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3年10月)
一、单选(15题×3分=45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族组织制度,是文明社会对于原
始的氏族血缘关系的改造和进一步利用。下列关于宗法制的阐述,正确的是
A.这种等级原则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宗法制为血缘关系在文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C.该制度首创于西周,是对传统制度的升级改造
D.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在高度集权基础上的分权
2、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 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3、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 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 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4、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5、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 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A.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 B.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
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6、某学者认为:“美国国父们在权力的设计与分配上表现出了对民主的芥蒂,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在国父们看来,独裁者不但不是恶魔,相反地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与此观点最相符的制度设计是
A.两党制 B.联邦政体 C.君主立宪制 D.三权分立
7、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临时约法 B.实行责任内阁 C.发展资本主义 D.迫使清帝退位
8、(2023年湖北卷T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动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9、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10、(2023年湖北卷T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现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1、(2023年湖北卷T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12、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一职,六部的官员是六科给事中的主要监督对象。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任给事中之职者,必须是“忠谏之士”,并要求其对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不爱富贵而惜名节”。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官员选任制度 B.肃清官场腐败风气 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13、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D.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14、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 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 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15、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二、主观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 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三春秋形势图 图四战国形势图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17、(2023年湖北卷T16·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优劣、训练勤惰、考试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频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18、近代民主潮流具有多样性和渐进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清政府“预备立宪”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
1.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非议院所得干预;
……
10.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
12.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赞所附“臣民权利义务”共九条,主要是:臣民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1)依据材料一概括托克维尔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背景及其进步性。(6分)
19、[近代中西方文官制度](13分)
材料一
1870年,英国枢密令正式将公开竞争考试纳入英国文官系统的选拔机制,这被视为考试制度确立的里程碑。该枢密令明确要求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对于例外的情况,如日常进行体力工作和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工作人员,或者外交部和涉外机构的工作人员,则不需要参加公开竞争考试。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1870年枢密令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地位,并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他们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这样的区别对待,并未将考试引向极端,而是很合理地运用了考试这种方式。1870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在任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主持颁布了几部有关文官考试法律的单行法律文本,典型的如《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1912年3月)与《文官考试令(草案)》(1912年3月)等。这些文本同《临时约法》一起初步构成了一个由宪法、考试行政组织法与考试基本法组成的、效力层次区分清晰的考试法律体系。考试机关是考试权的组织载体,相关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考试权的实现。《临时约法》存续期间,涉及考试行政机关组织安排的主要法律文本是《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作为一部行政组织法,文本中对考试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均予以规定,其中职权与组织构架是其核心。就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考试行政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摘编自冯子轩《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的异同,并分析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15题×3分=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D B B B A A D D A D C B A
二、主观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14分)
(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2分)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
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答一点2分,答两点得4分)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答1点得2分)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答一点2分,答三点得6分)
17、
18、(14分)答案:
(1)观点:反对人民自下而上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
(4分)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君主派内部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4分)
(2)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2分)。
进步性:议会拥有一定立法权;君主不能随时更改法律;给予了臣民一些权利(4分)
19、(13分)
(1)异:英国通过行政命令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确立文官考试制度;英国多个部门协同负责,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4分)
同:强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重视效力层次,区分对待。(2分)
背景:原先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认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对文官进行科学、统一管理,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文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政府选拔了有用的人才。(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