对中草药的好奇与热衷
(2)不断地研究试验
(3)传统中医文献的启示
(4)中国同事和国际友人的帮助
3.青蒿素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1)青蒿素的广泛应用,拯救了许多生命。
(2)让世界认识了中医的巨大疗效,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3)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更多造福人类。
(4)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研究发掘,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本文写了加来道雄童年的哪两件趣事?你们童年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吗?
明确:
一是想象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周围的世界;二是对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巨大兴趣。
2.这两件趣事对他成长有什么巨大影响?
明确:
一是培养了他好奇心和想象力;二是对科学产生了巨大兴趣;三是激发了积极参与试验的探索精神。
3.他的童年经历带给我们当代青年哪些重要启示?
明确:
一是童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很重要;二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不可少;三是动手实践和积极探索是发现科学奥秘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建筑的特征》
1.本文写了中国建筑的哪九大特征,这些特征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1)九大特征是: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平面布置上讲求左右对称;木材结构是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斗拱的普遍运用;举架的大量运用;屋顶讲究壮丽的装饰性;采用朱红作为建筑的主要颜色;构件交接注重高度的装饰效果;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
2.以你身边的建筑为例,这些建筑有哪些明显的特征符合作者的观点。
3.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何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这跟开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相矛盾吗?
明确:
“可译性”问题主要说的是不同民族建筑之间的功能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汇和文法不一样,但是建筑的功能作用是可以是一致的。
(四)《说“木叶”》
1.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围绕论点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本文的论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论证思路:先是指出“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接着指出“树叶”和“木叶”的不同;再是归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2.本文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有哪些重要启示?
明确:
一是诗歌意象具有暗示性,追求含蓄蕴藉的效果,要注意诗歌意象背后的意义;二是诗歌意象具有传承性,有其重要的文化内涵;三是诗歌鉴赏需要通过意象来理解思想情感。
3.作为一篇文艺随笔,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明确:
一是要通过大量的例证来佐证观点;二是要通过大量对比进行辨析;三是逻辑推理要严谨,不能以偏概全;四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有深度广度。
三、联读设计
1.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与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成长历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明确:
(1)相同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强烈兴趣和爱好;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不断探索;深受前人的启发,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2)不同点:前者是成人后的成长经历,后者是童年的奇思妙想;前者的成长既有个人的努力,也有国家的器重和团队的支持,后者则主要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2.中医学、中国建筑和中国古典诗歌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有哪些共性特征?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明确:
共性特征: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是底蕴深厚,价值巨大;三是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我们的态度做法:一是热爱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深刻理解它们的价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三是当好宣传员,讲好中国故事。
3.本单元的主题是“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无论是中医学、物理学、中国建筑、中国诗歌,都需要不断探索,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这四篇文章让你如何更好理解“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关系?
明确:
首先要做好传承,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其次要创新技术和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提炼前人的优秀成果;最后要把传承与创新纳入国际化的大舞台,利用国际资源,不断走向世界,更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