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他生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建设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他是(  )
A.钱学森 B.杨善洲 C.黄大年 D.杨振宁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大年生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建设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符合题意,C项正确;
A项是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B项是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D项是宇航员,均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黄大年的贡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
A.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答案】B
【知识点】八二宪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故B正确;
A项召开于1980年8月,C项召开于1985年3月,D项召开于1987年3月,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结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以下哪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五大”,解答本题需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五大”的内容,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4.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答案】C
【知识点】八二宪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C正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不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A;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不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B;
92年修改的宪法,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来分析,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是(  )
A.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B.顽强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C.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 材料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故D正确;
A项“国际主义”C项集体主义”D项“顽强抗敌”不符合题干内容,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年探索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此时期的时代背景个精神风貌,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完善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故B正确;
AC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AC ;
D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制”到“治”的改变,体现了什么时期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  )
A.新中国成立初创法律的时期
B.82年宪法修订后
C.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
【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C正确;
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历程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当代中国(  )
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B.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实施
【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党要通过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故A正确;
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呢能力。
9.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些表明当前我国(  )
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
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这反映了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故A项正确。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不能说已经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
公务员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不能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D项只是反映材料的一部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这一修改(  )
A.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标志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
C.保持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 D.彰显了“以法治国”的精神
【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法制”体现的是健全法律制度或体系法治”体现的是治国理念要以“法律”为依据,因而材料中的变化彰显了“以法治国”的精神,故D项正确。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法制”的内容,不能说明修改为“法治”的意义,排除A;
标志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的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B;
材料中的修改,反映了宪法的变化,而不是体现保持宪法的连续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的史实及成就,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下列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按照通过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于1982年11月19日通过;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于1984年5月31日通过;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于1980年9月10日通过;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是于1987年1月22日通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为 ③①②④ ,故C项正确;
其他选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12.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1982年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后制定的,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D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排除A;
《共同纲领》就已经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排除B;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结合1982年宪法意义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3.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凸显了宪法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向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部宪法在内容结构上的对比,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动强调了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的法理观念,表明了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A项正确;
两部宪法都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向,排除B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可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身份证件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1949年毛泽东参加某次重要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 (  )
A.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D.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规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B;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核心筹备新中国成立的问题,开启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征程,故C正确;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政协会议,解答本题根据新政协会议内容以及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2014年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C.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A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A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氏法中气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在2014年后对民法的修订和补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B符合题意;
C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开启,掀开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C不符合题意;
D项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解读法制建设的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典——。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实行责任内阁制。
(2)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1)名称:根据所学可知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基本精神:根据材料“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根据材料“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材料“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优势;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目标:根据所学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可知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故答案为: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我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0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
——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本历程
时 间 内 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 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进程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3)谈谈你从中、法民法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2)因素:
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得出: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根据“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得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得出: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不利:根据材料二“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得出:“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根据“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得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根据“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得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根据“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得出: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结合所学还可从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角度进行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问根据各国民法发展历程从对国家、谁会的意义及各国制作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2)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和法国民法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 / 1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他生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建设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他是(  )
A.钱学森 B.杨善洲 C.黄大年 D.杨振宁
2.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
A.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3.以下哪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4.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5.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是(  )
A.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B.顽强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C.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7.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制”到“治”的改变,体现了什么时期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  )
A.新中国成立初创法律的时期
B.82年宪法修订后
C.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
8.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当代中国(  )
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B.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实施
9.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些表明当前我国(  )
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
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10.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这一修改(  )
A.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标志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
C.保持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 D.彰显了“以法治国”的精神
11.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下列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按照通过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12.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13.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凸显了宪法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向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14.身份证件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1949年毛泽东参加某次重要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 (  )
A.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D.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2014年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C.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典——。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17.(2020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
——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本历程
时 间 内 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 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进程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3)谈谈你从中、法民法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大年生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建设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符合题意,C项正确;
A项是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B项是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D项是宇航员,均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黄大年的贡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八二宪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故B正确;
A项召开于1980年8月,C项召开于1985年3月,D项召开于1987年3月,均与材料时间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结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五大”,解答本题需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五大”的内容,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4.【答案】C
【知识点】八二宪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C正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不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A;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不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B;
92年修改的宪法,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来分析,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 材料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故D正确;
A项“国际主义”C项集体主义”D项“顽强抗敌”不符合题干内容,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年探索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此时期的时代背景个精神风貌,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完善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故B正确;
AC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AC ;
D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C正确;
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历程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党要通过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故A正确;
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呢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这反映了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故A项正确。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不能说已经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
公务员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不能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D项只是反映材料的一部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法制”体现的是健全法律制度或体系法治”体现的是治国理念要以“法律”为依据,因而材料中的变化彰显了“以法治国”的精神,故D项正确。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法制”的内容,不能说明修改为“法治”的意义,排除A;
标志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的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B;
材料中的修改,反映了宪法的变化,而不是体现保持宪法的连续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的史实及成就,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于1982年11月19日通过;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于1984年5月31日通过;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于1980年9月10日通过;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是于1987年1月22日通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为 ③①②④ ,故C项正确;
其他选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12.【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1982年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后制定的,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D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排除A;
《共同纲领》就已经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排除B;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结合1982年宪法意义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部宪法在内容结构上的对比,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动强调了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的法理观念,表明了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A项正确;
两部宪法都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向,排除B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可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规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B;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核心筹备新中国成立的问题,开启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征程,故C正确;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政协会议,解答本题根据新政协会议内容以及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A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A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氏法中气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在2014年后对民法的修订和补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B符合题意;
C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开启,掀开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C不符合题意;
D项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解读法制建设的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6.【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实行责任内阁制。
(2)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1)名称:根据所学可知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基本精神:根据材料“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根据材料“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材料“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优势;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目标:根据所学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可知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故答案为: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我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2)因素:
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得出: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根据“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得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得出: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不利:根据材料二“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得出:“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根据“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得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根据“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得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根据“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得出: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结合所学还可从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角度进行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问根据各国民法发展历程从对国家、谁会的意义及各国制作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2)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和法国民法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