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2024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文言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不太区分,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文言实词的特点
本字
通
假
借用之意,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通用之意。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在解释通假字时我们一般用“通”来表示,如“A通B”。
“通假”
例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 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 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掌握通假字的基本特点。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鹤氅(chǎnɡ)毛
娶
暮
嘱
披
“身披铠甲,手执利器”
通假字的情况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
依据字音推断
依据字形推断
一
二
三
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某所,而母立于兹 。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
一
“卒”通“猝”,仓促
“简”通“拣”,挑选
“而”通“尔”,你(的)
“颁”,通 “斑”
1、完全相同
依据字音推断
二
①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要”通“邀”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声母相同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亡”通“无”
“内”通“纳”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韵母相同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是“海”的意思。
②举酒属客
1、增加偏旁
依据字形推断
三
“属”通“嘱”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绌”通“黜”,罢免,革除
“振”通“赈”,赈济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3、更换偏旁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批大郤。
3.张良出,要项伯。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6.虽有槁暴。
(缪,通“缭”,盘绕,围绕。)
(颁,通“斑”。)
(要,通“邀”,邀请。)
(郤,通“隙”,空隙。)
(倍,通“背”,违背,背弃。)
(有,通“又”。)
二、联想字形相似字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或师焉,或不焉。
9.盖亦反其本矣。
10.遂散六国之从。
1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12.合葬华山傍。
(生,通“性”,天性。
(不,通“否”。)
(从,通“纵”。)
(说,通“脱”)
(傍,通“旁”,旁边)
(盖,通“盍”,何不。)
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一尊还酹江月。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举酒属客。
17.多平方,少圜。
(受,通“授”,传授。)
(尊,通“樽”,酒杯。)
(知,通“智”,见识
(属,通:“嘱”,劝酒。)
(圜,通“圆”。)
三、同音和字形都相似的字
1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20.“罢夫羸老易其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通“疲”;疲劳
(冯,通“凭”,乘)。
(蚤,通“早”。)
(亡,通“无”。)
四、字形和字音都不同的
小结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多多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又会上个台阶。1、如何辨识: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那这个实词可能是通假字。2、如何解释: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3、通假字较固定,不能随意与其他同音字通假。如:“倍”通“背”,但不和“被”“备”通假。4、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悬”,反之则不行。5、有的字按今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通“凭”。小结辨析通假字: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霍光传》)
【注释】①直突:笔直的烟囱。②灼烂,烧灼至于糜烂③功次:功劳的等级。④录:记住,指邀请。
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及成语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意思是把 烟囱 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 柴草 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 灾祸 。
练一练: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傍——旁 不——否
嘿——默 息——熄
坐——座 乡——向
亡——无 寤——悟
【注释】①直突:笔直的烟囱。②上行:上座。③功次:功劳的等级。④录:记住,指邀请。
文中的通假字有:
考考你:
小知不及大知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常在床蓐
赢粮而景从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云销雨霁
(通“智”)
(通“悯”)
(通“伶仃”)
(通“褥”)
(通“影”)
(通“授”)
(通“否”)
(“销”通“消”)
考考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輮使之然也
乃瞻衡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通“途”)
(輮通“煣”)
(通“横”)
(通“斑”)
(通“无”)
(通“无”)
3.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曝”晒。动词。“輮”通“煣”,使弯曲
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具通俱,都
桮:同“杯”;酒器。名词
7.“或师焉,或不焉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9.食之不能尽其材
10.“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1.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不:同“否”;不。副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材:同“才”,才能。名词
裁:通“才”,刚刚。副词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
13.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唱:通“倡”;倡导。动词
1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梦溪笔谈.指南针》
钞:同“抄”抄写。动词
1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雠:同“仇”;仇敌,仇人。
12.“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藏:同“脏”脏腑。名词
16.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鉏:同“锄”;锄头
17.屈平既绌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1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
19.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同“措”;放置。动词
20.“迷涂知返,”
21.“河曲智叟亡以应。”
2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 》
涂:同“途”,道路。名词
亡:同“无”;没有。副词
亡:同“无”;没有。副词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小结:利用字形推断通假字三方法
方法 内涵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②距关,毋内诸侯。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供)
(智)
(贴)
(拒)
(廷)
(旨)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二、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类 型 示 例
语素意义相反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语素意义相关 我有亲父兄:“父兄”偏指“兄”,兄长。
1.一、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异同:偏义复词,异,不同。
存亡:偏义复词,亡,危险。
去来:偏义复词,去,离去。
1.
2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园:种树的地方。圃:种菜的地方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
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和“讥”连用,两者词义相近,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
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在句中都有所保留;
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外延不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如何判定一个词是偏义复词?
1.在语境中辨别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不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
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
如何判定一个词是偏义复词?
3.区别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
如 1.“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前一个句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
后一个句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
如何判定一个词是偏义复词?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2.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
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三)同义复词积累
乏困:贫乏,贫困,缺少的东西
乃遂:于是,就
辞决:辞别,告别
宾客:贵客叫宾,门客、食客叫客,合用指随从人员。
5.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7.北蛮夷之鄙人(《荆轲刺秦王》)
涕泣:哭泣。
振怖:“振”通“震”,惊恐,害怕。
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三)同义复词积累
8.约这婚姻(《鸿门宴》)
9.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10.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婚姻:女儿的父亲叫婚,女婿的父亲叫姻,儿女亲家。
督过:责备。
杯杓:杯、杓都酒器,酒力
(三)同义复词积累
11.佩缤纷其繁饰兮(《离骚》)缤纷:繁多。
12.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伶俜:孤单的样子。
13.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婚姻:女儿的父亲叫婚,女婿的父亲叫姻,合用指儿女亲家。
14.何不作衣裳(《孔雀东南飞》)衣裳:衣是上衣,裳是下衣,合用泛指衣服。
15.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逢迎:迎接。
(三)同义复词积累
16.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宦:做官。
1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崔嵬:山高峻。
18.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斧斤:斧子。
19.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庠序:商代学校叫序,周代学校叫庠,合用泛指学校。
20.东割膏腴之地(《过秦论》)膏腴:肥沃。
21.率疲弊之卒(《过秦论》)疲弊:疲惫,困乏。
(三)同义复词积累
22.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行伍:古代军队编制,5人为一伍,25人为一行,合用泛指军队。
2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2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贵客叫宾,门客、食客叫客,合用指随从人员。
25.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蛮夷:泛指边远民族
2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夷灭:灭族。
(三)同义复词积累
27.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讽谏:讽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谏是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合用泛指劝说。
28.遂乃研核阴阳(《张衡传》)遂乃:于是,就。
29.合契若神(《张衡传》) 合契:符合、相合。
30.帝引在帷幄(《张衡传》)帷幄:帷是围在四周的幕布,幄指帐幕。合用指皇宫。
31.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32.千里逢迎(《滕王阁序》)逢迎:迎接。
(三)同义复词积累
33.穷睇眄于中天(《滕王阁序》) 睇眄:睇、眄都是斜着眼看,合用指看。
34.阮籍猖狂(《滕王阁序》)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35.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翱翔:翱是展翅飞,翔是盘旋地飞。合用指展开翅膀回旋地飞。
36.过蒙拔擢(《陈情表》)拔擢:提拔。
37.宠命优渥(《陈情表》)优渥:优厚。
38.有所希冀(《陈情表》)希冀:希望。
39.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矜悯:怜恤。
(三)同义复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