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1 06:51:50

文档简介

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稿)
【温馨提示】
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首先依据预习导引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
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过程。
了解日本崛起的原因、表现。
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乐趣;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预习导引】
知识导学
问题引导
主题1:欧洲人的欧洲
阅读课本“欧洲人的欧洲”一目,了解欧共体的形成过程、目标、性质。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
(3)、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且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
3、欧共体的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欧共体的性质: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5、欧共体政治联合的加强
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政治一体化。
(1)、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联合的欧洲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控制。(2)、1973年欧共体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3)、1975年成立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4)、80年代之后,欧洲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知识链接: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联合的西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对抗,并挑战美国。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欧洲的联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题2:迅速兴起的日本
阅读课本“迅速兴起的日本”一目,分析日本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1)战后日本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在国际事务中,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关系;(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等。
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知识链接: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复制日本。
2.日本经济崛起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日本经济崛起后外交政策上有什么变化?
答:①启示: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②变化: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其朝野对“政治大国”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政府对外开始举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主题3:东方巨龙的腾飞
阅读课本“东方巨龙的腾飞”一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题4: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阅读课本“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一目,了解不结盟运动。
1、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4、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3)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要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材料三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要得到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美国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利益,而且还要帮助创造一个新世界,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答:表现:出现贸易争端;围绕北约东扩产生分歧。
原因: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竞争加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为什么要“既合作又竞争”?
答:原因:日、欧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利于合作;日欧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双方都互为竞争对手。(答出日本或欧洲实力增强均可得分。)
目的:谋求日本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3)材料三中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能实现吗?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答:目标: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不能。欧盟、日本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制约美国的企图。(或答各大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制约)
【当堂训练】
1.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不包括
A、法国和意大利 B、荷兰和比利时
C、卢森堡和民主德国 D、英国和爱尔兰
2.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的诸因素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B.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C.得益于二战前完善的管理体制 D.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关系
3.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进程中,成立最早的组织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
4.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60年代的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朝鲜战争
C.欧共体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5.右图为下列哪一组织的会徽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
C.联合国 D.欧洲联盟
6.以下与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无关的国家是
A.南斯拉夫 B.印度 C.埃及 D.中国
7. 材料一: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亿美元。
-----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进入70年代,西欧共同体和日本的发展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答: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强国。
原因:战后日本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国际事务中,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关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等等。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变化: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美国独霸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影响: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政治上奉行独立自主,动摇了美联社国的霸主地位,由二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格局演变为以美为主,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待美国的态度也有变化,请回顾欧洲国家的态度如何变化?
(提示):①、50年代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的力量西欧经济的复苏需要依赖美国的支持);
②、70年西欧开始与美国竞争,(原因:欧洲通过联合自强,力量增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美国对欧洲控制减弱);
③、90年代以后西欧谋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原因: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而西欧通过更深层次的合作,力量进一步增强)。
那么,西欧对美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二、讲授新课:
1.“欧洲人的欧洲”
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介绍,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欧洲人的欧洲?其主要目标是什么?欧共体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欧共体的成立对欧洲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结合书本第一段,补充如下材料,解决“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原因”的分析
【材料】: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破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必须使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第三种力量...在面临这种威胁时,它可以在天平上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⑴、20世纪50初,(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他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将有助于其稳定与发展。⑵ 、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发展与安全。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①、1951年,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经济一体化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1973年,成员国努力做到国际上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政治一体化 ⑤、1975年,共同体“欧洲议会”成立;
⑥、80年代以后,欧共体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3)欧洲共同体的影响:
【材料】:当时的法国的外交部长舒曼说:“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问题】: “让法国的铁矿石找到德国的煤、让德国的煤找到法国的铁矿石”,“让法德两国一块儿过日子”,这意味着法德之间不可能再发生战争,是欧洲实现联合自强的关键,欧洲的联合对整个欧洲又意味着什么呢?
为欧洲赢得和平的发展环境;在欧洲各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壮大欧洲的力量,扩大欧洲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等。
【材料】: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选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问题】: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对待美国的态度也有变化,请回顾日本的态度如何变化?
(提示):①、50年代,积极协助美国朝鲜战争,敌视中国和苏联,唯美国马首是瞻(原因:二战战败国,还处于美国的控制下,其经济的复苏要依赖于美国的扶持);
②、70年代后,日本和美国贸易摩擦频繁,在中东战争中支持阿拉伯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原因: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到60年代末,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力量有所增强,开始谋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意图谋求它的政治大国的地位,渴望取得美国的支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日本战后和崛起情况的对比∶
二战后:《知识链接》 崛起:学生阅读书本,梳理知识,教师概括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⑤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投资生产占世界第一位,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2、日本战后和崛起的原因:
【问题设计1】: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学生依据书本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重视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问题设计2】: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师】:…本来二战后,美国本打算扶持中国以对抗社会主义,可是谁知中国不争气,起了内斗国民政府垮台了,美国的计划落空。…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红色中国的堡垒。日本算是托了中国的福了,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占领政策上实行了一个较大的转变,由二战后的压制占领日本变为扶持日本。
【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军用物质的订货单,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事实上,当朝鲜战争爆发、特别需求突然猛增的时候,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为此而高兴,并欢呼:“神风终于开始刮起来了!”……(解释神风)
归纳,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3、日本兴起的影响
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变化?
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材料1】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材料2 】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世界当代史》
【问题设计】(1)结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略讲)
1、综合国力的提高:
阅读书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新中国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③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⑤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④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⑤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2、影 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学生回忆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亚、非、拉丁美洲赢得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都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所谓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采取不结盟的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深受西方的殖民侵略之苦,独立后积极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的独立与发展,不愿介美苏的斗争,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政策,团结起来,构成了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的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2)倡导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
(3)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4)内容:奉行(原则是什么)、支持、捍卫、坚持、主张
(5)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利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结束语】: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板书设计】:
课件27张PPT。两极格局二战后 课 标 要 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欧洲中国亚洲四大新兴力量欧共体的旗帜;代表12个成员国;
它的寓意是欧洲的团结、统一一、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材料1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
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
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果 材料2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经过二战,西欧各国力量削弱,面临美苏的控制或威胁。历史与现实的决择材料3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 摘自课本(人教版)材料4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③欧洲经济的发展,为联合奠定了基础。(根本原因)④直接原因:法德和解。一、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二,欧洲的联合过程:4、1991年,欧洲12国签定《欧洲联盟条约》5、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6、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2、1973年,成员国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3、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4、80C后,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1、戴高乐主张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欧元为欧盟的统一货币,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 欧元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二战后,西欧各国力量削弱,面临美苏的控制或威胁欧洲经济的发展,为联合奠定了基础(根本原因)为了促使法德和解(直接原因)以欧洲联合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影响增强了西欧与美苏抗衡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一体化原因时 间大  事意  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变力量的对比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57-1966年1966年——1976年建设遭挫折仍取得较大发展文革受到极大损失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就
(1)农村
(2)工业
(3)进出口贸易
(4)科教文化
(5)人民生活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崛起影 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农业: 我第一
中国产粮和吃粮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产肉和吃肉世界第一。 中国产鱼吃鱼世界第一。 中国产棉花世界第一。 中国产食用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渔业大国 世界第一养羊大国 世界第一大果蔬生产国 工业: 我第一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合。 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一半。 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一半。 中国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每年共世界人民每人四件衣物。 中国鞋产量世界第一,每年世界人民每人3双。 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电冰箱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DVD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空调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摩托车产量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产磷国 世界第一铜消费国 世界第一大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 世界第一造船国 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 世界第一机床市场 世界第一大钢琴产销国 社会发展: 又第一
中国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教授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医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高楼的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广场世界第一。
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长风破浪会有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南斯拉夫总统
铁托埃及总统
纳赛尔印度总理
尼赫鲁不结盟运动发起人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 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特点)
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原因二战后新兴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争霸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诞生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1,南斯拉夫)内 容
(特点)意义
(影响)1.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有力的冲击了战后两极格局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目前不结盟运动共有118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会场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腾飞强大的美国衰落的苏联实力迅速上升实力相对下降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课堂小结冲击两极格局 “极”即力量中心,一国或组织是否是国际关系中的一“极”可以用以下一种或数种力量作为判断依据:
(1)经济:在世界中占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
(2)政治: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
(3)军事和科技: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
(4)文化:较强的感召力,国民的文化素质高;
(5)其它:较大的国土面积, 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数量
的人口。
——据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11期 ) 思考1:浏览教材,以上述5条为标准,说说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一极的依据。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一极依据表: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崛起的表现√√√√√√√√√√√√√√1.二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历史事件是
A.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B.北约组织成立
C.欧洲煤钢联营得到建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小试牛刀2.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3.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联合起来与美苏争夺霸权
B.加快经济发展与美苏抗衡
C.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实现政治一体化
D.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欧洲
4.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
A.亚非会议的胜利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D.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5、关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B.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