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名句启智,导入新课
伶官传序
欧阳修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历史背景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ta),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伶官宫廷图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一位“特殊”的皇帝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感受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
3.领悟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4.深入思考“谦受益,满招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运用“五步教学法”
一读课文晓大意,读准字音断好句;
二读课文要翻译,字词句义逐落实;
三读课文会赏析,理趣文法能明晰;
四读课文敢质疑,大胆探究能力提;
五读课文强背诵,语感快提拿高分。
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并培养了大批的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等都是出其门下。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作 品 简 介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欧阳修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写《伶官传》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xu)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课 文 朗 读
三、读课文晓大意,读准字音断好句
解 题
五代史:即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序:为一种文体。《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的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
解 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道理 虽然 难道 不是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代“这个道理”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串讲第一段: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分析课文
1、找出观点句(论点:)
2、依据(论据)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使观点直接明了,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②用总领全文的方式,举庄宗的兴亡史为例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埋下伏笔。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用于主谓间,取独 告诉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
判断句 确立,推立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而 ,表承接 判断句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一定,应该 接受 并且 在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用 “告”后省“之于” “盛”后省“之”,代“三矢”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负”后省“之”,代“三矢” 收藏
串讲第二段:
第二段译文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用锦制成的袋子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1.从第二段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因是什么?
答: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
3.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 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
4.第一、二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勉庄宗完成遗愿。
第二段 问题探究
描绘了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恭敬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第二段 问题探究
5.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6.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当 捆绑 绳索
旺盛
第三段分析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用匣子装着
译文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位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旺盛的神情气慨,是多么豪壮!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呼喊作乱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匆忙的样子 等到 叛军
第三段分析
返回的地方 到;达到。于,助词,无义
衰败
译文
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起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动用法
或者;探求,考察;迹象
译文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忧劳可以兴国”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1、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第三段 问题探究
“逸豫可以亡身”
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
2.思考:试着分析唐庄宗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得天下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失天下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5年
3年
3.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盛
衰
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
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
围困 被动句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积聚 (介后) 被动句
第四段分析
译文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而陷于困穷,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才有这种坏结果)吗?
第四段分析
指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不只限于伶人。
问: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本来行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思考:
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用: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第一部分【1段】(引论):提出问题(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曰天命亦人事。
第二部分【2、3段】(本论):分析问题(举例论证)
第三部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
庄宗得失天下
意气盛——得天下
意气衰——失天下
(分论点二:逸豫可以亡身)
(分论点一:忧劳可以兴国)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章结构层次
原
推究、探讨
晋王三矢
受遗命,矢志复仇
盛
忧劳兴国
衰
宠伶人,身死国灭
逸豫亡身
天命
人事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理趣文法会赏析,论证手法要明析
成败皆人
谦得益 满招损
?
!
引用
举例
对比
1.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三、质疑探究提思维
让历史的悲剧
不再重演!
格
言
警
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
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文章最后用“岂独伶人哉?”反问,犹如撞钟发人深省,道出了看似一件偶然的事件,其实蕴藏着深刻的必然,再次强调人事,前后照应。
回顾历史请同学们再列举几个“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史实。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事例
《苦斋记 》中说:“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商纣王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引火自焚”的下场,并留下千古骂名。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霸嫂蒸母,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示例一:武汉高层抗疫不作为(市长周兴旺被撤职查办)————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地方治理体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在忧患之中,才能检验干部队伍的素养,衡量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武汉高层抗疫不作为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忧患思维,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思维跟不上,应变能力不足。
示例二: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真像曝光—— 2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李文亮医生在抗击疫情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幸逝世,引发网友刷屏关注。此前,在发布病情的微博里,他表示“等我病好了我就会上一线。”这种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示例三:特朗普的隐瞒真像与“甩锅”行径——
美国疫情大爆发,不防微杜渐,自食恶果。
讨论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像“伶人”那样的角色。
谈生活
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现代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
1、写作特色
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 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四、小结
“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的概括,“燕王”与“契丹”“皆背晋
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这也是欧
阳修散文
创作的特
点。
2、本文叙事简约之特点
3、论据典型,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测一测:
A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情)
B
3.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②与尔三矢 。
B.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②故方其盛也 。
C.①盛以锦囊。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D.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4.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
A.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①系燕父子以组。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D.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
4、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
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
爱)伶人才如此吗?
1.《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 , ?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
4.《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5.《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6.《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7.《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
8.《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9.《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 , , ,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
呜呼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10。《伶官传序》中, 由 “ , , ; , ,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
12.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是: , 。
13.《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豪杰 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 谦得益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信手拈来现有素材 活学活用可夺高分
——课文写作素材提炼指导
一、《六国论》素材提炼范例
【课文素材一】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素材解读】
这段文字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六国若不震慑于秦的“积威”,戮力同心,则必有另一番结局。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时心潮澎湃,读后思绪万千。文字精炼整齐,极易记忆,可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适用主题:不震慑于权势,不盲从于权威,不局限于习惯思维,团结就是力量等。
【运用示例】
1、不震慑于权势。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2、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慨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面对美国的强权,面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
二、《伶官传序》素材提炼提示:
三、运用课内素材写作练习(作业)
请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论点,或以“道义铁肩敢担当”为论点,或以“复兴须牢记使命”为论点,或以“防微杜渐成大事”为论点,写一个200字——300字的主体语段,要求提炼和选用课文《伶官传序》的材料来做论据。
同学们再见
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围困)
(困扰)
(困厄)
(困难)
(告诉)
(祭告)
(禀告)
知识归类:一词多义
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微小的事)
(悄悄地)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副词,应当,一定)
(语气词)
(代词,他)
(大概,表揣测语气)
知识归类:一词多义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判断词类活用
乱者四应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名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名词
知识归纳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名→动,订立盟约
形→名,成功的消息
名→动,用盒子装
名→状,在夜里
数→状,从四方
名→状,向东面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名,细微的地方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词类活用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1、梁,吾仇也。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盛以锦囊。
4、系燕王父子以组。
5、而告以成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智勇多困于所溺。
8、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判断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抑本其成败之迹
人为 / 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
推究,探究 / 原来
一般的官员 / 做某一方面的工作
抑或,或者,还是 / 压制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②杨柳堆烟,③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⑤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⑥
[注释]:②几许:多少。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④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⑤章台:汉长安街名。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地。⑥乱红:落花。
[赏析]:此词写暮春闺怨,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 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
历史朝代顺口溜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