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现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现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18:0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召现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决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辇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有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 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 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其根本原因就是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D.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核心话题,按照“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组织全篇。
B.文章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提出了“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的观点,然后结合事实进行剖析。
C.文章类比了历史上中国诗歌的巨大成就和当前诗歌衰落的困境,凸显当前诗歌的问题以及解决它的重要性。
D.文章引用毛泽东和鲁迅的观点,指出了新诗发展的正路,即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应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还应通俗易懂,具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
B.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C.新诗已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恐怕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今天如果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创建出“中国特色新诗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已十分突出,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联合国2022年度《世界水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地下水:变不可见为可见”。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看不见的地雨沉降,看不见的海水入侵,看不见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的“不可见”也变相阻碍了人们对问题的重视,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缺乏概念或了解不多,相比“可见”的地表水、自然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程度。然而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因素,地下水及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让其“可见”起来。
(摘编自陆垂裕,何鑫,唐克旺《全球地下水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材料二: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地下水监管和执法工作提供了规范化依据,对于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到20世80年代中期,年开采量就达到了200亿立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363亿立方米。当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与1980年相比,累计减少了1800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区面积达到了10.86万平方千米,这部分区域均存在深层超压超采情况;另外还有7.24万平方千米的浅层严重开采区,这部分地区2020年地下水超采量达到了55.1亿立方米,2019年曾高达95.8亿立方米。历经将近50年的地下水开采及超采,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沧州、德州、冀枣衡三大环渤海漏斗区域,面积超过了72万平方千米。
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不仅监测困难,而且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比较缓慢,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监测,通常是不易发觉的;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污染物的渗透及吸附,均能够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治理成本高。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容量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因资源投入有限、管网建设滞后、维护不够及时等原因,污染管网渗漏比较严重,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部分超采区重化工业的发展,如石化行业的勘探、生产及堆放等,也会因为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的存在,使得污染物加剧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同时,这些超采区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如修建地铁等,也会导致地表水污染直接进入地下含水层,或是不同含水层之间呈现交叉污染。
(尤或聪、易露霞《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
材料三:在全部水污染问题中,没有什么能比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了。无论任何地方,在水中使用杀虫剂必定会污染水质。大自然不会在封闭和相互分离的区间运行;水的循环过程也是如此。雨水落在地面,通过土壤的细孔和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并不断深入,直至到达一个所有缝隙都充满水的地方。那里是一个黑暗的地下海洋,起于山下、没于谷底。地下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它在看不见的水系里流动,直到在某地以泉水的形式冒出地面、或者被引进一口井里。但大部分会补给到溪流和河水中。除直接进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外,所有在地表流动的水都曾是地下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下水污染就等于全部水污染,这是极其可怕的。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下水问题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但仍然没有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较缓慢,需要定期监测。
C.我国《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的超采问题。
D.地下水污染问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国际、国内角度讨论地下水问题;材料二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呈现长期性特点。
B.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上,材料二重点关注的是监测,治理和污染来源,而材料三则聚焦于杀虫剂污染这一方面。
C.水的循环过程为:地表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不停流动——变成泉水或井水(或流入溪流江河)——地表水。
D.高速城镇化进程及超采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都会给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该予以重视。
6.在地下水治理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宇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他们来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常进步家。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
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来了几组测量小队。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
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
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
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
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
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
这些年,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
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宇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
(有删改)
文本二: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这些语言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回来任职也有疑惑。
B.对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从奔走相告,到相约去秉昆家聊天,后来再一拨接一拨去周秉昆家打听情况,他们从高兴到关注,再到质疑。
C.周秉义在光字片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
D.周秉义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重塑造的党的干部形象的代表,周秉义既有英雄主义情怀,也有务实为民的作风,其形象非常鲜明。
8.《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反复提到“情”字,请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唯陛下详其可否。”太宗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惟A当B弘C俭D约E薄F赋G敛H慎I终J始K可L以M永N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陛下详其可否”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唯”字含义相同。
B.“又令人多赍金帛”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赍”含义相同。
C.“文帝”是帝王的谥号,“太宗”是帝王的庙号,两者都是在皇帝死后取的。
D.“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两句中“意”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下诏兴建乾元殿。张玄素进谏说,这样做的过错远甚于隋炀帝,甚至会有与桀、纣一样的下场,太宗不但没动怒,反而重赏了他。
B.张玄素敢于直言劝谏,魏征也大加褒扬,他认为张玄素的进言给国家百姓带来的好处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限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是毁谤。但魏征认为自古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这样才能打动人主的心。
D.针对“太宗遣使历诸国市马”一事,魏征认为之前太宗的所做所为,虽然说略胜过三王,但其见识不会在孝文帝、光武帝之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14.文中张玄素和魏征劝谏太宗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思①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运用“万火牛”和“一沙鸥”两个意象,以“万火牛”比喻追名逐利的小人,以“一沙鸥”自比,生动形象。
B.“日长似岁”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闲”与“醉”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
C.颈联中,作者运用西沉的残月、梧桐落叶、捣衣声等意象,以所见所闻之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尾联中,作者想要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眼睛,“无高处”“安得”写出了自己无人理解的孤寂无奈。
16.钱钟书在《宋诗选注》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里。”请结合此诗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本的句子是:“ ,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 ,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千里之行,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终于有了一处 ① 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夜雨落下,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 ② 的诗人,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
杜甫和夜雨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他在一夜好梦之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让他惊讶。雨停了,万物得以沐洗滋养,焕发出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 ③ 。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但她的清淡内敛是最大的怜悯,她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把正确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3分)
20.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两段话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白色的雪山总是与蓝色的湖泊相伴。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山王国, ① ,这里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在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因此到了青藏高原,大家不仅会常“犯错”,还会“一错再错”。 ② ,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伴随着印度板块的一路“北漂”,远古时期的特提斯洋被一步步压缩,最后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慢慢消失,留下一个个相对低洼的大小盆地,蓄水后也便有了“一错再错”的湖泊群。
在青藏高原,除了用“错”, ③ 。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因此,“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比如普莫荬雍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一个大型淡水湖。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新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
2.B(A项“‘总—分—总’的论证思路”错误,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C项“类比”错误,应为“对比”。D项“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3.B(B项“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说法过于绝对,“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只是诗歌走向正确方向的因素之一。)
4.C【解析】“能够有效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的超采问题”,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地下水监管和执法工作提供了规范化依据,对于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没有提到能解决华北地区长期地下水超采问题,选项无中生有。
5.D【解析】“高速城镇化进程及超采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都会给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错误,原文说“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因资源投入有限、管网建设滞后、维护不够及时等原因,污染管网渗漏比较严重,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不是“高速城镇化”带来污染,而是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管网渗漏”带来污染。
6.①地下水问题的“不可见”,降低了公众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
②地下水资源的“不可见”,加大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难度;
③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监测困难,治理也困难。(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之缺乏概念或了解不多,相比‘可见’的地表水、自然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程度”可概括出,地下水问题的“不可见”,降低了公众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结合“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可概括出,地下水资源的“不可见”,加大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难度;结合“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不仅监测困难,而且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污染物的渗透及吸附,均能够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可概括出,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监测困难,治理也困难。
7.C【解析】“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错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只是“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之一。
8.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写出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
②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如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
③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关心百姓生活、平易近人、重感情的领导人形象;“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的性格特征。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周秉昆的眼睛和感觉刻画周秉义的形象。如“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用周秉昆感觉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想法,侧面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文中说“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
9.①家人之间的温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但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
②朋友之间的情义。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并动情流泪。
③周秉义对乡亲的情义。他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能力。
家人之间的温情。根据“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分析,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但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根据“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分析,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
朋友之间的情义。根据“‘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分析,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并动情流泪。周秉义对乡亲的情义。根据“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分析,周秉义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
10.E H K(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11.B(“又令人多赍金帛”中“赍”是携带的意思,“藉寇兵而赍盗粮”中“赍”是送给、付与的意思。)
12.D(“虽然说略胜过先前三王”错误。“邈”在句中的意思是“远远地”,即“远胜过”,而非“略胜过”。)
13.(1)然而,凭借低微的身份冒犯地位高的人,自古以来就不容易,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怎能做得到呢?(“以卑干尊”“安”各1分,大意2分)
(2)秦惠王很担心,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详”“厚币委质”各1分,大意2分)
14.相同:都借助古人古事。不同:张玄素善于从反面劝谏;魏征善于从正面引导。(共3分,每点1分)
15.C(“宁静祥和氛围”不正确)
16.①对比。首联“万火牛”和“一沙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嘲笑了追名逐利的小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寓情于景。颈联诗人听砧杵之声,看梧桐叶落而感故乡之秋,烘托出内心的悲凉,表达对风雨飘摇中国家命运的忧虑。③用典。尾联以陈登自况,表现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像陈登一样有高远志向,扶世救民,为国分忧。(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故不积跬步 始于足下
18.①安身立命(遮风挡雨等)
②风尘仆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等)
③哀鸿遍野(饿殍遍野、疮痍满目、民不聊生、饿殍载道、道饉相望、民生凋敝、啼饥号寒等)(3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前文说到“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所以这一处草堂是杜甫结束多年漂泊,给杜甫遮挡风雨的地方,或者说是让杜甫的生活有了着落,可填“遮风挡雨”或“安身立命”。“遮风挡雨”,遮挡风雨。“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②前文说到杜甫辗转入川之前经过多年漂泊,可见杜甫是一位不断奔波、四处流浪的诗人,可填“风尘仆仆”或“颠沛流离”之类的词语。“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③前文说到“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可见杜甫的诗中描写了世间的苦难深重,描写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可填“哀鸿遍野”或“民不聊生”这类词语。“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民不聊生”,是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19.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3 分,本语句有三处语病,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语病:
一、“杜甫和夜雨相逢”语序不当,应改为“夜雨和杜甫相逢”;
二、“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成分残缺,前面的主语是“夜雨”,所以应改为“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
三、“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让他惊讶”不合逻辑,应改为“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
20.因为成都收留并给了杜甫一夜春雨,所以人到中年的他又有了青春的诗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写到诗圣杜甫经过多年漂泊终于在成都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并且成都给了杜甫一夜春雨,让他生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第二段写到夜雨和杜甫相逢,让诗人在刹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所以正是第一段所说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终于在成都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并且成都给了杜甫一夜春雨,才有了第二段所说的这场夜雨给予杜甫的力量并帮他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二者是因果关系。在概括的时候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21.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2分)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找准长句的主干,将这一主干句作为一个句子。本句话的主语为“普莫荬雍错”,谓语为“就是”,宾语中心语为“一个大型淡水湖”。然后将修饰成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分别变成独立的句子,可用“它”做主语,后句承前省略。在变换的时候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①更是湖泊世界;(2分)
②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2分)
③还用“雍错”来指湖泊(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和前面“不仅是”相搭配的连词是“更是”。根据后文“这里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可知,这里也是湖泊的世界,可填“更是湖泊世界”。
②前面说青藏高原“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根据后文“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可知,这是在说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原因,可填“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
③前面有“除了用……”可知这里应用“还用”照应;根据前文可知,在青藏高原,用“错”来指湖泊。而根据后文“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因此,‘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可知,“雍错”也是指湖泊,可填“还用‘雍错’来指湖泊”。
23.参考立意:(1)迎“难”而上,方能登临顶峰,走向成功;(2)熬过当下的“难”,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成就最美的自己;(3)现在的“难”,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