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17: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写作本文借古讽今的时代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本文作为文赋的基本特点。
3.通过疏通文意,分析本文先写景叙述后抒情议论的结构,以及杜牧对秦王朝灭亡的独特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古讽今的写法,文赋的特点。
2.难点:先写景叙述后议论抒情的结构,杜牧对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统一王朝,然而统一之后仅仅14年就被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起义所推翻,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疑问和惊叹。为了探求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写了以秦灭亡为题材的文章,比较有名的如: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杜牧的诗文特别注重咏史怀古,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感叹,其中比较有名的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泊秦淮》,他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质朴清新,其中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时代背景
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十六岁继位,贪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写了这篇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文体特点
原来是《诗经》的六义之一。即“赋、比、兴、风、雅、颂。在六义中,它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的作品《赋》篇。真正繁荣在汉代。所以常称之为汉赋。赋的发展:骚体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文赋的特点:注重铺排,极力渲染,气势如虹,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读来如江河滚滚,文气激荡。
四、疏通文意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明确:
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明确: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3.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明确: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4.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5.研读第四段,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明确: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本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
6.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的警钟?
明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
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
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
五、结构特点
六、总结全文
秦朝灭亡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本文重在突出内因,是为了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主要目的在于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
七、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