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 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 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 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 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 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①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②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一路相随不离不弃。一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譬如今天要给您说的费爷。
③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④正是清晨匆忙时分,街上都是急匆匆奔走的人,许多人手里拿着早点,边走边吃。费爷一身休闲唐装,脚踏千层底布鞋,背着手,仰着头,平稳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
⑤熟人打招呼,费爷,您老去哪啊?费爷头不低,步不停,喝汤。您老今儿个是去哪家喝汤?大石桥火街羊肉汤。
⑥火街羊肉汤?才开张的铺子啊。您这“老吃家”去给新铺子捧场?
⑦费爷微微笑着,不再回话,踏上大石桥。
⑧老街有句谚语:吃喝不用瞅,只管跟着吃家走。费爷的身后就跟随了一群吃货。
⑨生在古城,食在老街。外地人来老街吃个热闹,老街人却是要吃门道的。
⑩在古城开个汤铺不难,难的是在老街开个汤铺子。老街人喝汤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钻认熟欺生,爱追老店铺,不太凑新店铺的热闹。你若开个新汤铺子,如果没老街吃家的光顾,三五年也别想在老街兴起。啶,还就这么邪。
费爷是老街公认的“老吃家”。老街洋洋十里,上百家的饭铺,他都能给你数叨一遍。费爷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在老街,吃着佳肴,听着吃家给你数叨着店铺的趣闻轶事,那才算得上享受。
费爷站在铺子前,并不急着进店,背着手看着店门上方的牌匾。
费爷自言自语道,火街羊肉汤这几个字撇捺放纵,笔画粗重,尤其这火字,夸大禁脚,雄健足可扛鼎。颜黄融化合度,磅礴大气。不必见款就知是老街写家高德位的风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满堂所书,
火街羊肉汤的老板叫袁成,四十开外的豫西汉子,憨厚豪爽。老板袁成迎出店外,拱手作揖连连点头称是。
费爷进店坐下,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随着费爷一同进店的人也附和着,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
费爷说,火街,又叫双龙街。诞生了宋太祖赵国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
咱们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就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的。羊汤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汤可是强势了上千年了呀。
羊汤端上,费爷端起碗先嗅了嗅,嘴贴着碗沿轻啜一口,懂行的都知道,老街人喝羊汤是喝甜汤的,这个甜就是不放盐、淡的意思。
熬羊骨头汤你也达到七八成了,费爷说。上好的羊汤,羊,要当天宰杀,羊骨砸断铺在锅底,再将成坨的羊肉羊杂铺在羊骨之上,放入自家的香料秘方,一锅汤烧开,中途不能再兑水,慢炖八个小时以上,这叫原汤原味。
费爷又夹起一片羊肉,眯着眼看看,放入口中慢嚼,说,羊是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远闻清香,近闻不膻,肉质鲜嫩,味美清口。
费爷有滋有味地又喝了几口汤,说,添汤,双份辣。
吃货也跟着喊,添汤,双份辣。火烧一掰四牙儿,泡入红油汤中,呼呼啦啦满屋人喝得热汗淋漓,大呼过瘾。
费爷说,这汤稍显不足的是你用的葱花是外地大葱,应该用本地南关小香葱,压膻气,入味快,不粘牙。
袁老板点头称是。
袁老板的妻子,望着费爷的背影,说,费爷帮着咱开这汤馆,咱这汤真有费爷说得那么好?
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没接话,只望向外面。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大早,费爷就走在了老街青石板路上,碰到熟人也头不低,步不停,他将前去给袁成新开张的汤铺店捧场。
B.袁成知道在老街开汤铺难,于是就做了相应的准备,如店门牌画请老街写家后人写,羊采用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等。
C.费爷对袁成所制作的羊汤进行了细细品味与鉴定,虽然发现其汤有明显不足,但不动声色,仍对此加以高度肯定。
D.费爷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很鲜明,文中运用了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对其进行塑造,人物形象显得更有立体感。
7.关于小说开头介绍老街食客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街食客层次不一,最高层次属吃家,其次是吃客,最招饭铺待见的是吃货。
B.文中对老街三种食客的介绍,体现了老街饮食文化上的浓厚氛围与历史底蕴。
C.文中所述老街一位吃客的故事,旨在通过吃客行为来强化其所占的历史地位。
D.文章开头先对老街食客中的三种类型做了介绍,为后文吃家费爷的出场做了铺垫。
8.刘建超的“老街”系列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有删改)
材料二:
冬吴侯等伐楚含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檗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①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檗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
(节选自《左传 ·吴楚柏举之战》,有删改)
【注】①瓦:即子常,名瓦,又称囊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冬A吴侯等B伐C楚D舍舟E于淮汭F自豫章G与楚H夹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察其劳苦”与“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苦”的含义相同。
B.“事无苟免”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两句中“苟”的含义不同。
C.左司马,古代官职名,参掌军政。春秋时期始置,战国时期楚、赵等国都有设立。
D. “阖庐之弟夫檗王晨请于阖庐曰”中的“晨”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早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礼将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又能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B.大将能听取别人的进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遇见贤者能努力学习。
C.左司马戌认为子常要先沿着汉水和楚军周旋,再把他们的船毁掉,最后回头堵塞大隧等隘口。
D.尽管夫檗王的进言没有被阖庐采纳,但他认为臣下合乎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便抢先攻击子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4分)
(2)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4分)
请根据材料一,说说子常作为将领如何“不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完成 15-16 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鸥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 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 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 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由眼前之景引发抚今追昔之意,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首联写远景,点出越台的地理特征,四面群山环绕,雄关据守。云气缭绕衬托出越台的都城气象。
C.颈联中“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越王山的实景,又喻指诗人作为“一时人物”终走向末路。
D.尾联中再次点出“日暮”,借“鹧鸪、荒台、野竹”等景物,表达出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
16.有人评价说本诗第二联“用象征性的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历史变迁的感伤”,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效法周公,礼贤下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间长的境况,“____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著作自北宋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从《中国丛书综录》可知,苏轼诗文集有30种收入37部丛书,这在宋人中无疑是最多的。 ① ,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他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② ;他是北宋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宋史》评价苏轼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成为其“四要素”得到最佳发挥和根本保证的还有“志”与“气”。如果说东坡“文章”似花朵,“器识”如果实, ③ ,“政事”如树干的话,那么东坡的“节义”“志气”则是使东坡精神文化之树常青的根柢。
18. 下列各项中,与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加点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21.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4分)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地飞到天空。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 ”、不断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我能做些什么 ”“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等重要的问题。
对于进入高一的新生而言,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分 享自己的故事或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答案
1.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选D。
2.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选A。
3. 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故选B。
4. ①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
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具体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
5.(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
1.由“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2.由“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3.由“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虽然发现其汤有明显不足,但不动声色”分析有误,根据文中“熬羊骨头汤你也达到七八成了,费爷说”“费爷说,这汤稍显不足的是你用的葱花是外地大葱,应该用本地南关小香葱,压膻气,入味快,不粘牙”“袁老板点头称是”相关信息可知,费爷告知了袁成其汤的不足之处,而且提出了建议,并没有不动声色。
故选C。
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旨在通过吃客行为来强化其所占的历史地位”分析错误,由文中对三类食客的介绍与后面叙述的故事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使叙述产生波澜性,烘托出吃家的地位,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选C。
8.①本文交代了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火街的命名来源以及火街的羊肉汤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老街人的生活习俗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这些内容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增添了老街的神秘色彩。
②本文写老街人开店做生意有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有格调、有格局;吃家能把老街的吃文化故事张扬得流光溢彩;作为老街公认的“老吃家”,费爷对喝汤的步骤很懂行,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新店铺的匾牌为老街写家后人所写等等。处处体现了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由原文“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火街,又叫双龙街。诞生了宋太祖赵国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咱们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就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的。羊汤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汤可是强势了上千年了呀”可知,这些内容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增添了老街的神秘色彩。
由原文“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成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可知,本文写老街人开店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
由原文“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等信息可知,吃家能把老街的吃文化故事张扬得流光溢彩;
由原文“费爷端起碗先唤了嗅,嘴贴着碗沿轻啜一口,懂行的都知道”和“添汤,双份辣”以及“诞生了宋太祖赵国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可知,费爷对喝汤的步骤很懂行,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由原文“火街羊肉汤这几个字撇捺放纵,笔画粗重,尤其这火字,夸大禁脚,雄健足可扛鼎。颜黄融化合度,磅礴大气。不必见款就知是老街写家高德位的风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满堂所书”可知,新店铺的匾牌为老街写家后人所写,以上内容处处体现了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9.①情节上:照应了费爷给新铺子捧场一事的原因,对袁老板的妻子的发问进行了释疑。
②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等句子突出了费爷扶贫济困的形象特点。
③主题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点出了老街人美好的人性光辉。
④效果上:“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一句意蕴悠悠,使文章生出一片温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袁老板的妻子,望着费爷的背影,说,费爷帮着咱开这汤馆,咱这汤真有费爷说的那么好?”“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可知,此段照应了费爷给新铺子捧场一事的原因,对袁老板的妻子的发问进行了释疑。
“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等句子突出了费爷扶贫济困的形象特点,与上文吃家的特点使费爷的形象更加立体、多样、丰满。
费爷扶贫济困,是作者歌颂的对象,篇末点题,升华主旨,展现老街人美好的人性光辉。
“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阳光灿烂,一片温馨,洋溢着祥和温暖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10.ADF (原文标点为:冬,蔡侯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
11.A (含义不同,辛苦/使……受苦。)
12.C(“再把他们的船毁掉,最后回头堵塞大隧等隘口”错误,根据原文,应是左司马戌带领方城外的所有人马去 把他们的船毁掉,再回头堵塞大隧、直辕、冥厄隘口。)
13.
(1)对勇敢向前的人加以重赏,对贪生怕死的人加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因对方的地位高低有所改变。 (“厚”“逾”"择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平安无事时您争要官位,危难时就逃跑,你想逃到哪里去 (“安”“难”"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义将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②子常知道不能取胜后就想逃走,不是义将所为。(3分,酌情给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将帅可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了解部下是饥是寒,清楚部下的辛劳苦楚,这种将帅是仁将;做事一丝不苟,不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对勇敢向前的人加以重赏,对贪生怕死的人加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因对方的地位高低有所改变,这样的将帅是信将;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能攀高山,走险地,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遇见贤者能努力学习,好像赶不上似的,听从别人的进谏就像顺着水流一样,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材料二:
冬,蔡侯等人攻打楚国。在淮水边上把船丢弃登岸,从豫章进发,和楚军隔汉水对峙。左司马戌对子常说:“您沿着汉水和他们上下周旋,我带领方城外的所有人马去把他们的船毁掉,再回头堵塞大隧、直辕、冥厄隘口。您渡过汉水攻击他们,我从后面攻击,一定把他们打得大败。”商量完了就出发了。武城黑对子常说:“吴国是用木头做的战车,我们用皮革蒙上战车,不能持久作战,不如速战速决。”史皇对子常说:“楚人讨厌您而喜欢司马。如果司马在淮河边上把吴国的船只毁掉,堵塞隘口回来,这是他独自一人战胜了吴国。您一定要速战速决!不这样,就不能免于祸难。”于是子常渡过汉水摆开阵势,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打了三仗,子常知道不能够取胜,想逃走。史皇说:“平安无事时您争要官位,危难时就逃跑,你想逃到哪里去 您一定要为国拼死作战,以前的罪过才能全部免除。"
十一月十八日,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檗王在早晨时向阖庐请求说:“楚国囊瓦不仁,他的部下没有拼死的决心,我们抢先攻击他,他们的士兵一定会逃跑。然后大军接继上去, 一定能取胜。”阖庐不答应。夫檗王说:“所谓‘臣下合乎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今天我拼死作战,楚国就可以攻下了。”便带着属下的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史皇在子常车上战死。
15.C(C项“诗人作为‘一时人物’”不对,“一时人物”应该是指越王等英雄人物。)
16.①铜兽是权力的象征,(1分)曾经繁华的的王朝、宫殿如今凄然没落,古今对比。(1分)②“秋露、夕阳”象征着短暂和衰颓(1分),秋露易逝,夕阳将尽,有时序交替之感。(1分)③铜兽、秋露、夕阳等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寥落(1分),以及人事易变的感伤。(1分)
17.【答案】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8.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把“东坡精神文化”比喻成“常青树”。
A.比喻,把“人生”比喻成“朝露”。
B.用典,诗人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来表达对人才埋没的痛心。
C.借代,“樯橹”指代“船”。
D.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词。
故选A。
19.①东坡作品如此受青睐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③“议论”似枝叶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可知,此处是在讲东坡作品受青睐的原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东坡作品如此受青睐”。
第二空处,根据上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和下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可知,此处应该保持句式和内容一致,结合上句“他开创了豪放词派”可知,此处与他并称的人为豪放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第三空处,由上文“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可知,此处是在说四要素之一的“议论”,根据上句“‘文章’似花朵”和下句“‘器识’如果实”,可把“议论”比喻成“枝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议论’似枝叶”。
20.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可以互换,这里“一律”“清一色”“都”意思相同。
B.正确。“也”是副词,表示强调,删掉有细微差别。
C.正确。“可不”意思跟“绝不”一样,只是“可不”属于口语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正确。“轻易不出门”和“不轻易出门”表达意思一致。
故选A。
21.①句中的“像”是一种类比,拿元宵节的街景跟办喜事的场景做比较,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②句中“像巨星似的”是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①“像是办喜事”,这里把元宵节的热闹和“办喜事”进行比较,因此“像”是一种类比,突出二者的共同点——热闹,这样就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
②“像巨星似的”是比喻句,本体是“天灯”,比喻词是“像”,喻题是“巨星”,二者相似点是明亮耀眼。因此这里的“像”表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22.①原句中“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②原句中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任选两个点作答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中“走马灯”后面多出了破折号和“原始的电影”,表明“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走马灯”是传统活动,“电影”是现代时尚的东西,这样写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
②原句中“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改句是将“小铃”做了“纱灯”的定语。原句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
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是孩子气的口吻,相比改句中的“大家还吃汤圆”,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
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