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8页;答题卷1至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 D.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下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父,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3.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佛、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反映曹魏时期
A.皇权借立法得以强化 B.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C.法律完成儒家化改造 D.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5. 为选拔人才补充官吏,隋朝统治者多次下诏要求地方举荐人才。598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609年又设“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朝由二科到四科的变化
A.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 B.是科举制建立的标志
C.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D.表明品德素养被轻视
宋代《吕氏乡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教化影响,但终两宋之世,乡约的推行均未形成大的气候。自明代王守仁以巡抚身份与士绅共同合作,推行《南赣乡约》后,乡约逐渐成为半官方组织在全国范围推广。由此推知,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理学的普及范围 B.政府的介入程度
C.经济的发展水平 D.民众的接受意愿
7. 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内容为“六事”,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地方官也围绕“六事”施政。宣德开始,赋税征收未完,不能进入考满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转移到“钱粮”一事上。材料表明
A.考核制度深刻影响地方管理 B.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渐完善 D.中央集权加强制约地方发展
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朝代 分等标准
汉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唐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明 缴纳钱粮的数额
清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疲(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 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 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9.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10.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1.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2.下图为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区域平面示意图,图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
A.宗教色彩的强化 B.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C.城邦政治的传统 D.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
1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因此
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 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
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D.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
14.中世纪时期,庄园法庭之于领主,是其对农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具。他们通过在庄园法庭上享有的司法审判权来实现维护自己利益并达到对庄园内的农民进行人身限制的目的;农民则通过在庄园法庭上的合法斗争,限定了劳役量,以防止领主任意增加负担。这反映出西欧
A.庄园法庭拥有独立司法权 B.庄园法庭具有二重性
C.庄园法庭维护了农民利益 D.庄园实现了自给自足
15.如果说在“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国王与议会有可能各行其是;那么到18世纪中叶,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任何政府要想存在,就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C.议会改革开展的影响 D.国王权力逐渐衰落
16.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有一个与几何学原则一样精确和明显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由此推断《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
A.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 B.确立资本主义政权的合法性
C.深受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D.标志着欧洲首部成文法诞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剌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时期 政治制度变迁特征 概要说明
夏商周 贵族政治时代 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春秋战国 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 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朝汉朝 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 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 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 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 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或整体或任选一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闽西、湘鄂赣、琼崖等苏区及红军各部代表610人出席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1)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将地主、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2)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保证工农大众参加国家管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机构设置、权力配置、活动原则等均仿效苏联。
(3)规定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宪法大纲》。(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7分)盐城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D C B A D B A C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答案】
(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任答3点6分)
(2)变化: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2分)
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防止贪污腐败;严格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任答2点即可)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2分,任意1点即可,若答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割裂影响行政效率;在本质上依然是人治等,同样给分)
18.【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分)
阐释: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例,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至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后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系统;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和县二级,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行省制。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总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0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基本趋势。(2分)
阐述: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情况,主要呈现出四大基本趋势。一是从先秦到秦汉,呈现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变迁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逐步确立。二是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从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权不断强化。三是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例,秦朝建立郡县制度,汉代解决王国问题,宋朝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断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四是选官制度不断变化,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朝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中央政府最终完全掌控官吏选拔和任用权。(10分)
19.【答案】
(1)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择优录取的选拔性。(6分)
(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
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6分)
20.【答案】
(1)背景:国共对峙,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苏联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指导。(4分)
评价: 积极: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推进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为革命政权和制度建设提供宝贵经验。(2分)
局限:由于缺乏宪政经验以及“左”倾思想影响,《大纲》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国情。(1分)
(2)特点:具有人民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方式灵活多样符合民情;实行直接、自由、平等选举。(3分)
作用:激发民族参政热情,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推动抗战胜利进程。(4分)