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5 22: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2个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对比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感知葫芦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课内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字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谜语,导入:你能猜出谜底吗?
青青蛇儿满地爬,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老君装药要用它。(打一植物)
预设:葫芦。
2.读课题,正音,了解构字特点。
(1)板书词语“葫芦(hú lu)”并范读。提示:“芦”读第二声,跟“葫”组词后读轻声。
(2)引导:“葫芦”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住这两个字。上面的草字头是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和植物有关。下面的部分是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3)像这样两个字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这个特点?
预设:眼睛、葡萄、狐狸、胳膊、玻璃。
3.过渡:葫芦可以观赏,可以入菜,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和乐器……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象征着家庭的平安、吉祥和富贵。所以很多人把葫芦做成装饰品摆放在家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葫芦这么好,难怪有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一起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通过谜语导入对“葫芦”一词的读音及其记忆方法,进而引入课题,可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注自然段。
(2)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字圈一圈。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一学课文中的生字吧!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hú lú téng xiè ɑ yá dīng sài gǎn guài màn
葫芦 藤 感谢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蚜虫 盯着 赛过 感到 奇怪 慢慢地
点拨:“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慢、感”是前鼻音。
(2)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 看图识字 相近字比较 (比一比)
①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
除了“葫、芦”,“啊、蚜、盯”也可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我们知道识记形声字的口诀:“基本字表音,部首表义”。“啊”左边的口字旁表示可能和嘴巴有关,右边的“阿”表示读音,是一个语气词。“蚜”,左边的虫字旁表示可能和虫子有关,右边的“牙”表示读音。组词:蚜虫。“盯”左边的目字旁表示可能和眼睛有关,右边的“丁”表示读音。组词:盯着。
点拨:同学们真棒!不仅根据形声字特点记住了这些生字。还根据字的偏旁猜出了他们的意思,并且能够组词,知识运用得真不错!
②相近字比较
用相近字比较的方法可以记住“赛”字。“寒”下面的两点换成“贝”就是 “赛”字。组词:比赛,赛过。
点拨:这位同学用相近字比较的方法巧妙地记住了“赛”字。
③拆字法识字
可以用拆字法记住“谢”字。可以组词:感谢。
④归类识字
可以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把“怪”和“慢”放在一起识记,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而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怪”可以组词:奇怪。“慢”可以组词:慢慢。
点拨:根据汉字的部首和结构可以进行归类识字。和竖心旁意思比较接近的还有心字底,比如生字“感”,可以组词:感动,感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识字方法分享,不仅增加识字趣味性,加深识字记忆。而且锻炼了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吧,老师出示生字字卡,同学们来组词。
组词游戏:随机出示学习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⑤看图识字。
“葫芦藤”,出示葫芦藤的图片和生字,葫芦藤是葫芦又细又长的茎,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藤”?顺便拓展组词:丝瓜藤、葡萄藤等。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识字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为之后的问题探究作铺垫,通过听读课文、多种方式读课文,练读字音,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葫芦的可爱。
(2)对比第四自然段,了解葫芦的变化。
2.探究活动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葫芦的可爱。
①“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棵”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预设:大树上面有果子。
师:除了“一棵葫芦”,还可以说一棵什么?
预设:一棵杨树、一棵柳树。
点拨:又圆又小的东西用果页“颗”,比如,一颗糖、一颗星星、一颗宝石。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和树有关的“棵”)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和老师一起再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葫芦图画)找出描写葫芦的句子,多读几遍。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师: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这是一棵充满生机的葫芦。我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知道这棵葫芦长得很好,“长满”说明绿叶很茂密,表示这棵葫芦长势很好,叶子很茂密。
点拨:这位同学抓住,“长满”一词,读出了葫芦的枝叶繁茂的状态。
启发思考:“谢”在生活中常用,当别人帮助我们后,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 ”。但这里的“谢”可不表示感谢的意思。“花谢以后”的“谢”,“花谢”是什么意思呢?“谢”还能换一个什么词?
预设1:“花谢了”就是“花落了”的意思。
预设2:“谢”还可以换成“掉”“落”等。
点拨:同学们真棒,这里的 “谢”就是“凋落”的意思。我们平时总说“谢谢”表示感激。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一字多义。汉字多奇妙呀。
过渡:对,这里的“谢”就表示凋落的意思。植物的花谢了 就要结果实了,你们看,这不藤上就挂了几个小葫芦。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能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吗?
预设:葫芦的生长过程:绿叶——花——小葫芦。(板书:绿叶——花——小葫芦)
②出示葫芦藤上的小葫芦,提问:请你想象一下,花谢之后长出的小葫芦可能是什么样的?
预设:小葫芦可能是小小的、嫩嫩的、绿绿的。(板书:小小的、嫩嫩的、绿绿的)
师:看着这样的小葫芦,你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我觉得小葫芦太可爱了,这些小葫芦就像是葫芦娃的兄弟,大大小小,各有特点。
师:我们喜爱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喜欢小葫芦吗?你从哪里发现的呢?
预设:种葫芦的人特别喜欢小葫芦,因为课文中说“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说明他不仅天天看,而且一天当中也会去看好多次。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每天”和“看几次”这样的内容,读出了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见了都会喜欢,难怪那个人想要葫芦了。
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小葫芦的可爱,以及那个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吧。
(2)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葫芦逐步掉落的过程。
①小葫芦长得这样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看,没过几天(课件出示小葫芦发黄的图画),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预设:小葫芦的叶子变黄了,小葫芦也落了。
师:小葫芦是一下子变成这样的吗?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预设1:我从第四自然段“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胡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知道了,小葫芦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 “慢慢”表示经过了一段时间。小葫芦的叶子是慢慢变黄的,小胡芦也是一个一个落的,而不是同时掉落。(板书:慢慢地变黄 一个一个都落了)
②看到小葫芦凋落时,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比较句子。
预设:可惜、惋惜、难受、难过……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比较朗读、体会:蚜虫越来越多,葫芦的叶子先是变黄了,然后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结:看着落了一地的小葫芦,真让人感到惋惜,有个人编了一首儿歌,儿歌里不仅有对葫芦的惋惜,还有我们本节课的生字词,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藤上绿叶和白花,花谢挂了葫芦娃。
每天盯着葫芦看,叶上蚜虫悄悄爬。
邻居好言来提醒,感到奇怪不治它。
没过几天蚜虫长,葫芦慢慢都落啦。
师:种葫芦的人可能也发现了葫芦的变化,但是却不知所措?只能看着它们一个一个落下。同学们,你们都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小葫芦的变化吧。
③学完了这两段,你有什么疑问,谁来说说?
预设1:好好的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
预设2:种葫芦的人也发现了葫芦的变化,为什么不治呢?
过渡:下节课我们就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并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惹人喜爱的特点以及小葫芦发生的变化,以此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及思维水平。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相信写字也可以写得棒棒的。现在我们来学写五个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棵、谢
点拨:(1)“棵”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撇捺要舒展,横的落笔要在横中线上。
(2)“谢”是左右结构,中间部分较为瘦长:“身”居中,较瘦长,撇不出头要避让。三个部件写等宽。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本课要求会写字,第1课时选取“棵、谢”2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书写笔顺,做到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归类分组,详略得当,具有效率。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知道了刚开始的小葫芦长势良好,枝叶茂盛,还开出了几朵小花,结了几个葫芦,非常惹人喜爱,可是后来小葫芦竟然慢慢都变黄了,而且一个个都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寻找答案吧。
六、布置作业
1.写一写本课生字,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葫 芦 藤 谢 啊 蚜 盯 赛 感 怪 慢
2.搜集葫芦生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绿叶——花——小葫芦
小小的、绿绿的、嫩嫩的 慢慢地变黄
一个一个都落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探究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并从中懂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复习生字词
读词语挂葫芦
二、指导朗读 体会喜爱
1、 体会为什么用“盯着”而不是“看着”。
2、“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3、角色代入,反复朗读。
师:现在大家都是种葫芦的人了,你希望自己的葫芦长成什么样呢 “赛”是什么意思?带着你的期盼读一读。
学生读,师相机指导。
三、探究质疑
1、小葫芦最后长成什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你有什么感受?再读。
3、 引发学生质疑: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学习第2、3自然段,探究原因。
1、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 用“-------”勾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话,用“~~~”画出邻居说的话。
2、师向学生简介蚜虫,加深认识。
3、看到蚜虫,种葫芦的人怎么想的?这句话什麽意思,他到底是怕还是不怕呢? 他为什么不怕,他是怎么想的?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范读、自由练读、男女对比读,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五、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1、朗读邻居话。此时邻居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2、面对邻居的劝告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态度,他怎么说的?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觉得不用治,他怎么想的?创设情境朗读。
4,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5、句子练习
读一读 练一练
(1). 下这点雨怕什么!
下这点雨不可怕。
(2).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你不能这么说。
(3).那么多星星,怎么数的清?
那么多星星数不清。
6、悟出原因:种葫芦的人想法对吗、他一心要葫芦,最后得到了吗?为什么?
(1)读句子,注意红色部分。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听小葫芦说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葫芦为什么落了。
(5)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点什么?
(6)种葫芦的人会想什么,说什么?
7、总结寓意
六、小结、拓展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上有没有虫,他不懂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地都落了。
如果他第二年再种葫芦会怎样?
请同学们续编故事
板书
长蚜虫——不怕
蚜虫多了 葫芦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了
邻居劝——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