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学习,深刻领悟苏洵观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
2.反复诵读本文,感受作者论述观点的鲜明性,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本文的针对性,并且与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作比较,理解其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论证的过程和论证方法。
2.难点:父子三人《六国论》的比较,感受本单元责任与担当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七雄力量比较: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连横”(张仪。分别离间,逐个击破)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苏秦,六国联手,合力抗秦)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三、六国破灭多少事,父子三人论兴亡
苏洵《六国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苏轼《六国论》观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在于养士与否
苏辙《六国论》观点: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屏障
三、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两个分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赂秦”国家的角度来说,赂秦削弱了自身的实力。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从“不赂秦”国家的角度来说,失去了助力。
3.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4.第3段:不赂者(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明确: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明确: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重用谋士,礼贤下士,团结一致。
5.第五段: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今对比:秦与六国,北宋与六国,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四、论史目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
贾谊在《过秦论》中以不施仁义,劝告汉武帝要与民休息,修养生息;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骄奢,对大兴土木的唐敬宗发出警告;那么,苏洵借《六国论》这篇史论文要体现什么目的?
明确:
借古讽今,借六国赂秦来讽谏北宋统治者停止贿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举贤任能,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五、全文总结
一个国家的领土,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那些妄想用国土来贿赂秦国与其交好的国家却忽略了这点。中国有句俗话:人不能忘本。做人做事应当坚持这个原则,国家领导人治理国家也应如此,凡是涉及祖国领土问题,态度坚决,毫不妥协。这既是理所应当,也是前车之鉴。赵国曾接连两次打退秦国的进攻,可见,无论对手的实力有多么强大,不与其妥协,不软弱退缩,便有胜利的希望。
六、写作特色
1.借古讽今:文章依据史实,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文末巧妙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虽为论史,实为鉴今。
2.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点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全文纲目分明,结构严整,不仅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论证过程还能前后照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七、阅读比较:《阿房宫赋》《六 国 论》
相同点:1.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2.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3.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4.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1.《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2.《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八、当代意义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毛泽东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赢得了七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从军事上改变了我们的颓势。
2021年中美阿拉斯加“2+2”对话,杨洁篪强调,“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王毅表示,美方干涉中国内政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斗争精神的表述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