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提分训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快乐阅读。
《节约用纸》倡议书①
同学们:
每一张纸都是值得珍贵的爱②,但是浪费纸张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为此,我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希望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
①不乱斯纸张③,一张纸两面用。
②过节时少用贺卡。可以用手机微信或其他电子通信方式表达视贺。
③做好废纸回收。力争废纸再利用。
④未用完的本子装订成册,做草稿本。
⑤自觉树立节约用纸的行动④,看到浪费纸张的行为予以劝说和制止。
2021年1月22日⑤
龙一鸣⑥
(1)这份倡议书有6个错误,请认真阅读并分别改正。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
(2)除了上面的倡议内容,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节约用纸?试着写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
2. 课外阅读。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_______ 沁 ______人心脾 凋 ______零 静谧 ______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______失______ 扬______避______ 若______若______ 严______酷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听过民歌。
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放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翁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翁走在牛群的后面,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翁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翁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一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________ 简单——________
(2)作者写听民歌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3)文中写了作者四次听民歌的经历,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那为什么“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5自然段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请你想想看,有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听的歌是什么?请描述一下你听歌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苇花温暖(节选)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最初的,是来自《诗经》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④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吗 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⑤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⑥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工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寒寒宰宰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⑦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作者对苇花是一种( )的态度。
A.敬佩 B.喜爱 C.可有可无 D.讨厌
(2)作者为什么要在初冬去看苇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苇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是因为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中引用了元人的诗句“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这句话是对温暖母爱的怀念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巧妙照应文章的题目,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C.文章最后一段是对母亲为我们采集苇花缝制枕头这一往事的感受的概括总结。
D.因为苇花开在初冬,天气并没有那么寒冷,所以它和温暖关联。
(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1) 节约用纸倡议书 每一张纸都是珍贵的爱 不乱撕纸张 自觉践行节约用纸的行动 放在⑥下面 放在⑤上面
(2)把旧报纸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二、课外拓展阅读
2. (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3. (1)清晰;复杂
(2)时间
(3)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4)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翁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5)闽北的山深而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没有闽北的山深、高、大,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
(6)《我的中国心》。听歌时感受到那些漂泊在外的华侨华人对祖国深切的怀念之情,激起了我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之情。
4. (1)B
(2)因为再没有哪一个词比“苍告”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3)它们持久、恬淡.带给“我”美好温暖的回忆。
(4)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借诗句表明芦花的清淡传神之美;使文章寓有诗情画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对深秋初冬的芦苇的描写。
(5)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