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楷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以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材料三: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1)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字体,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行书、隶书 B.金文、小篆、行书
C.甲骨文、小篆、草书 D.金文、隶书、楷书
(2)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最开始是以符号来记事的。
B.硬笔的书写规律与毛笔的书写规律迥然不同。
C.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只在语文课程中进行。
D.材料三是柳公权的楷书作品的局部图。
(3)通过了解书法知识,欣赏书法作品,你认为学习书法有什么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
2.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母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1)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与“我”失去小人书的痛苦有什么关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回答)
(2)“我”失去小人书非常痛苦,第⑤段却说“我不要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警察为母亲和“我”拦车,却是“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话,联系全文,年轻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母亲要回小人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细节中的鲁迅
①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的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宇。”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②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日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他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③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见此情形 , 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④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其实,细节中的鲁迅先生,会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去了解他有血有肉的另一面,通过这些细节化的东西,我们能够走近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鲁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出了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1)本文交代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各自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 件 人 物 品 质
尊重友人
先生的两则日记
先生鉴别不新鲜的鱼丸子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
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才关上门回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三段中加横线的“此情形”指的是________
(4)文章第①段引用了王冶秋《怀想鲁迅先生》中的句子,第②段、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黄源先生和许广平先生对鲁迅的评价,都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说“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囚首垢面的鲁迅
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坚”。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祆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莱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常常到凌晨二三时才可休息,和衣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儿可惜。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先生的心灵,永远是清水一滴。
(1)“囚首垢面”是形容不注意仪容,作者着力写鲁迅“囚首垢面”的用意是
__________
(2)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文章中哪句化用了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中提到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为的是表现他“横眉冷对”的精神。
B.鲁迅先生不大吃鱼,因为他一般只吃普通的饭菜。这又一次表现了他的生活简朴。
C.在众多纪念鲁迅的文章中,本文可谓角度独特,用他对物质的微薄索求来衬托其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崇尚。
D.鲁迅先生之所以过着“囚首垢面”的生活,是源于他幼年清苦生活的熏陶。
(4)请你简要概述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1)A
(2)D
(3)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书法可以陶冶情操。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二、课外拓展阅读
2. (1)①物质方面:渲染了物质生活的贫穷,所以小人书是“我”的一笔巨大财富;②精神方面:渲染了环境的丑陋,突出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对“我”的重要性。
(2)“我”不愿母亲被人轻蔑,因为要为我讨回“小人书”而人格受伤害。
(3)是一个有缺点(工作作风粗暴、蛮横、有点流气)、爱面子,但良知未泯(本质不坏)的人。
(4)自己有尊严,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应合法(有礼有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与权益。
3. (1)先生端灯送客人;无私博大;认真求实
(2)这些划线的词语,生动再现了鲁迅送别客人时的情景,表现出先生对友人的尊重以及这种行为的经常性。
(3)海婴两次吃鱼丸,都说不新鲜;许广平吃了鱼丸子,感觉很新鲜,因此生气的批评了海婴。
(4)都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鲁迅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5)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他的战斗檄文,看到的是他同反动势力勇敢斗争的一面,对于他生活细节知之甚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只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
4. (1)刻画其朴素节俭的形象,说明他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运用到写作中去了
(2)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
(3)C
(4)鲁迅对物质的索求非常微薄,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他把时间都用在读书、写作上,因此过着“囚首垢面”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