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5 18:44:28

文档简介

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
地理学科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9小题,每题2分,共58分)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生长状况 B.温度条件 C.大气成分 D.行星体积
2.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新型太阳能衣服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4.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黑子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因局部温度降低、部分区域突然变暗的现象。太阳黑子变化也有一定的周期,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一般也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周期。下图示意18世纪以来平均每日太阳黑子数量的年际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色球层 B.日冕层 C.光球层 D.热核反应层
6.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太阳光球层上的耀斑明显增多 B.信鸽准确传递书信
C.局部地区降水发生异常 D.航天器运行轨道稳定
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果地层中含有左图中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环境为( )
A.森林 B.沙漠 C.海洋 D.草原
8.①地层中含有左侧生物化石,②地层中含有右侧生物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两地层的位置关系是( )
A.①在②下方 B.②在①下方 C.同一位置 D.无法判断
2007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盼能揭示气候暖化秘密,寻找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在地壳层 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
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
10.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由岩石构成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构成岩石圈
C.岩石圈就是地壳 D.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构成岩石圈
11.若发生海底地震,“地球”号探测船将会感觉到( )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下图为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其形成过程不能体现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某地全年正午树影在PM之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正午(大约位于15°S)树影最长时,日出日落的方向为( )
A.东北升、西北落 B.东北升、西南落 C.东南升、西南落 D.东南升、西北落
15.下列关于火地岛(55°S,70°W)居民间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的南坡积雪融化较快 B.树干长满苔藓的一侧是北侧
C.树干枝叶茂盛的一侧是北侧 D.大窗户一般朝向南侧,以避风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6.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17.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
18.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所占体积比重最高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短波辐射,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在市场上买来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玻璃箱,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把两个玻璃箱同时放到太阳光下,二十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甲箱的温度比乙箱高了4℃。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此次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 B.低层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2.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大气压强会产生水平差异。下图为受热力环流影响南半球某日大气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近地面气温A处>B处 B.近地面气压A处<B处
C.A、B两处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A D.A处可能为晴朗天气,B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24.P地近地面的风向(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下图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a—g为等压线,箭头①与等压线垂直。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值a>b>c B.③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该风形成于高空
26.如果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M地风力大小( )
A.小于N地 B.等于N地 C.大于N地 D.与N地无法比较
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图示时刻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受大雾天气影响( )
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图中A、B两地的风向分别是( )
A.东南风、西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西南风、东北风
29.甲乙丙丁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2分)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图是太阳系示意图.
材料二: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进行火星勘测甚至取样分析,并传回了在火星上拍摄的第一批照片。
(1)八颗行星中,表示“祝融号”登陆的星球是 (填字母),小行星带位于 和 轨道之间(填名称)。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共同特征是 、共面性和 。(10分)
(2)简述图甲中展示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4分)
3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时间为北京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左图的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文字),理想空域是 (填序号)。(4分)
(2)右图中,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 ,此时段绿洲气压 (高或低),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图。(6分)
3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描述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4分)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6分)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3)指出该时段的风,并简析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4分)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4分)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
地理学科试卷 答案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9小题,每题2分,共58分)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生长状况 B.温度条件 C.大气成分 D.行星体积
2.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答案】1.B 2.D
【解析】1.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
2.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D正确。
新型太阳能衣服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4.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答案】3.A 4.D
【解析】3.太阳能衣服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多晴天,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故A正确。
4.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有密切关系,并非太阳辐射,且地震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与太阳无关,B错;太阳活动的电磁波会对地球磁场产生明显的影响,C错;太阳辐射具有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气运动的作用,D对。
太阳黑子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因局部温度降低、部分区域突然变暗的现象。太阳黑子变化也有一定的周期,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一般也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周期。下图示意18世纪以来平均每日太阳黑子数量的年际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色球层 B.日冕层 C.光球层 D.热核反应层
6.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太阳光球层上的耀斑明显增多 B.信鸽准确传递书信
C.局部地区降水发生异常 D.航天器运行轨道稳定
【答案】5.C 6.C
【解析】5.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C正确。
6.耀斑位于色球层上,A错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日冕物质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增多,影响地球磁场,干扰信鸽传递书信,B错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影响地球气候,局部地区降水发生异常,C正确;太阳活动激烈时,各种干扰航天器运行的电磁波和高能带电粒子会增多,航天器需变换轨道,以减少太阳活动对航天器的影响,D错误。故选C。
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果地层中含有左图中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环境为( )
A.森林 B.沙漠 C.海洋 D.草原
8.①地层中含有左侧生物化石,②地层中含有右侧生物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两地层的位置关系是( )
A.①在②下方 B.②在①下方 C.同一位置 D.无法判断
【答案】7.C 8.A
【解析】7.左图中的化石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长于海洋环境。如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则说明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C正确。
8.左侧生物化石是三叶虫化石,生活在古生代时期;右侧生物化石是恐龙化石,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因此①地层较老、②地层较新,沉积岩岩层一般下老上新,因此①岩层在下,②岩层在上,A正确。
2007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盼能揭示气候暖化秘密,寻找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在地壳层 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
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
10.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由岩石构成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构成岩石圈
C.岩石圈就是地壳 D.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构成岩石圈
11.若发生海底地震,“地球”号探测船将会感觉到( )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9.B 10.B 11.A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可以达到水深2500米的7000米深处,而大洋地壳的最薄处大约5千米,所以,此次钻探可能会穿越地壳,到达莫霍面附近,B正确。
10.根据岩石圈定义,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的刚性盖层,B正确。
11.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所以海上的探测船只能感觉到纵波的上下颠簸,不能感受到横波的水平摇晃。A正确。
下图为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其形成过程不能体现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2.C 13.D
【解析】12.该诗句反映的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植被的生长需要岩石圈提供无机盐,同时植被通过枯枝落叶的形式向岩石圈提供有机物。图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③④,C正确。
13.在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水分涉及了水圈,在低温时水汽凝华涉及了大气圈,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主要附着在树枝等植被上,涉及了生物圈,没有涉及岩石圈,所以其形成过程不能体现的圈层是④,D正确。
某地全年正午树影在PM之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正午(大约位于15°S)树影最长时,日出日落的方向为( )
A.东北升、西北落 B.东北升、西南落 C.东南升、西南落 D.东南升、西北落
15.下列关于火地岛(55°S,70°W)居民间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的南坡积雪融化较快 B.树干长满苔藓的一侧是北侧
C.树干枝叶茂盛的一侧是北侧 D.大窗户一般朝向南侧,以避风
【答案】14.A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树影最长时太阳位于正北,结合当地在15°S,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该地日出日落的方向为东北升、西北落,A正确。
15.火地岛位于南半球,北坡是阳坡,积雪融化较快,A错误;树干北侧接受阳光照射时间长于南侧,苔藓是喜阴植物,因此长满苔藓的一侧是南侧,B错误;枝叶茂盛的一侧是北侧,C正确;大窗户一般朝向北侧,是为了接受阳光光照,D错误。故选C。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6.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17.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
18.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所占体积比重最高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短波辐射,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16.A 17.C 18.C
【解析】16.空气中的水汽来自地面,在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选项A正确。
17.平均高度12千米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12千米至50千米处为平流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选项C正确。
18.低层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比重:氮(78.084%)、氧(%20.946)、 氩(%0.934)、水汽(0.25%)、二氧化碳(0.032%)等,从中可以看出,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比重较小,A错。二氧化碳强烈吸收长波辐射,而不是短波辐射,B错。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地表生物受紫外线伤害较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对。空气中的杂质主要来自地表,受重力作用影响,主要集中于近地面大气中,而不是主要分布在高空,D错。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在市场上买来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玻璃箱,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把两个玻璃箱同时放到太阳光下,二十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甲箱的温度比乙箱高了4℃。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此次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 B.低层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19.D 20.B
【解析】19.从图中看,甲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层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土层温度升高,形成地面长波辐射,玻璃箱中的空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气温升高,因此,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高了4 ℃,由此得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正确。
20.甲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层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土层温度升高,形成较强的地面长波辐射,玻璃箱中的空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气温升高;乙玻璃箱底部没有放土,地面辐射弱,因此,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B正确。
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2.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21.D 22.A
【解析】21.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被吸收,A错误;②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只有很少部分长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故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正确。
22.7月温度较高,蒸发旺盛,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正确。
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大气压强会产生水平差异。下图为受热力环流影响南半球某日大气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近地面气温A处>B处 B.近地面气压A处<B处
C.A、B两处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A D.A处可能为晴朗天气,B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24.P地近地面的风向(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23.D 24.C
【解析】23.根据题意,图上气压分布为受热力环流影响导致,高空D处为低压,气流下沉至近地面A处,高空C处为高压,近地面B处气流上升至C处,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故近地面气温B处>A处,A选项错误;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向低压运动,从C处向D处运动,故近地面B处为低压,A处为高压,A处>B处,B选项错误;城市分布之处温度较高,可能在B处,C选项错误;A处气流下沉,可能为晴朗天气,B处气流上升,可能为阴雨天气,D选项正确。
24.近地面A处气压大于B处,因此近地面P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A指向B,即指向正东方向。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P处气流向左偏转,偏转为西南风,C正确。
下图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a—g为等压线,箭头①与等压线垂直。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值a>b>c B.③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该风形成于高空
26.如果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M地风力大小( )
A.小于N地 B.等于N地 C.大于N地 D.与N地无法比较
【答案】25.B 26.A
【解析】25.①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则等压线数值c>b>a,A错误;图中的风受三个力作用,为近地面的风,D错误;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为②,地转偏向力应垂直于风向,为③。B正确;风向右偏,此风形成于北半球,C错误。故选B。
26.图示N处等压线较密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判断风力较大,故M地风力小于N地,A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图示时刻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受大雾天气影响( )
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图中A、B两地的风向分别是( )
A.东南风、西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西南风、东北风
29.甲乙丙丁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7.D 28.B 29.B
【解析】27.出现大雾天气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②正确;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少,①错误;出现大雾天气时,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③错误、④正确。综上,②④正确,故选D。
28.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因此A地吹西北风,B地吹东南风,B正确。
29.甲乙丙丁四处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乙处,且乙处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因此风力最大,B正确。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2分)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图是太阳系示意图.
材料二: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进行火星勘测甚至取样分析,并传回了在火星上拍摄的第一批照片。
(1)八颗行星中,表示“祝融号”登陆的星球是 (填字母),小行星带位于 和 轨道之间(填名称)。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共同特征是 、共面性和 。(10分)
(2)简述图甲中展示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4分)
【答案】(1)D 火星 木星 同向性 近圆性(每空2分)
(2)与太阳距离适中;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任2点4分)
3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时间为北京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左图的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文字),理想空域是 (填序号)。(4分)
(2)右图中,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 ,此时段绿洲气压 (高或低),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图。(6分)
【答案】(1)对流层 ②(每空2分)
(2) 6:00-21:00 高 (每空2分,绘图2分)
3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描述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4分)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6分)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3)指出该时段的风,并简析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4分)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4分)
【答案】(1)相同点:风向都由郊区吹向城区;不同点: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4分)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6分)
(3)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4分)
(4)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植树种草等);增加水域面积;建设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任2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