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重要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中表达的深情;
2.通过品味语言,理解革命先驱抛弃私情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3.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感悟伟大的家国情怀;
4.通过感悟烈士对妻子和国家的真情,激发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唤起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爱”与“悲”、“生”与“死”和“国”与“家”的三重矛盾,以及三重矛盾之间的联系;
2.理解革命先驱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激发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唤起爱国热情,感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的意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
回首中华大地百年沧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强邻虎视,内忧外患,与日俱增。有志之士以飞蛾扑火般的坚定与决绝,选择了牺牲与革命,在那个黑暗与绝望的年代里,为中华民族寻唤着光明、希望与重生。“忘大清者,必此辈也!”林觉民带着必死的信念于起义的前三天写下了两封绝笔书——一封是《禀父书》,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而另一篇则是本节课的课文《与妻书》。两者是同一时间写给最重要的人的两封信,笔墨却相差如此之大,那么林觉民想要在信纸上向妻子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妻书》。
环节一:“爱”与“悲”的矛盾——爱变成了悲
教师活动1
1.通读课文,你觉得林觉民对陈意映的情感是什么?你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爱。
①文中很多次直接表达“爱”的地方:
第二段:“吾爱汝至”“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第七段:“吾爱汝至”;
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深深爱意的句子:
“意映卿卿如晤”——“卿卿”是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爱称,可见十分亲昵;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想到与亲爱的妻子永别就无法下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担心妻子,忍痛书写;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妻子让他相信了爱情;
“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不忍心妻子独自伤心;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第四段回忆两人携手走过的路,件件不忘,可见对妻子的深情;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愿与妻子白头到老;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死后也想化身鬼魂,永远陪伴着妻子;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不想让妻子因为自己的志向而担心。
总结:
可见,文中八段,段段都渗透着林觉民对妻子无限的爱,是对她直言不讳的“吾爱汝至”;是事事为她担心的“恐汝为吾担忧”;是“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亲密往事;是愿化身鬼魂常伴左右的“心电感应”。如此情深,可见一斑。可当陈意映收到这封《与妻书》时,她会怎样想呢?
过渡:当她看到“意映卿卿如晤”时,可能会感到甜蜜和幸福,可是紧接着就是一句晴天霹雳“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她没曾想过,这封信竟是丈夫的绝笔书。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陈意映此时的心情,你会用哪个字?从文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悲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一封书信,阴阳两隔;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曾经的玩笑话如今已成真;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仍在,人已去;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看见孩子就仿佛看见去世的丈夫,不免更加悲伤;
“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也许丈夫的魂灵就在身边,可是再也无法触碰到了。
总结:丈夫“泪珠与笔墨齐下”,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与妻书》,字里行间都是对妻子的爱;而当妻子收到这封书信时,读到的却字字是悲情。书信的来往中,爱变成了悲。
环节二:“生”与“死”的矛盾——死去之人为生者留下了生之希望
教师活动2
1.作者在文中是否直接表明两人即将离别的句子?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直接挑明自己必死
②“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往事历历在目,一语成谶
③“吾今与汝无言矣。”——相爱之人却无法对话
④“吾今不能见汝矣!”——强调自己对妻子的不舍
2.面对两人生离死别的悲痛,作者是否能想象到妻子看到这封信时的悲痛?那么文章中又是怎样写“悲”的?请找出直接写“悲”的句子。
明确:
①“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②“汝其勿悲!”
③“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④“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⑤“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⑥“一恸。”
3.一封书信,两个人,一种悲情。林觉民写这封信时悲痛到“泪珠与笔墨齐下”,他也知道,妻子看到此信时又是何等的悲痛。可当我们仔细看作者的这几个“悲”,大家是否找出了共同点?作者希望,是谁来承受这所有的悲痛?
明确:
①“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吾)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②“汝其勿悲!”
③“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④“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⑤“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⑥“(吾)一恸。”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处的“悲”都是“吾”来承担,每处的“汝”都不必悲痛,可见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即便是即将离去,也要劝慰妻子不要悲痛,给了妻子活下去的希望。
4.可是陈意映看到丈夫如此劝慰,真的就不会悲痛了吗?显然不是的。十七岁嫁给林觉民,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婚后却是幸福恩爱。“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一封书信,一方劝慰另一方不要悲痛、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而另一方却忧伤过度、郁郁而终。透过这封书信,我们看到的是夫妻两人的爱,是在生离死别的悲痛中,死者留给生者的生之希望,是生者对死者的无限思念。
环节三:“国”与“家”的矛盾——家让位给了国
教师活动3
1.生与死的矛盾中,作者告诉妻子“汝其勿悲”,那么,他又是怎样劝慰妻子的呢?或者说,他是怎样给妻子解释自己的舍弃妻子的赴死行为的?
明确: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是你让我明白了爱情,我也希望世间之人都能拥有爱情,可是这样的中国,百姓怎么能活下去?是我把爱你之心,扩充到爱天下之心,所以才会赴死。是“爱汝”教会了我“爱天下”,如今我却要为了“天下”活而舍“汝”而死。
②“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回忆在两人双栖之所发生的甜蜜过往,这是两人的“小家”,他都记在心中。
③“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如今之中国,天下之人想活太难,想死却是十分容易。我不希望将来也因此与你永别,也不希望像你我一样的有情之人因此而离别,所以,我要舍弃“汝”而救“天下之人”。
④“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满篇的悲情中唯一之幸,即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你就算为了孩子也不要过分的悲痛。
⑤“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即便是死去,我也会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所以你不要感到悲痛。
⑥“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你我遇上对方,都是幸运的事,可不幸的是生在了今日之中国。为了天下千千万万个你我,我要只身赴死。
总结:
林觉民在劝慰妻子时,用到了五次“天下”、五次“国”和五次“家”。他也希望能够永远地留在自己的小家之中,可是如今的形势,他想到天下之人、想到中国,就不得不抛弃妻子,舍身取义。在“国”和“家”的矛盾中,林觉民放弃了挚爱的妻子,选择了献身国家,从此,“爱”变成了“悲”,“家”让位给了“国”,而死者却给天下带来了生之希望。
环节四:置身其中,感悟深情
1.学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有所感触?假如你是陈意映,收到这样一封信,会怎样回复?(同学自由创作并分享)
例:
意洞夫君:
来信收悉,至今,已两年有余,我只道你是出了远门,无暇,或因不得已的缘由,无法返家。二儿仲新已两岁,眉眼间,一颦一笑像足了你。依新已七岁,常常带着弟弟玩耍。看着二儿嬉戏打闹,倍感欣慰,竟不觉思念你的苦。
许久以来,欲回信给你,然,每每提笔,写下“意洞”二字,竟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无以成文。最后一次见你,你在家里教依新读诗,待依新可朗朗诵读,你穿上外套,说去去就来。出门前,你看了我一眼,我正在给未出世的仲新织小毛衫,你柔声道:“意映,不可太累,晚上等我回来一起晚餐。”我报你一个微笑。彼时,你站在门口关切的眼神,无数次萦回在我的梦里。
自成为你的妻,我就知你非常人,你胸中有凡夫不能企及的抱负和希望。我爱你敬你,你爱我也爱你的理想,我知你心中,大家更胜于我们的小家。你是山林中的骏马,而非家驹,我愿助你伴你,与你驰骋于山川湖海。
长夜漫漫,睡前,期望你能入我的梦中,每每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待小寐,夜半惊醒,摸摸榻边,问你可曾回来过,竟这样过了七百个日夜,你,还是不曾归来。
他们说你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不信,我不信,我怎么都无法相信。我知,旷达如你,深情如你,一定在某处等我,等我前去,踏青、读诗、论天下之趣闻;而我,也期待着有那么一天,双栖楼旁,再无遍地腥云,我们无话不谈、无情不诉。
夜凉如水,窗外星辰璀璨,二儿已入睡。环顾四周,陈列未尝改变,只是人已不在。“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我的肠断处,就在那黄花岗。
意映手书
2.播放林觉民与陈意映的对话视频
环节五:拓展阅读,感悟家国情怀
1.百年前的一封家书,感人肺腑,这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真挚情感,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沧桑仍然坚定的精神。百年前,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写满自己对妻子的深爱,在《与妻书》的背后,是“家”“国”之间的选择,而林觉民选择了国。事实上,所有革命烈士,都因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家人充满热爱,才会去选择革命。这看似矛盾,但越证明他们的伟大。
除了林觉民,在中华民族崛起的百年来,涌现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党人,赵一曼是久经考验的战士,是十分优秀的共产党人,所以将生死置之度外。赵一曼在自己临刑前,留下一封感人肺腑的《示儿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视频。
2.播放《示儿书》视频
3.总结:在当时血与火的年代,没法去照顾孩子,没法照顾家人。所以,这些革命烈士只能舍“小家”而为“大家”。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红色家书里的纠结与难过。但越是这样,越能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烈士的铁血柔情。
总结:
两封书信,两个家庭,唯一不变的是对祖国的至深情怀。百年沧桑奋斗路,而今迈入新时代,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如今的新时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奋斗的结果。其实,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今年,是共青团建团的一百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共青团员以及入团的积极分子,大家都是昂扬向上的新青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应响应时代的号召,把奋斗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之中,背负上属于自己的使命,凝聚时代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