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母亲(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我的母亲(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01 20:15:5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 “胡适”或“母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名嗣穈,原名胡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1916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影响重大。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8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曾任国民政府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辞职,就任北大第三任校长。一生先后获35个博士学位,著作宏富,难以枚举。本文选自《胡适自传》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0年,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46岁死去。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
相关链接:
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丈夫胡传(胡适的父亲)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 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认定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把握母亲的形象。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感恩母亲。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翳
佃户 筹备
摹画 经营调度
zhōu
chuò
shù

diàn
chóu

diào
文绉绉:
轻薄:
广漠:
翳:
责罚:
管束:
气量:
宽恕:
质问:
做好做歹:
牢骚:
侮辱:
佃户:
2.解词: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广大空旷。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处罚。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宽容饶恕。
责问。
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烦闷不满的情绪。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旧时租地主地的农民。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3):写我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表达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和惋惜,同时为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对我的教育。
直接教育(言传):
第5自然段: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第6自然段:严父。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第7自然段:我说话轻薄,受到了重重的责罚。
间接影响(身教)在做人方面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第8自然段:如何在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宽容、温和、仁慈、善良、度量)
第9—11自然段: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和气、宽容忍让)
第12自然段:受到浪人五叔侮辱,一定要他当众认错。(有刚气)
第三部分(13):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课文1—3段写了什么?其中提到母亲了吗?
写了“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其中只有一句提到了母亲。
2.课文1—3段写的是“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那是不是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呢?
不是。前三段表明“我”的童年生活是贫乏、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在内容上说明了“我的母亲”是“我”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作者写童年游戏及失掉的机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追悼及惋惜之情。
4.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1)唤我起床,训导我,催我上学。(5)——谆谆教诲、严格督促——恩师
(2)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6)——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慈母兼严父
(3)我说话轻薄,她重重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7)——严格要求——严师兼慈母
(4)在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8)——宽容、温和、仁慈、善良、有度量
(5)与大嫂、二嫂忍让相处。(9—11)——和气、宽容、忍让
(6)受到浪人五叔侮辱,一定要他当众认错。(12)——正直、刚烈
5.本文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还是要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
6.作者主要写母亲对他的教导,为什么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因为教育孩子不仅要“言传”(直接教育),更要“身教”(间接影响)。写她与家人的相处,这是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好紧扣“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题。
7.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为了保护儿子的自尊心,也因为这样做并不是给别人听的,给别人看的。
8.“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更加巩固了母亲严师的形象。
结构上:与下文嫂嫂打儿子出气作对比。
9.胡适的母亲在胡适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胡适的母亲是他的慈母、恩师和严父。
10.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1)“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在大家庭之中作为当家后母操持家务、维持家庭和睦的不易,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2)最后一段:篇末点题,指出母亲是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浸染着作者对母亲的敬意和爱。
11.写法学习:说说本文的语体特点。
1)自传体记述。
2)开门见山,运用了时间顺序。
3)文如其人,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
二、把握主旨:
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九年之中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1.体验反思: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我反省,你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和“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三个方面。
2.你父母曾为你做过哪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你目前应当怎样做,才能体恤亲心,报答父母恩情?
3.课后继续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等。
示例: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俗语)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古时民间俗语)
4.课后欣赏有关“母爱”的《二十四孝图》和歌曲等。
资料学习: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 。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MP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我的母亲》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胡适”或“母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上海。幼名嗣穈,原名胡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1916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影响重大。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8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曾任国民政府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辞职,就任北大第三任校长。一生先后获35个博士学位,著作宏富,难以枚举。本文选自《胡适自传》www-2-1-cnjy-com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0年,是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年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46岁死去。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2-1-c-n-j-y
相关链接:
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丈夫胡传(胡适的父亲)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21*cnjy*com
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 23岁就守了寡。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来源: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把握母亲的形象。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感恩母亲。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翳
佃户 筹备 摹画 经营调度
2.解词:
文绉绉:
轻薄:
广漠:
翳:
责罚:
管束:
气量:
宽恕:
质问:
做好做歹:
牢骚:
侮辱:
佃户: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课文1—3段写了什么?其中提到母亲了吗?
2.课文1—3段写的是“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那是不是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呢?
3.作者写童年游戏及失掉的机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5.本文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还是要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6.作者主要写母亲对他的教导,为什么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7.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8.“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9.胡适的母亲在胡适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10.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11.写法学习:说说本文的语体特点。
二、把握主旨:
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九年之中的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1.体验反思: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我反省,你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21教育网
2.你父母曾为你做过哪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你目前应当怎样做,才能体恤亲心,报答父母恩情?
3.课后继续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等。
4.课后欣赏有关“母爱”的《二十四孝图》和歌曲等。
资料学习: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www.21-cn-jy.com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 。2·1·c·n·j·y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反思:
《2.我的母亲》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整体感知: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3):写我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表达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和惋惜,同时为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做了铺垫。21cnjy.com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对我的教育。
直接教育(言传):
第5自然段: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第6自然段:严父。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第7自然段:我说话轻薄,受到了重重的责罚。
间接影响(身教)在做人方面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第8自然段:如何在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宽容、温和、仁慈、善良、度量)
第9—11自然段: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和气、宽容忍让)
第12自然段:受到浪人五叔侮辱,一定要他当众认错。(有刚气)
第三部分(13):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本文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还是要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
11.写法学习:说说本文的语体特点。
1)自传体记述。
2)开门见山,运用了时间顺序。
3)文如其人,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1.体验反思: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我反省,你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和“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三个方面。21·cn·jy·com
第二问:各抒己见。
2.略。
3.课后继续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等。
示例: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俗语)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21·世纪*教育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古时民间俗语)
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