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其化合物-2024届高三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元素及其化合物-2024届高三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5 15: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素及其化合物
1.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加热固体,产生无色气体:
B. 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出现白色浑浊:
D. 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
B. 食醋去除水垢中的:
C. 利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
D. 去除废水中的:
3.下列方程式不能准确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 )
A. 酚酞滴入醋酸钠溶液中变为浅红色:
B. 金属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淡黄色固体:
C. 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有无色气体产生:
D. 将二氧化硫通入氢硫酸中产生黄色沉淀:
4.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期间,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
A. NaOH B. NaCl C. NaClO D.
5.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不合理的是( )
A. 将废铁屑加入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
B. 铝中添加适量钾,制得低密度、高强度的铝合金,可用于航空工业
C. 盐碱地含较多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 无水呈蓝色,吸水会变为粉红色,可用于判断变色硅胶是否吸水
6.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和均为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B.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和
C. 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NO和作为肥料,实现氮的固定
D. 工业废气中的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7.关于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浓具有强吸水性,能吸收糖类化合物中的水分并使其炭化
B. NaClO、等氯的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会随溶液的pH减小而增强
C. 加热NaI与浓混合物可制备HI,说明比HI酸性强
D. 浓和稀与Cu反应的还原产物分别为和NO,故稀氧化性更强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浓糊状混合物可用于刻蚀玻璃
B. NaOH是强碱,因此钠盐的水溶液不会呈酸性
C. 溶洞的形成主要源于溶解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D. 与的反应中,既是还原产物又是催化剂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
A. 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
B. 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
C.
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
D. 向悬浊液中滴加足量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10.下列固体质量增加的是( )
A. Cu加入氯化铁 B. Zn加入硫酸
C. 通入灼热氧化铜 D. 高温下水蒸气通入Fe
11.在pH为1的的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后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
A. B.
C. D. 、
12.氮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氨态氮肥为何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____。
在合成氨工业中,压强通常控制在,其原因是____。
侯德榜联合制碱法是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足量的氨气与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烟气中的与尿素的化合价为反应进行脱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_,若反应过程中有反应,则电子转移的数目为____。
常温下,在氯化铵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使其,则____填“<”、“>”或“=”。
1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铝的金属活泼性强,可用于制作铝金属制品
B. 氧化铝熔点高,可用作电解冶炼铝的原料
C.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可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
D. 明矾溶于水并水解形成胶体,可用于净水
1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室温下,Na在空气中反应生成
B. 室温下,Al与溶液反应生成
C. 室温下,Cu与浓反应放出NO气体
D. 室温下,Fe与浓反应生成
1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B. 稀硫酸具有酸性,可用于除去铁锈
C.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纸浆漂白 D. 具有两性,可用于电解冶炼铝
1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铁粉能与反应,可用作食品保存的吸氧剂
B. 纳米能与酸反应,可用作铁磁性材料
C.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Cu
D. 聚合硫酸铁能水解并形成胶体,可用于净水
17.实验室制取少量水溶液并探究其酸性,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气体 B. 用装置乙制取水溶液
C. 用装置丙吸收尾气中的 D. 用干燥pH试纸检验水溶液的酸性
18.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固氮、人工固氮都是将转化为
B. 侯氏制碱法以、、、为原料制备和
C. 工业上通过催化氧化等反应过程生产
D. 多种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环”
19.氯化铁是一种重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化铁属于弱电解质 B. 氯化铁溶液可腐蚀覆铜板
C. 氯化铁可由铁与氯气反应制得 D. 氯化铁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0.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两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铝有强还原性,可用于制作门窗框架
B. 氧化钙易吸水,可用作干燥剂
C.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D.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作潜水艇中的供氧剂
2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两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能使某些色素褪色,可用作漂白剂 B. 金属钠导热性好,可用作传热介质
C. NaClO溶液呈碱性,可用作消毒剂 D. 呈红色,可用作颜料
22.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和乙醇反应可生成 B. 工业上煅烧黄铁矿生产
C. 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制备NO D. 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反应可制备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会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
B. 的热稳定性比强
C. 具有氧化性,其稀溶液可用于消毒
D. 钢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主要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高压钠灯可用于道路照明
B. 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
C. 工业上可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的方法获得粗铜
D. 不溶于水,可用作医疗上检查肠胃的钡餐
25.下列由实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 向溶液中滴加氢硫酸,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具有氧化性
B. 向酸性溶液中加入粉末,紫色褪去,证明中含
C. 向浓中插入红热的炭,产生红棕色气体,证明炭可与浓反应生成
D. 向NaClO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先变红后褪色,证明NaClO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反应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糖类、蛋白质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FeO粉末在空气中受热,迅速被氧化成
C. 可漂白纸浆,不可用于杀菌、消毒
D. 镀锌铁皮的镀层破损后,铁皮会加速腐蚀
27.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图1:喷泉实验 B. 图2:干燥 C. 图3:收集 D. 图4:制备
28.按图装置进行实验。将稀硫酸全部加入Ⅰ中的试管,关闭活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中试管内的反应,体现的氧化性
B. 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还原性
C. 在Ⅰ和Ⅲ的试管中,都出现了浑浊现象
D. 撤掉水浴,重做实验,中红色更快褪去
2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物质性质实验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放入水中:
B. 通过灼热铁粉:
C. 铜丝插入热的浓硫酸中:
D. 通入酸性溶液中:
30.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的酸性
B. a处变红,说明是酸性氧化物
C. b或c处褪色,均说明具有漂白性
D. 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说明反应中无生成
3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能实现的是( )
A. :与稀HCl溶液混合 B. :与混合
C. :加热饱和溶液 D. :Cu丝与稀混合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和分别与反应得到和
B. Na和Li分别在中燃烧得到和
C. 与分别通入1L水中可产生相同浓度的和
D. 醋酸和硼酸分别加入适量中均可得到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碳酸氢钠受热之后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A正确;
B.过量的铁粉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生成,B错误;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利用强酸制取弱酸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C正确;
D.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混合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产生有香味的油状液体乙酸乙酯和水,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A.Cl2和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H2O,除了Cl2和H2O不能拆写其余均可拆写为离子,A正确;
B.食醋为弱酸不能拆写为离子,反应为2CH333COO-22O,B错误;
C.FeCl3将Cu氧化为CuCl2而自身被还原为FeCl2,反应为2Fe,C正确;
D.Na2S将Hg转化为沉淀除去,反应为Hg,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解析】A.酚酞滴入醋酸钠溶液中变为浅红色,是因为醋酸根水解呈碱性,离子方程式为: ,故A正确;
B.钠与氧气加热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方程式为:,故B错误;
C.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气,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将二氧化硫通入氢硫酸中产生黄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方程式书写,掌握物质性质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工业上用与NaOH溶液反应制取“84消毒液”,反应原理为,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用于杀菌消毒,故“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NaClO,答案选C。
5.【答案】C
【解析】A、铁和亚铁能将氯气还原为氯离子,从而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氯气,故A不选;
B、根据铝合金的性质,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故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故B不选;
C、,产物仍然呈碱性,不能改变土壤的碱性,反而使土壤更板结,故C选;
D、利用无水氯化钴和氯化钴晶体的颜色不同,故可根据颜色判断硅胶中是否能吸水,故D不选。
故选C。
6.【答案】D
【解析】A.和都是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酸雨的主要成因,其中是红棕色气体,而是无色气体,故A错误;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和CO,不含,故B错误;
C.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是铵盐和硝酸盐可作为肥料,不能吸收空气中的NO和,故C错误;
D.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能与反应生成,则工业废气中的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故D正确;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物及防治,加强化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基础考查,难度不大。
7.【答案】B
【解析】A.浓具有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以及强氧化性,使糖类化合物炭化过程中,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即把H、O按照2:1脱去生成水,糖类化合物自身并不含有水,故A错误;
B.NaClO、等氯的含氧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氧化性更强,而溶液的pH减小,酸性越强,故B正确;
C.加热NaI与浓混合物可制备HI,方程式为:浓,体现了浓的难挥发性,难挥发性的酸可以制取挥发性的酸,另酸性:,故C错误;
D.浓和稀与Cu反应的还原产物分别为和NO,则浓氧化性更强,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具体考查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浓磷酸的难挥发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氯的含氧酸盐与介质的关系,属于基本知识,基础题型,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8.【答案】B
【解析】A.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氟化硅和水,氟化钙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氟化氢,则糊状混合物中的氢氟酸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可用于刻蚀玻璃,故A正确;
B.硫酸氢钠是强酸的钠盐,在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故B错误;
C.溶洞的形成主要源于溶解于水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故C正确;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锰、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中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硫酸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生成的硫酸锰能做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则锰离子既是反应的还原产物又是反应的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反应生成硫酸锌和Cu,溶液蓝色消失,发生反应为:,故A正确;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反应为:,故B正确;
C.过氧化钠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由淡黄色变为白色,发生反应:,故C错误;
D.向悬浊液中滴加足量溶液,氢氧化镁转化成更难溶的氢氧化铁沉淀,发生反应为:,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发生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解答】
A.Cu插入氯化铁中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铜溶解,固体质量减少,故A错误;
B.Zn插入硫酸中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片溶解,固体质量减少,故B错误;
C.通入灼热氧化铜,氧化铜被还原生成铜,减少了氧元素的质量,固体质量减少,故C错误;
D.高温下水蒸气通入Fe发生反应:,固体质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铝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定量关系的计算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在pH为1的的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的反应为:,,,,分析可知,铝离子未全部沉淀,则氢氧根离子不足,反应后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故选:D。
12.【答案】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时,会使转化为挥发,造成氮元素流失,降低肥效
高压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转化率;压强过高会增大设备成本
和;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铵盐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氧化还原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掌握相关的化学原理是解答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后会生成氨气,会使转化为挥发,造成氮元素流失,降低肥效,所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故答案为: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时,会使转化为挥发,造成氮元素流失,降低肥效;
合成氨反应: 。正反应为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但压强过高会增大设备成本,所以在合成氨工业中,压强通常控制在,
故答案为:高压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转化率;压强过高会增大设备成本;
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足量的氨气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与尿素的化合价为,氮的化合价为反应进行脱硝,。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尿素中的氮元素、反应物中的氧元素,所得到的氧化产物是氮气、氧气,化合价变化为:升高的有,,降低的有,反应过程中有反应,化合价降低数目,化合价降低数目=化合价升高数目=转移的电子数目,若反应过程中有反应,则电子转移的数目为,
故答案为:和;;
常温下,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使溶液的,则,由电荷守恒可知,,则①,由于铵根离子水解能部分转化为,故根据物料守恒可知:②,将②代入①得,
故答案为:=。
13.【答案】D
【解析】A.铝在空气中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铝,致密氧化铝包覆在铝表面阻止铝进一步反应,铝具有延展性,故铝可用于制作铝金属制品,A错误;
B.氧化铝为离子化合物,可用作电解冶炼铝的原料,B错误;
C.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可以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C错误;
D.明矾溶于水后电离出的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用于净水,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室温下,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故A错误;
B.室温下,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B正确;
C.室温下,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故C错误;
D.室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5.【答案】B
【解析】A.碳酸氢铵为可溶性铵盐,含有N元素,可以作肥料,与其热稳定性无关,故A错误;
B.稀硫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铁和水,所以能除锈,该反应中体现稀硫酸的酸性,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漂白纸张,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与其氧化性无关,故C错误;
D.氧化铝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且Al较活泼,所以工业上采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Al,用氧化铝冶炼Al与其两性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A.铁粉具有还原性,能与反应,可用作食品保存的吸氧剂,故A正确;
B.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可用作铁磁性材料,与其能与酸反应无关,故B错误;
C.具有氧化性,能够氧化铜生成铜离子,可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Cu,故C正确;
D.铁离子水解能够生成具有吸附性的氢氧化铁胶体,所以聚合硫酸铁能水解并形成胶体,可用于净水,故D正确;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C
【解析】A.硫酸和可发生反应:,因此装置甲可以制取气体,A正确;
B.气体通入液体时“长进短处”,装置乙可以制取水溶液,B正确;
C.不会与饱和溶液发生反应,因此装置丙不能吸收尾气中的,C错误;
D.水溶液显酸性,可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其酸性,D正确;
答案选C。
18.【答案】A
【解析】A.自然固氮是将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不一定是转化为,比如大气固氮是将会转化为NO,A错误;
B.侯氏制碱法以、、、NaCl为原料制备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正确;
C.工业上通过催化氧化等反应过程生产,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正确;
D.氮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多种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环”,D正确;
故选A。
19.【答案】A
【解析】A.氯化铁能完全电离出铁离子和氯离子,属于强电解质,A错误;
B.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可用来蚀刻铜板,B正确;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与铁单质加热生成氯化铁,C正确;
D.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呈红褐色,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正确;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A.铝用于制作门窗框架,利用了铝的硬度大、密度小、抗腐蚀等性质,而不是利用它的还原性,A错误;
B.氧化钙易吸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吸收气体中或密闭环境中的水分,所以可用作干燥剂,B正确;
C.食品中含有的等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且对人体无害,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C正确;
D.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同时可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可作潜水艇中的供氧剂,D正确;
故选A。
2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所以可用作漂白剂,故A正确;
B.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作传热介质,故B正确;
C.次氯酸钠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作消毒剂,不是碱性的原因,故C错误;
D.呈红棕色,常用作红色涂料,故D正确;
故选C。
2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以化学反应为载体考查了理论与实际,工业生产要考虑成本问题,根据物质间的反应结合成本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发生了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黄铁矿煅烧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为,故B正确;
C.工业上氨催化氧化生成NO的反应方程式为,故C正确;
D.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反应不可以制取,故D错误;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A.会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故A正确;
B.受热分解:,说明的热稳定性比差,故B错误;
C.具有氧化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其稀溶液可用于消毒,故C正确;
D.钢铁在潮湿空气中具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发生电化学腐蚀,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钢铁的腐蚀等知识,属于学科内的综合,注重基础。
24.【答案】D
【解析】A.钠的焰色为黄色,黄色透雾性强,所以高压钠灯常用于道路的照明,故A正确;
B、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即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故B正确;
C.工业冶炼粗铜的化学方程式是:,此时得到粗铜,故C正确;
D.碳酸钡溶于盐酸,钡离子有毒,不能作钡餐,钡餐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钡,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一般。
25.【答案】C
【解析】A.淡黄色沉淀是S,在反应过程中硫元素由中的价降低到0价,发生还原反应,体现氧化性,故A不选;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与还原性的亚铁离子物质反应,紫色褪去,所以可以证明中有还原性物质,即,故B不选;
C.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则向浓中插入红热的炭,产生红棕色气体,
可能是炭与浓反应生成,方程式为:,也可能是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方程式为:,不能证明炭可与浓反应生成,故C选;
D.先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NaClO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水解方程式为: ,水解产生了HClO能漂白有色物质而褪色,故D不选;
故选C。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现象、结果、实验结论,掌握基础知识是做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6.【答案】B
【解析】解:单糖、二糖不属于高分子,故A错误;
B.FeO在空气中受热,迅速被氧化生成,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漂白纸浆,也可以用于葡萄酒中,抑制葡萄酒中微生物增殖,故C错误;
D.锌比铁活泼,所以破损后锌作负极被腐蚀,铁作正极被保护,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物质变化,注意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分析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难度一般,理解制备原理和物质性质是解题关键。
【解答】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从而产生喷泉,故A正确;
B.为酸性氧化物, 具有碱性,两者可以发生反应,故不可以用干燥 ,故B错误;
C. 的密度比空气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D.CaO与浓氨水混合后与水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 挥发,可用此装置制备 ,故D正确;
故选B。
28.【答案】C
【解析】Ⅰ中发生反应 ,二氧化硫进入Ⅱ中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进入Ⅲ中与硫化钠反应生成S沉淀,二氧化硫进入中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酚酞褪色。
A.Ⅰ中试管内发生反应 ,氢元素化合价不变, 不体现氧化性,故A错误;
B.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漂白性,故B错误;
C.Ⅰ试管内发生反应 ,Ⅲ试管内发生反应 ,Ⅰ和Ⅲ的试管中都出现了浑浊现象,故C正确;
D.撤掉水浴,重做实验,反应速率减慢,中红色褪去的速率减慢,故D错误;
故选C。
29.【答案】D
【解析】A.放入水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通过灼热铁粉,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B错误;
C.铜丝插入热的浓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故C错误;
D.通入酸性溶液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试题,明确发生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规范答题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30.【答案】B
【解析】A.铜和浓硫酸反应过程中,生成体现出浓硫酸的酸性,生成体现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A错误;
B.a处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原因是溶于水生成了酸,可说明是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b处品红溶液褪色,其原因是具有漂白性,而c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原因是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还原性,故C错误;
D.实验过程中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其成分为无水,而非蓝色的,其原因是浓硫酸体现出吸水性,将反应生成的吸收,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B项。
31.【答案】C
【解析】A.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故A错误;
B.碳化钙与水混合生成乙炔气体,不生成乙烯气体,故B错误;
C.加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时易分解,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高温条件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二氧化碳从水中溢出,可以用于制备二氧化碳,故C正确;
D.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欲制备二氧化硫气体可以利用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备,掌握制取反应的原理和反应物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较简单。
32.【答案】A
【解析】A.氯气和溴的氧化性都强于铁离子,都能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氯离子和溴离子,故A正确;
B.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故B错误;
C.无法确定与分别通入1L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和比较所得和的浓度大小,故C错误;
D.硼酸的酸性弱于碳酸,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第2页,共1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