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阆中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6 20: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阆中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政治试题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48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秦朝设“三公九卿”为中央政府组织,“九卿”中的太常掌管皇家祭祀,太仆掌管宫廷舆马,卫尉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这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政治凸显家国同治色彩
C.九卿为皇帝私人职官 D.中央机构注重儒家理念
2、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3、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4、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民主政治高度成熟 B.重视建筑的实用
C.城邦经济日趋繁荣 D.公民意识的增强
5、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律家们把正在衰亡的罗马帝国的法律变成完整的系统,把商品生产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作为基础,这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于是罗马法体系就形成了。这说明此时的罗马法(  )
A.使臣民与公民差异逐步消失 B.因维护财产私有更具适应性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是西欧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6、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总统在白宫雇佣几名行政助理,并授权总统改组联邦政府机构。罗斯福根据这一授权迅速成立“总统行政办公室”,并把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局等几个机构并入“总统行政办公室”。这一举措(  )
A.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削弱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C.扩大了美国总统的立法权力 D.适应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7.“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以上法律条文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B.明确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D.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8、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9、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  )
A.是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D.践行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1995年,中央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又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缓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11、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继续推行 B.科举制的确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分封制的实施
12、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13、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 B.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C.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 D.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14、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15、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品级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1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设立了抗大、中央党校一类供干部进行系统学习的专门学校,也设置了一系列党员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群众工作干部训练班等各类短期训练班,培训时间从几十天到半年不等。这些做法( )
A.充分吸纳了西方文官制度的长处 B.为新中国干部培养积累了经验
C.反映了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 D.是对“三三制”原则的继承发扬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
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集中反映在科举考试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如殿试制度的确立,以及与考试有关的各种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宋真宗咸平中,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设立誊录院,即每份试卷命“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排列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宋真宗还下诏,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当时这种回避之法,不仅亲戚,而且门客也回避。此外,宋代对应试多次的士子,特赐各种出身,以防止“不得志者”心生怨恨。
——摘编自姚培锋、齐陈骏《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
材料二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年3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 政治新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情境下独有的制度创造。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有着自身特殊的演进动因。公务员制度是为了改革完善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实现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化目的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亟待政府作出回应。制度内在张力广泛存在于制度建立、运行和变革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公务员制度来说,公务员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和内容存在衔接不充分的情况,这会导致公务员制度中的部分管理措施执行不畅,限制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功能发挥,难以达到公务员制度理想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需求也是公务员制度变革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自身的需求从侧重保障维度转向侧重发展维度。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选举用人制度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10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7分)
答案
BADDB DABCC CBBDB B
17.(1)表现:殿试制度确立;实行糊名和誊录法;主考官回避亲戚和门客;特赐多次应试的士子各种出身。(6 分)
影响:推动科举制度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4分)
(2)因素:英国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英国学者对科举制的认可和宣传;英国政治制度的变迁;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具有进步性。(6分)
共同特点:考试录用、中立、常任、根据工作成绩晋升或惩罚。(4分)
(3)动因: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公务员制度内在张力的要求;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需求。(5分)
18、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
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19.(1)特点: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内容广泛,形成体系;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8分)
(2)评价: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国家治理的推进;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